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邦散文赏析 ▎“天堂”与“地狱”
“天堂”与“地狱”
文/ 刘克邦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带着疑惑,揣着新奇,我走近“天堂”,触摸了一回“地狱”……
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也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它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身,被世人誉为“世界之都”。最初,聪明荷兰人慧眼识珠,发现了这块天然宝地,以价值低廉的商品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了曼哈顿岛,取名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交在此落地生根,苦心经营,使之逐步繁荣兴旺起来。后来,鸠占鹊巢,英国人打败了荷兰人,改名为“纽约”(NewYork),将此作为自己的殖民地。最终,美国人在法国人的援助下,推翻了英殖民统治,宣布独立。从此以后,它以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吸引着全世界优秀人才、大量资金、丰富资源的流入,迅猛发展,日新月异,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大都市。
纽约由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斯、昆斯和里士满五个区组成,面积8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900万。曼哈顿区,是纽约的精华和核心,也是纽约的形象和标志,人们挂在嘴边谈论的纽约市,其实大都说的是曼哈顿。这是一个南北长、东西窄,成带带状的小岛,总面积80多平方公里,东依依斯特河(亦称“东河”),西靠哈德逊河,北临哈林河。全岛由北至南,分为“上城”“中城”和“下城”。“下城”“中城”最繁华,也最有气派,著名的华尔街、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百老汇、联合国总部、时代广场、洛克菲勒中心都在这里。这里不仅高楼林立,商铺云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还是豪门精英荟萃云集的地方,金银财富汇聚流动的场所,这里有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平衡调整的高层讨论,这里有左右全球经济形势变化走向的金融操作,这里的一切充满着无限的魅力和神奇!
我们下榻的SpringHill Suites酒店,在离曼哈顿有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新泽西州。吃过早饭,坐上中巴车,大家一路说笑,兴致勃勃,终于有缘可以亲身体验一下这座“天堂”或者是“地狱”,看看神秘的面纱下面隐藏了些什么。
好像故意与我们作对,汽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前进的速度慢得出奇。倒不是司机不想加快行进,而是汽车太多了,交通太拥挤了,想快也快不起来。进城之路,单向八个车道,已经够宽的了,但前面望不到头、后面看不到尾,一辆接着一辆、一辆排着一辆的汽车,像蝗虫一般,黑压压的一片,把个公路堵得个满满当当、水泄不通,只得缓缓地向前挪动。
曼哈顿四面环水,与周边陆地连结的通道除了桥,就是隧道。跨过一座雄伟壮观的大桥,经过一排宽绰的收费站,穿过前面的隧道就进入了曼哈顿市区。我不知道这条隧道的所在位置,叫何名称,但看得出来,这条隧道建成年岁已久,深幽狭长,陈旧失色,显然早已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水平的需要了。一眼望去,隧道虽然是单向通行,但只有两个车道,像一个瓶颈,将一条宽宽的道路陡然压缩了许多。可想而知,日以继夜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来的汽车要通过这里的拥挤程度了。
然而,我们在经过这里的时候,看到的是令人赞叹不已的一幕:在进隧道前还有一段距离时,在各个车道上行驶的汽车,在没有任何人指挥的情况下,八个车道,从左到右,一与二,三与四,五与六,七与八,两个车道为一组,每一组左右交替,一先一后,井然有序地并到一个车道上,变成四个车道;然后,这四个车道上行驶的汽车,再以同样的方法,合并成两个车道,并行通过隧道。在如此众多车辆众多线路且多次并道之时,没有哪辆汽车不讲礼貌,在并道时紧随前车之尾抢先进道;也没有哪辆汽车破坏规矩,斜插到旁边的其它车道上去。
联想起国内有时交通不畅,有些司机不讲规矩争先恐后抢道占道挤成一堆引起道路更加堵塞有情况时,我不由得不佩服纽约人讲究社会公德遵守交通秩序的自觉行为和良好素质。在这点上,我们真的要向人家学习!
我们乘坐的汽车,经过一段艰难地“城市跋涉”,好不容易从车流的夹缝中解脱出来,驶进了曼哈顿。这是一个棋盘式布局的城市,道路纵横交错、密密麻麻,但方方格格,竖直分明,南北走向称之为“大道”,东西走向则叫“街”。有趣的是,“大道”自东向西依次为第一至十二大道,中间穿插几条非数字编号大道,唯一一条斜穿曼哈顿城的路是百老汇大道;“街”则以南端的休斯顿街为标志,休斯顿街以南的街均有具体的街名,休斯顿以北的街几乎均以数字标记,序号由南向北递增,而所有的街又以第五大道为分界点,分为东街和西街。就像地球上的经度、纬度一样,曼哈顿的大道和街好记得很,如果你初来乍到,要到某条大道或某条街去,只要你知道这条大道或街的数字名称,随便你身处哪里,顺着序号走下去,很容易就能找到你的目的地。
左弯右拐,汽车在曼哈顿南端的哈德逊河边停了下来,导游告诉我们,先去参观世贸中心遗址。
四月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纽约亦如此。早晨起来,旭日东升,霞光万道,不知什么时候,乌云密布,天空阴沉起来,一阵风起,竟唏哩哗啦地下起雨来。这是我们赴美以来的第一个雨天,一路上遇到了太多的阳光,整天里裹胁在焦炎闷热之中,腻了,烦了,这突如其来的变天,凉习习、湿漉漉的,倒感到几分新鲜和刺激。
好的我们早有准备,一个个撑起了雨伞,在导游的引导下,冒着滂沱大雨,穿过立交桥,横过斑马线,伴着一栋栋高耸入云的大厦,钻进一排排横七竖八脚手架搭成的“通道”里,躬腰低首,快步流星,来到曾经发生过震惊世界骇人听闻的“9.11”灾难事件的世贸中心遗址前。这是一个满目疮痍、空旷凄凉的大土坑,也是一个烟薰火燎、血迹斑斑的“纪念碑”,它的经历震撼人心,发人深省,以血与泪的代价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思索和沉痛的教训。我们一个个倾身俯视,扼腕叹息,仿佛那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天崩地裂血肉横飞的一幕就在眼前,似乎在耳边响起罹难者及其亲人那惊恐万分痛苦绝望呼天怆地的哭声与喊声……冷冰冰的雨,凉飕飕的风,一拨接着一拨、一阵接着一阵,由小到大,由慢变急,临空而降,横扫而过,淋湿了我们的衣襟与心情,吹乱了我们的发梢和思绪……
在这个世界,有些东西,对与错,是与非,一时间难以说清;有些事情,美与丑,善与恶,变化在一念之间;有些地方,阳光与黑暗,“天堂”与“地狱”,仅有一墙之隔。有谁知道,与你临面相照、擦肩而过,挂一副道貌岸然、笑容可掬神态之人,竟是心怀叵测、凶狠残暴、暗藏杀机的恐怖分子;有谁想到,一座顶天立地、豪华气派、称誉全球的摩天大楼,在顷刻之间会不堪一击轰然倒塌,化为一堆断壁残垣、瓦砾灰烬;又有谁料到,当你迎着朝阳,沐浴着晨风,踌躇满志,精神抖擞,步入宽敞、舒适的办公室,开始新的一天的工作时,死神和厄运正悄悄地向你逼近。毫无置疑,暴力、恐怖和暗杀,是社会的浊流、人类的公敌,理所当然要受到强烈的谴责与严厉的制裁,但惟我独尊、自以为是,实施强权政治,推行霸道主义,欺侮和打压弱小,制造仇恨和矛盾,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难道就不能从中反思?
面对灾难和不幸,我不想多说,惟有在心中默默地祈祷,愿这个世界多一些平等、尊重与和谐,愿那些无辜者的亡灵在九泉之下安息,愿这样的惊天骇世的悲惨大剧不再在地球村重演!
随后,我们转过身来,肃立在遗址旁边的一栋大楼前,瞻仰着镶嵌在大楼墙上的一块纪念牌。纪念牌有1米多宽,2米多高,黄铜框边,白漆就底,上端写着“纽约市消防局2001年9月11日世贸大厦履行职责壮烈牺牲的英雄们”,下面密密麻麻排列着一张张半身人像照片,每张照片下面用英文标明着姓名。同行伙伴中,有人细心地数了数,共有343张照片。这些照片,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有胖子,也有瘦子;有高个,也有矮个(当然,照片上看不出来,是我联想的);有精心修剪留一副漂亮胡子的,也有干净利索一须未存的;有讲究仪表衣冠端正的,也有不修偏幅一蓬乱发的。他们表情不一,神态各异,有的一本正经、严肃认真,有的老实厚道、纯朴无邪,有的内敛稳重、深邃睿智,有的心不在焉、若有所思,更多的是喜形于色、笑逐颜开,一副灿烂的面孔,似乎在陶醉、憧憬于无限的幸福与快乐之中。
望着这一张张光亮、鲜活的照片,我们神色黯然,心情格外沉重。是啊,尽管他们居住在地球的另一边,肤色、语言、生活习惯与我们大不相同,但肯定同样都有一个美满、阳光的家庭,或有美丽贤惠相敬如宾的妻子,或有漂亮聪明天真活泼的骄儿,或有慈祥善良痛爱有加的父母,同样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心怀大志,憧憬未来,编织着自己的幸福与快乐。但是,在“9.11”灾难发生的那一刻,当众多生命遭受劫难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他们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说,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
英雄可敬,精神和境界是没有国界的!343张照片,犹如343座丰碑,在我眼前逐渐放大、越来越高……
离开世贸中心遗址,好不容易才让震撼激荡的心情平静下来。我们继续冒雨行进,穿街横路,几经转折,来到了著名的百老汇大道。百闻不如一见,这里市容整洁,街道宽阔,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商铺霓灯闪烁、五彩缤纷,商品各色各样、琳琅满目,眼花缭乱,美不胜收,身临其境,真有一番步入“天堂”的感觉。大家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东瞅瞅,西瞧瞧,惊奇诧异,顾盼神飞,纷纷端起相机,不停地按动着快门,恨不得将一幅幅精彩的街景画面尽收镜头。
雨,一线一线,接连不断,打在伞上,落到地下,溅起水花,汇合成流,快速地从高处向低处滑动。鞋湿了,裤腿湿了,衣袖也湿了,粘糊糊、凉兮兮的,我们哪去理会,注意力全在眼帘子上……
时间有限,我们只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沿着繁华似锦的百老汇大道,往南走了一段路程,来到了华尔街街口。华尔街,地显位重,闻名遐迩。早在18世纪末,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侵犯在这里筑起一道栅栏土墙,后来英国人赶走了荷兰人,拆了墙,建成街,称之为“墙街”(Wall Street),直译成中文为“华尔街”。最初,交易商和投机者在街边的梧桐树下经营买卖,讨价还价,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壮大和金融证券市场的兴起繁荣,一些地位显赫、实力雄厚的财团机构纷纷云集此地,一座座顶天立地、气势恢弘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批批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银行家、分析师、交易员和基金经理应运而生,这里的财富越聚越多,这里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最终演变为美国最具实力最有影响力的金融、证券交易中心。有人说,在这里,不知道有多少人一夜暴富,登上了“天堂”,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一夜破产,跌进了“地狱”。是真是假,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里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这里的股市行情打一个喷嚏,全球的金融业、证券业都会因此而伤风感冒。
我们站立街头,仔细端详,突然发现,这集魅力、魔力和磁力为一体的地方,竟与我们的想象大相径庭、相差甚远。街道长不超过一公里,宽亦只在10米左右,没有色彩斑斓,也没有灯光闪烁,来往行人寥寥无几,偶有几辆小车孤零零地停靠街边,空荡荡、冷清清的,与百老汇大道相比,其繁华和热闹程度有天壤之别。倒是街的一头,傲然屹立着一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高高的塔尖,厚重的铜门,优雅的造型,精致的浮雕,华贵富丽,古朴庄重,为华尔街增添了几分气度、一番姿色。街的两旁,一排排紧密相接、巍峨挺拔的摩天大楼,像两堵既高大又厚实的城墙,在飞雨飘洒、云雾缭绕之中露影藏形、直插云端,把个浩瀚的苍穹挤得只剩下狭长的一线。一边是古典建筑,古香古色,传承着欧洲文明的余韵遗风,一边是现代云楼,美仑美奂,引领了世界经济的风向潮流;一边是信仰宗教,垂青精神寄托,一边追随金钱,醉心财富聚集。旗帜鲜明,交相辉映,这也算是华尔街独特的一景吧!
令人兴奋的是,在这里,按照约定,我如愿以偿,见到了离别已久、惦念于怀的儿子。
我这辈子生不逢时,运气不好,没读好多书,只得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了。好得儿子也还算是争气,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全凭他自己努力,考进了重点中学。中学毕业,上了北航,读的是国际贸易专业,别人都称赞他有出息,而他却并不满足,“心比天高”,兼学了数学专业,一鼓作气,奋战四年,毕业时竟揣了“经济学学士学位”“理学学士学位”两个红本本回家。大学毕业前夕,学校保送他读研,他却不屑一顾,硬是去考了托福和GRE,被纽约哥仑比亚大学录取,攻读金融统计学硕士研究生。这次省贸促会组团到美国考察与洽谈经贸,我极力争取,既是工作需要,更有想借此机会见儿子一面的图谋。
异国他乡,父子相见,格外亲切。半年多不见了,我左看右看,喜不自禁,儿子成熟多了,稳重多了,完全一个不需要你再为他操心担忧的大小伙子。“看你,衣服都湿透了!”原来想了一大堆要问的话,不知怎地,一下子竟全没有了,还是这句话实在一些。“没关系!”子承父性,轻声细语,也没有多话。此时无声胜有声,父子之间,血脉相牵,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切话语都是多余的。同伴们也替我们高兴,纷纷上前表示祝贺,你一言、我一语,称赞儿子聪明、帅气、有出息,羡慕我有这么一个礼貌、懂事的好儿子,甚至还有人半真半假地开起了玩笑,喜欢上了我儿子,要与我家结为秦晋之好。说得我心里甜蜜蜜、美滋滋的,像开了一朵大红花!
接下来,儿子陪同我游览了一路的风景,充当起贴身的导游来,一起在油光闪亮的铜牛塑像前合影留念,一起乘船环岛瞻仰自由女神像的飒爽英姿,一起观摩庄严肃穆的联合国总部,一起徜徉于洛克菲勒中心楼宇、广场与绿地之间……
时间过得真快,天色渐渐地暗淡下来,我们就要离开纽约了,与儿子依依惜别,这才感到失去什么珍贵的东西似的,眼睛一红,鼻子一酸,满眶热泪不由自主地流淌出来。
后来,我在一位同行朋友的一篇文章里,读到了她记录着我与儿子想见离别时的这样一段文字:“平时一派稳重的他,见到儿子时是那样的高兴,笑得嘴都合不拢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分别时眼眶中含着泪水……乘他不注意,我偷偷地拍了一张他望着儿子的照片,回来后在电脑上一看,大家都说这是父爱眼神的经典。眼神中饱含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赞赏和希望,叫人看了感叹不已,真是‘怜子如何不丈夫’啊!”真是一个有心人,一点都没有夸张,完全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金融证券独树一帜,举足轻重,国与国、财团与财团之间竞争激烈,你死我活,谁识得水性,掌握风向,谁就能领先潮流,取得竞争的主动权。由于长时间的闭关自守、循规蹈矩,我们的见识太少了,眼光太浅了,被人“忽悠”的事情太多了,要改变这一落后被动的被动状况,惟有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经济熟悉金融证券的科学技术人才,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说得起话,干得了事,在竞争中占优,在搏弈中取胜。我们已人过中年,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只希望这一愿望在儿子他们这一代实现。临别之际,我再三叮嘱:要珍惜时光,埋头学习,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一天的旅游结束了,所见所闻,所感所受,我不敢妄言,纽约是“天堂”,还是“地狱”,但我知道,这里有冒险,有赌博,有投机取巧、尔虞我诈,有强肉弱食、你死我活,在民主、自由和文明的遮羞布下,尽藏一片浑浊、黑暗与险恶。
想来想去,我还是喜欢我的生活的平实、淡然,我还是炽热地爱恋孕育、滋润我成长、发展的故土和家园!
别了,“天堂”!别了,“地狱”!
作者简介
刘克邦,1955年出生,湖南湘乡人,出生于湖南黔阳县(今洪江市),文学创作一级,高级会计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文联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湖南女子学院、怀化学院客座教授。曾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湖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财政部文学征文一等奖,中国作家杂志社征文一等奖,中国财政杂志社征文一等奖,《创作与评论》2013年年度奖,长沙市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