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邦散文赏析 ▎别样风光华盛顿
别样风光华盛顿
文/刘克邦
华盛顿,美国的首都。18世纪末,美国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定此为都。同时,为了纪念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和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的功绩,命名“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简称“华盛顿”。
到了华盛顿,不去国家广场,等于白来一趟。国家广场,在华盛顿的中心区域,集全美的政治、文化精华之大成,说它是美国的心脏和灵魂,一点也不为过。
趁着晴朗的天气,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我们走近了这个神秘而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
美国人称它为国家广场,但身临其境,我却认为它应该是一座公园,一座美不胜收、无与伦比的公园。这里宽阔空旷,水光一色,树木参天,绿草满地,集秀丽与典雅于一身,融水木清华与雄伟壮观于一体,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第一时间闯入我们眼帘的,是那座立于广场中央,巍然屹立、高耸入云的华盛顿纪念碑。说它是碑,亦像一座塔,远远望去,更像一柄硕大无比、锋芒锐利的方尖宝剑。它底座大,顶部小,洁白素净,造型简雅,拔地而起,直刺蓝天。
听导游介绍,它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建,于1848年动工,历时37年,1885年建成,底部面积39平方米,碑高169米,用2米长、0.5米厚的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内部中空,有898级台阶盘旋而上,也可以乘电梯直达碑的顶端,在那里透过小窗口,俯瞰整个华盛顿特区。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碑,不论从底座到顶端,也不论前后左右,碑面上没有刻写一幅画、一个字,这也许是设计者和建造者的特意之作:华盛顿为美国人民争取独立与自由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做出的卓越贡献,无法用图像和文字完整地记载,或者是纪念和寓意华盛顿一生朴实谦逊、居功不傲、无私无畏的人格品行。
此处无字胜有字!
它不仅高高地竖立在华盛顿国家广场的中心,也牢牢地树立于美国人民的心中,还给全世界领袖人物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导游告诉我们,在这座碑内的墙体上,镶嵌有188块全球各地私人、团体及官方机构捐赠的纪念石,其中有一块就是我国清政府所赠。
哦!我似乎记得:1998年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访问我国,在北京大学演讲时,就意味深长地提及过,他在白宫办公,常往窗外眺望,一眼看见纪念碑,就想起了里面有一块石头,上面刻有中国福建巡抚徐继畬撰写的赞颂美国的碑文,他十分感谢中国的这份礼物。
遗憾呀,说归说,做归做,中国人弥足珍贵的友好,完全被他们忽略了,全没有往心里去。
沿着干净平坦、迂回曲折的林荫小道,我们来到了纪念碑西侧的林肯纪念堂前。
这是一座仿古希腊巴特农神庙式的古典建筑,是为纪念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解放黑奴的伟大先驱、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而建,坐落在碧波荡漾的波托马克河畔。
它坐西朝东,长方造型,双层阶梯式平面屋顶,长约58米,宽约36米,高约25米,宽敞的五车道环状道路围绕,直径为400米的圆形草地垫托。既高又宽的台阶层层递进,从地面一步一步延伸至殿堂正门,36根白色大理石圆形廊柱环绕护撑。殿堂正中大门洞开,里面一座正襟危坐、神情肃穆、栩栩如生的大理石林肯雕像清晰可见。
整个建筑布局合理,设计精巧,圆中有方,方里有圆。油黑闪亮的道路、鲜绿绒绒的草地、乳白无瑕的台阶、廊柱、雕塑与殿堂,色彩淡雅,层次鲜明,浑然一体。
从远处相望,它像一枚白色的棋子,摆放在绿色的棋盘上,又似一方圣洁的玉玺,安置于华美的托盘里,既古朴典雅,美观大方,又庄严肃穆,威武雄壮,让人看一眼心生敬畏、油然称绝。
这里每天免费向公众开放,世界各地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络绎不绝。
有相互搀扶、蹒跚移步的耄耋老人,有搂腰搭肩、亲密无间的年轻恋人,有左顾右盼、神色专注的独身游客,还有三三两两、谈笑风生的校园学子,更多的是成群结队、兴致勃勃的观光团队,为的是前来拜谒美国历史上伟大而传奇的人物,一睹这神工天巧、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品为快。
当我们随着人流,踏上洁白色花岗岩台阶,正欲拾级而上,去瞻仰林肯雕像时,突然间,不知从何而来一大批身穿黑色警服、全副武装的男女警察,大声吆喝着人们迅即离开现场,拦阻后来者靠近纪念堂前。
一打听,原来是乔治•布什来了,要在这里搞个什么活动。我们只好驻足止步,掏出照相机,隔着老远,以纪念堂为背景拍照留影,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我转过身来,站在高高的台基上,一眼望去,只见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国会大厦三座不同风格和造型的白色建筑,由西至东在偌大的广场上排成一条直线,遥相呼应,气势恢弘!
不远处,林肯纪念堂与华盛顿纪念碑之间,有一口长600多米、宽50多米的长方形倒映池,池水碧青,波光粼粼,荡荡悠悠中倒映出蓝天、白云和那长长的尖碑,以及沿池两边的树木花草、闲人游客。
水面上,三三两两的水鸭子,有的悠闲自得,摇头摆脑,在水中游来游去;有的调皮好动,一会儿沉入水底,一会浮出水面,似乎在有意向过路行人炫耀它水下的功夫;还有的相互追逐,嬉戏打闹,不时地扑打着翅膀,快乐地发出“呱呱呱”的欢叫声。
间或中,还有几只羽毛艳丽、姿态优雅、美丽漂亮的鸳鸯,成双成对,形影不离,卿卿我我,甜甜蜜蜜,顾自陶醉于惟我世界的热恋之中。
好一幅动中有静,静中生花,自然和谐,别开生面的瑰丽奇景!
伴着一大片绿色的开阔地,我们边走边看,前往下一个目标——白宫参观。
金色的阳光,透过葳蕤浓密的枝叶,投射到小径、草地和游人的身上,斑驳陆离,流光溢彩,是那么的柔和养眼,是那么的爽朗宜人。
不知什么时候,脚边的草丛中,蹦出来几只小松鼠,左顾右盼,摇头晃脑,似走非走,似停非停,好像寻找着什么东西。
见到这些活蹦乱跳的小家伙,我忍不住止住脚步,俯身弯腰,想和它们套个亲近。哪知道手还没伸出去,它们一阵惊恐,飞一般窜了出去,逃得远远的。在草丛那边,一只只不停地蠕动着尖细的小嘴,眨巴眨巴着水亮的眼睛,偏着头打量着我,似乎在向我挑逗:你来呀,你过来呀,我不怕你!
看着它们那副机灵乖巧的样子,我不禁“噗哧”一笑,好可爱的小动物,真是有趣!
由南向北,折转身,再由西向东,约莫走了一公里路程,来到了白宫的南面。
在绿树掩映中,一栋两层楼的白色房子若隐若现,露出的是中间部分,半圆形的阳台,由几根粗壮的廊柱支撑,简朴端庄,清秀宁静,没有奢华豪气,也不见戒备森严,让人怎么也不会相信这就是世界霸主总统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房子前面,是一片宽阔的草坪,芳草萋萋,鲜花盛开,依稀生长的灌木,兴高采烈地簇拥着一堆不知疲倦也不想停顿的喷泉直射空中。这就是有名的南草坪,美国总统经常接待外宾和召开记者招待会的地方。
导游指点着告诉我们,白宫是一个建筑群,外表上看起来似乎有点小,其实里面宽大、豪华、气派得很。
1812年,英军入侵华盛顿,放火烧了这栋建筑物。后来,美国重新修复时,为了掩盖被大火烧过的痕迹,在四周墙上喷上了白色油漆,使之通体洁白,年长月久,人们便习惯地称之为“白宫”。
过去,这里免费向游人开放,不论你来自何方,只要你愿意,通过门口的安检,就可以按照规定的路线,踏着华丽的地毯,直面总统使用的桌、椅、橱、灯具、图书和金银瓷器,一睹里面的风采。自从“九一一”事件以后,为保证安全,以防万一,再不许人进去参观了。
我们只能远远地站在白宫外马路的另一侧,隔着一排长长的、高高的金属栅栏,向里面探视、留影……
迎着习习的凉风,穿过稠密的树林,沿着白宫,从东边绕道,来到宾夕法尼亚大街。
大街右侧,是林木葱笼、雕塑屹立的拉菲特公园,虽然优雅清闲,风景如画,但我们哪有时间去领略里面的绰约风姿,只得让它留在我们的想象之中了。
大街左侧,则是白宫的北向正门。与南门一样,依然是白色的墙体,绿色的草地,黑色的栅栏,以及肃穆庄重的威严,风格、气势并无太大差异,不同是门廊是方形的,上方有个三角形的装饰框架,顶端飘扬着一面美国星条旗。
栅栏内外,两重世界,景象各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栅栏里,门窗紧闭,寂静无声,不见人影。也许是房子、房子的主人太过显赫、威严了,连生长在庭院里的花呀草呀树呀什么的,都被震慑住了似的,一个个小心翼翼紧张兮兮地呆在那里,不敢弄出半点声响来。
栅栏外,却人头攒动,喧嚣嘈杂,一派纷繁热闹的景象。一切有生命力和没生命力的物体都生动活泼,生机盎然,尤其是那马路旁、空地间的草本、木本们,一株株、一棵棵旁若无人趾高气昂地舒展着摇晃着自身的枝呀蔓呀叶呀,仿若在骄傲地向栅栏那边的同僚们显摆、炫耀:你们尊严吧,富贵吧,可你们没有我们自由、轻松和快乐!
大家争先恐后,生怕错过了时机,忙不迭地拍照留念。
这时,我却被白宫大门正对面街那边人行道上的一个矮棚子地摊吸引住了。难道这里还有流动式小商品出售点?满怀狐疑和好奇,我情不自禁地离群走了过去。
走近一看,哪里是什么地摊,更不见有何小商品出售,是一处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子。一把大阳伞斜撑在地上,上盖两层厚厚的尼龙帆布,遮挡风雨的肆虐与侵袭;一堆水泥砖和石头堆砌在伞柄四周,起着固定的作用,确保整个棚子不受外界力量的推动与倾覆。
棚子里既矮又窄还暗,里面搭一简易地铺,地铺前堆放着桶子、饭盒、饭碗、水瓶、袋子、手纸、食品和衣物之类的生活用品,脏兮兮地,零乱不堪。与国内城市中地下通道、立交桥底下流浪者的栖身处没有区别。
棚子前面,坐着一位古稀老人,银花长须,红光满面,戴一副眼镜,正低头翻阅着手中一大叠报纸。老人身前左右,竖立着几块大大小小的木牌,牌子上花花绿绿涂写着各种口号:“Hey,George! Read my lips no new wars!”(乔治,听我说,不要再发动战争)、“Peace now”(维护和平)、“No new wars ”(反对战争)……等等。
有意思的是,有一块木板,上面竟是一幅布什总统的图像,图像身着黑色袍衣,戴一顶白底黑纹阿拉伯头巾,配一脸长白胡子,俨然一副本拉登模样,明显是在讽刺布什好战,与恐怖分子头目并无两样。
一块最大的牌子尤为醒目,上面密密麻麻贴满了从各处搜集来的新闻图片,战火纷飞,硝烟滚滚,断垣残壁,尸骨遍野,妇女、孩子衣衫褴褛,骨瘦嶙峋,悲伤欲绝,求助无门;上面一排文字:“Stay thecourse and this will happen to you”(坚持到底,这些悲惨情景也许会发生在你的身上);下面写着:“if you want peace work for justice !”(你若热爱和平,就要为正义而战!)。以活生生的事实、血淋淋的教训向人们诉说和展示战争的残酷与罪恶,号召人们行动起来,坚决反对和制止战争。
旁边有人介绍,这是美国著名反战女士康塞普塞昂•皮奇奥托的抗议据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论春夏秋冬、白昼黑夜,也不顾酷暑严寒、日晒雨淋,在这里已经宿营扎寨二十多年了,坚持不懈向世人宣讲和平,反对战争。今天老妇人病了,这是她丈夫在顶替静坐。
这时,老人抬起头来,看见了我,见我是中国人,微笑着点点头,从一大堆宣传资料中抽出一张复印件递了过来。
我接过一看,是新华社记者樊如均1993年3月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一张图片:一位戴着头巾的美国妇女正在向两位路人分发材料。图片左侧用文字说明:“美国妇女康塞普塞昂•皮奇奥托从一九八一年八月一日至今一直在美国白宫对面的草坪上宿营,以宣传和平,反对战争。图为她在向行人宣讲她的反战观点。”
我暗自掐算了一下,从1981年8月至今,至少有26年零8个月了,9700多天,不容易啊,该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决心啊!心中不由得为之一震,对老皮奇奥托一家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顽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精神肃然起敬,赶紧拿起照相机,拍下这感人的一幕。
我知道,老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都像她一样,始终不渝,坚持不懈,尽己所能呼唤和平,反对侵略,制止战争,又何愁那些好战分子不畏惧人民的呼声与力量,不被正义的气势所压倒?又何忧再度发生战争让人民陷于无尽的灾难和莫大的痛苦之中?
但愿,我的这种推测和期待与现实越来越近。
在随后的行程中,我们又去参观了国会大厦、杰斐逊纪念堂、航空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但我再也没有兴趣观摩和欣赏那千姿百态、如画似锦的景色,脑子里始终闪现着那两位在白宫门前长年累月、风餐雨宿的老人……
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白宫,林荫、绿地、池水,人流、鸭群、松鼠……千姿百态,风光无限!
是真实,还是虚假?是唯美,抑或伪善?是是非非,曲曲直直,我无法给出一个完整、准确的定论,还是让公众和历史去断定和评价吧!
作者简介:
刘克邦,文创一级,高级会计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文联委员,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出版散文集《金秋的礼物》《清晨的感动》《自然抵达》《心有彼岸》,在《中国作家》《散文百家》《天津文学》《芙蓉》《湖南文学》《创作与评论》和《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财经报》《湖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多篇;获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湖南省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