《无情对韵》序 ▎作者:余德泉
《无情对韵》序
作者:余德泉
近几个月,我看到刘可亮君主持的《无情对韵》编写组在网上广泛征集对句,优中选优,觉得这种集思广益,精益求精,对拿出去的作品一丝不苟的精神,很值得学习。
可亮君是一个很讲究礼节和风度,有主见、富热诚、学问与创作兼优的中年才俊。
上十年来,他一直不断扩展研究领域,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果。据我所知,他写的第一部对联理论类书是《无情对论》。无情对,正如可亮君所言,是“联苑生发出来的一朵奇葩,天然幽默风趣,足以资现代人高品位生活之雅赏”。其基本特征是利用借对以生韵味。借对是诗联的基本对仗方法之一,先贤较为常用。无情对则是密集借对的产物。学习无情对,可以很好地掌握借对手法,于对联和诗词之精进无疑有一定的益处。《无情对论》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无情对的方方面面,将无情对这一领域明亮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可亮君学术研究的第一个成果。写完《无情对论》后,他从无情对这一艺术形式能把“明显的对称”和“明显的对称性破缺”有机融合于一个作品之中,想到普通对联的“对称性破缺”也是很普遍的,何尝不是“对称性”与“对称性破缺”对立统一的产物,由此认为,对联理论既要看到“对称性的美学价值”,也要看到“对称性破缺的美学价值”,才是系统而全面的。于是,他积八年之功,完成了三十万字的《对偶破缺论》。《对偶破缺论》在宏观上从一个新的角度谈对联,也包括诗词的对仗问题,使长期习惯于严格对仗的人得到启发,增添新的思路,对对联发展的长远影响不可忽视。这是可亮君学术研究的又一个成果。为了使人们获得无情对较多的感性知识,同时分享赏读无情对的乐趣,他又组织了一批在无情对方面颇有修养的同道,即温州的王伦有、宣城的王康斌、湘潭的成经满、徐州的李永、安阳的李继承、涪陵的肖天元、庆元的吴小明、彭水的张孝举、永康的章充、晋江的曾建成、合阳的雷向博,仿《笠翁对韵》的体例,共同编写《无情对韵》,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娱乐大众,也有助于广大诗联爱好者在新的领域获得新的艺术陶冶。通过将近一年的不断努力,此书已基本完成。这是在可亮君主持下学术研究取得的第三个成果。这三个研究成果都是开拓性的。
纵观可亮君的学术研究过程,可以看出:
一、他有执着的境界追求。他有工作单位,每天都要坚持上班。但是他将自己几乎一切业余时间都用到了学术研究上。为了弄清研究的问题,他夜以继日,忘食废寝,乐在其中。没有执着的境界追求,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除了研究,他也搞创作,还有创作方面的成果。如题嵩山联:“居中者贵,守正者尊,古柏阅人间过客;秉义而忠,持仁而侠,少林出天下功夫。”又如《七律 纪念蔡锷将军逝世一百周年》:“天翻地覆浊清分,儿女英雄卓不群。王气千秋方尽泄,妖氛一旦又重熏。松坡隐隐云南起,猿狖哀哀天下闻。第一雄关今尚在,百年明月候将军。”从其联诗作品看,一般都写得中规中矩,只是很少发表而已。他对对联创作的基本规则非常熟悉。因为如果不熟悉对联创作的基本规则,写破缺论就无从下笔。既搞创作,也搞研究,用研究指导创作,丰富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成果还会呈现出来。
二、他有明确而切实的主攻目标。有明确而切实的主攻目标,是说研究不泛化。一个人时间精力都有限,毕其一生,也只能做那么多事情。即以对联而言,可研究的东西就很多,找不到主攻目标就会浮于表面。主攻目标不切实,不适合自己,也不会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没有明确而切实的主攻目标,不仅是搞学术研究也是平常学习之大忌。即以学习书法而言,今天甲骨文,明天小篆,后天草书,开始粗略了解可以,若长期如此,一年四季转换不停,什么都写,结果时间花得不少,没有一种能够入门。可亮君看到了这一点,先“无情对论”,接着“对偶破缺论”,再接着“无情对韵”,前启于后,后继于前,环环相扣,逐步扩展,不断出新。若没有切实的主攻目标,且持之以恒,出不了这样的成果。
三、他有宽大的学术胸怀。宽大的学术胸怀,至少可以包含如下三个层面:首先寻找资料时,正面反面都要找,都要读,不能先入为主,合口味的就留,不合口味的就弃,只能从比较分析中看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再决定取舍。其次,对某些问题觉得没有把握时,就向懂行的人请教,虚心听取他们的指点。第三,在自己写的东西受到批评时,更应冷静思考,客观对待。对批评的人,只要不是无端诽谤,恶意攻击,都要视为朋友,都要心怀感谢,因为至少人家关注你的成果。对别人的批评,首先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其认识有无合理性,如果有,哪怕只言片语都要采纳。发现自己有错漏之处,一定要坚决改正,绝不能强词夺理,文过饰非。即使对方的观点不正确,批评不合理,也不要动辄就骂回去,更不能捕风捉影,挖苦讽刺,以图一时之快。因为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可能同时也会自己伤害自己。可亮君在写《无情对论》和《对偶破缺论》时,就曾同许多人做过研讨,包括本人。在写《无情对韵》时更与同道在网上广泛遴选对句,反复讨论、斟酌。这都是很好的作为。天心之大,包罗万象,能予效法,必助所成。
无情对读起来确实很有滋味。如明代“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一联,“阁下”对“庭前”,“李”对“花”,“先生”对“始放”,每个字都对得很工。“阁下”与“先生”都是称谓,“庭前”与“始放”都不是,“李”是姓,“花”不是,用的就是借对。当觉得“阁下李先生”与“庭前花始放”似乎没有任何关系,细品之后发现不仅每个字都对得工稳,借对运用亦非常巧妙时,笑声便会一下子迸发出来。类似的例子《无情对韵》中有很多。诸如“马拉松”对“牛得草”、“南郭吹竽”对“北京限号”、“端阳话屈原”对“终日云浮岭”、“作对用心遵马蹄”对“留连花气循蝶步”等等,都颇有匠心。此书编写的无情对韵,不仅充分吸收了前人的成果,而且与时俱进,吸收了大量的今人作品,可谓古今结合,启后承前,相得益彰。
此外,“无情对韵”正文之后,又加了一个附录——“无情对学习教案”。教案设六课,从借对与无情对简史,说到无情对的对仗与平仄,再说到深入认识借对和无情对,再说到借对实战解析,再说到无情对创作实战解析。这个教案,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无情对的艺术特征,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本书正文中的各个联例。本人在阅读时就受到启发。十几年前本人收到香港一位先生的对联大作,其中有“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峡工程有问题”一联,对句当然亦有为“三峡工程没问题”者。三峡工程有没有问题,让科学家去论证,我们说了不算。这位先生曾告诉我说这是一副“无情对”。我当时见上下联内容相距甚远,无情对有这个特征,也就这么认为了。而在本书“科目训练4”中,将其“借对密度”标示为0,就是说对句没有一处运用借对。仔细审阅,的确如此。因运用借对是无情对最根本的艺术特征,既然没有运用借对,就仍是一种直对,与一般对仗没有区别,也就不能说是无情对了。不过这副对联尽管借对为零,不在无情对之列,但因在内容上令人觉得非常风趣,非高手绝对想不出来,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艺术价值。
《无情对韵》共两个版本。一个依平水韵,30个韵部;一个依中华新韵,14个韵部。每个韵部2-4段不等,共124个段落,总计入选无情对1240副。其中有些借对非常隐晦,功夫不深的人很难看出来。看不出来就欣赏不了。能否再加一点提示,略作点醒,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请可亮君与编写组其他成员考虑。
可亮君撰写或主编的几部书稿,我认为皆有筚路蓝缕之功,自然也一定还有可以探索之处。我希望他以及编写组的其他才俊继续钻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弘扬国学,丰富楹联学理论做出贡献。
2019年9月28日于卧云台
作者简介
余德泉,1941年生,四川叙永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中南大学教授,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湘江书画院院长,中南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班领衔导师,我国首位对联学研究生导师,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湖南省第八届政协委员,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民盟湖南省委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兼湖南民盟书画院院长,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语文四品》《笑话里外观》《古汉语同义虚词类释》《诗律、词律、曲律和联律》(《古代汉语》中的四章)《对联纵横谈》《中国长联三百三》《天下名联》《对联通》《对联格律 对联谱》《得月斋联稿》《余教授教对联》《古今绝妙对联汇赏》《古今茶文化对联观止》《余德泉诗联新稿》《余德泉对联文论》《简明书法教程》《章草大典》《章草传帖》《章草论语》《余德泉章草论语》《余德泉书自撰作品集》和《余德泉诗联书法新集》等。主编有《书法通》《清十大名家对联集》《湖南楹联》等。
其理论成果和学术活动多具有开拓性意义。长于章草、隶书、行书、帛书、楚简等多种书体。先后五次在长沙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其中一次展出用八个民族九种文字书写的对联。曾应邀到台湾淡江大学、澳门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讲授楹联与书法。2007年获中国楹联学会首届梁章钜奖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