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矩阵 - 会员中心 - 投稿 - 投诉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工作人员查询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文学天地 >

苍老的湘乡话

编辑:张可杨 时间:2020-06-23
导读: 财经媒体 商界平台

  文/杨慕如

  我们湖南是个十里不同音的地方,因此,甲地的人听不懂乙地人说的话是一个普遍现象。例如窗户,湘乡人叫“窗户”,也叫“窗眼子”,礼陵人却叫“坎坎”。同一个东西,因为命名的不同,听不懂也就不奇怪了。但方言的复杂性还不只是如此,就是同一个字,甲地与乙地在声、韵、调方面若有差别,也会听不懂。例如潭市的人说“这里”,从潭市向西走十里,八亩田的人就说“济里”。韵母都是i,只是声母各异,区别就很大。因为如此,语言学家曾对《湖南省方言总结报告》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将湘东狭长地带的临湘、平江、礼陵等十三县划在一起还值得斟酌。可见方言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许多东西很难轻易作出结论。

  方言的形成与人口的流动有很大的关系,不要说上古时期的部落与部落的吞并、分裂、扩张,就是现代因建设的原因造成的移民,都会形成语言的渗透与变异。1958年湘乡修了溪口水库,建成了水府庙电站,移民几万人,现在这些人的子孙都说的是当地人的话,不带一丝棋梓腔。说明方言的变异也是很快的。

  方言的变异存在一个以多胜少的问题,绝大多数人说的话会吞噬掉少数人的语言习惯,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然也不应排除个别和少量的词会被别人接受,如棋梓话中“大泡伙”(意思是很多),就被他们新居地的人挂在嘴上了,尽管最初的动机或许是取笑甚至嘲弄,但慢慢地被人们认同到使用,最后完全溶入到被使用的词汇里。

  因此,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湘乡话是不是最古老的北方话?历史传说,上古时期湖南这一带是蚩尤的领地。黄帝为了扩张地盘与蚩尤在中原发生过一场大战,蚩尤被打败,中南一带就成了黄帝的地盘。黄帝胜利后未到过湖南、湖北,也没有听说尧来过,但是有舜帝南巡的说法。传说舜帝南巡到过洞庭,到过韶峰,到过九嶷山。我认为这种传说有一定的可能性。同时,我也认为这些关于中原大战和舜帝南巡的故事,也应该是从中原迁徒过来的炎黄子孙代代相授流传下来的。歌颂黄帝的人绝不是蚩尤的后代。湘乡留传一句鄙视蚩尤且俗不可耐的村话:“脔大是坨蚩尤”。我退休后到过一次新化,经过一个地方见一石碑,上书“蚩尤屋堂”四字,李江南同志告诉我,这碑是民国年间所立。可见蚩尤的中心部落就在湘中一带。如果这些都是事实的话,老湘乡(包括现湘乡、娄底、涟源部分)的人都是在打败蚩尤后从陕、甘、晋、豫一带过来的。据《历史语言学》认证:这种大迁徒不止一次。第一次由东晋到隋唐。由于匈奴的入侵,迫使并州(山西)、司州(河南)、豫州等地的汉族居民南迁。第二次由唐末到宋。第三次由于元蒙南侵。这些迁徙形成了汉语客家方言。

  语言无不打下时代的烙印,历史在发展着变化着,战国时期湘乡属于楚国,后属秦国,再属西汉,西汉被绿林赤眉起义推翻,刘秀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兴兵镇压了绿林军。刘秀手下一员大将姓邓名禹,就是湘乡人。刘秀登上帝位后封他为“元候”,他死后葬于湘乡月山江田,湘乡南正街有他的祠堂——邓元侯祠。可见邓禹的后人叶落归根回到了湘乡。他们走南闯北。肯定吸收了好多新的语言,影响着湘乡语言的变化。到了三国时期,湘乡人蒋琬又走邓禹的老路,去四川匡扶汉室,肯定也带去了不少湘乡人,这些人回到湘乡又带回了一些四川口音,故城里人把“单”叫“滇”(diān),把“三”叫“仙”(xīan),把“南”就叫“撵”。把“蛋就”叫“点”(diǎn),与四川话吻合。

  尽管人口的流动会影响语言的变化,但毕竟没能像黄帝赶走蚩尤那样大的影响。所以,我认为湘乡人讲的话仍然是古老的北方方言。

  一、湘乡话是语言的活化石

  所谓活化石就是最古老的语言。中国的古典, 年代最早的要算《诗经》。据说是孔子负责整理的。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前479年的春秋时期。《淮南子》虽然讲的是“往古之时”的事,但毕竟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组织人整理成书的,比孔子要晚200多年,因此,我认为《诗经》中的词汇如果在现代人,特别是在老百姓的口语中经常使用的,应该说就是古董,就是活化石。还有古音,所谓“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变革,音有转移”,但是,如果在日常口语中仍然保留几千年前的古音,那也是古董,也是活化石。《诗经.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匝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其中一个败,一个“憩”,在湘乡话中是两个常用词。“败”,有失败的意义,常用于战争、比赛等,而破坏、摧残的词义则用得较少,在湘乡市方言中却使用得较多。如“这一山茶树,过去长得几好!现在全被他们败光了。又如:记得我小时候这里有棵柑子树,甚么时候败了罗?又:长起来难,败起来快。《甘棠》里还有一个“憩”字,“憩”是休息、安歇的意思。“召伯所憩”就是说这是召伯休息的地方。湘乡话中有“歇憩”,如:队长说八点出工,十点歇憩。又如:我们做了一憩工夫了,你怎么才来?又例如《硕鼠》中的“硕鼠”,有的教科书释为“大老鼠”。湘乡方言则把老鼠谓之老硕。认为“硕”就是坏的意思,如:你这句话讲得硕。又例如:《氓》中的“爽”,湘乡方言有爽快,舒服的意义,“不爽”则不舒服。有的教科书上解释为“过失”、“差错”。似乎湘乡这样的解释更贴切。《诗经.幽风.七月》中有两个动词,一个是“八月载绩”的“绩”字,注释是“缉麻线”,湘乡说有“纺棉绩缁”,绩,湘乡话读jué,缁读第四声,指未加工成线的麻。还有一个“缵”字。“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古诗选读》的注释,缵是“继续”。湘乡话中也有“缵”字,如“缵劲”,“缵钱”,既有增加的意思,又有积聚的意思。诗《七月》中有“春酒”一词;“十月获稻,为此春酒”。湘乡将春酒,赋有新的含义,春节期间请客吃饭谓“吃春酒”。当然并不是《诗经.七月》中所指的春酒了,那时的春酒是现在的甜酒。《诗经.周颂》:“不吴不敖”。《毛传》:“吴,哗也。按吴,大呼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大喊大叫,这是湘乡人的口头语,如:你声音细蒂媭罗,这样背起吴做么子罗,”又如:“时候不早了,你把大家吴起出来,到冲里担柴去”。与“吴”字一起使用的有“叫”,还有一个“曰”,所谓“子曰诗云”,“孔子曰”。通常这“曰”字读第二声,湘乡话读第四声,如“这个妹婆好泼辣,我还冇讲到她身上去(音气),她就唧曰的!”《列子》:“眠娗言行不諈诿”。眠娗,瑟缩不正之貌。今苏州谓不倜傥曰眠娗”。湘乡将其意义有所转移,把舍不得花钱,一分钱都计较的人叫“眠娗”,又叫“眠兮”。如:你莫提起她,她眠娗得要死,一分钱得捨不得出。例如《庄子》:“从其强梁,随其曲传”。《诗经》中也有“荆舒强梁而难服”。湘乡俗语中有:“人不强梁家不富”。湘乡话里将用拳头打人为“捽,如:“捽他几下,又如:黄老馆睏起在屋里喊哎呀,昨日细妹须他们打架,他去劝间,被摔了冷槌子哩”!前汉《外戚传》:“三辅谓忧愁面省疲曰嫶冥”。湘乡方言中有“嫶冥绊嘴”,意即对某事严重不满,脸色阴沉,自言自语,发泄不满。《贾谊传》细致蒂芥。指人与人之间有过不太愉快的事,即所谓有小过节。但湘乡话中只保留小、少的意义。如:这个孩子,十来岁哩,还是蒂芥高媭!“又如:今天点的这个菜,太不理想了,十几块钱,贵哒不讲,只有一蒂芥媭,一个还冇得一筷子。《西溪丛语》关中语岁以六米、七米、八米分上、中、下。言在谷以八米,取数之多也。”湘乡则把未舂的米曰“七米”,或叫“七米子”,母鸡孵小鸡叫“菢鸡崽媭”,孵小鸡的母鸡为“菢鸡婆”。《尔雅》谓雌马为草马。注释道:“为了让牝马繁育,不予服役,任其食草,谓之草马”。湘乡把繁殖猪崽的母猪称草猪,又叫猪婆子。湘乡将站叫跂,就是从荀子《劝学》中来的。“吾尝跂而望矣,不为登高之博见也”。《论语.侍坐》中有孔子和学生的一段对话,孔子问学生通过学习后有什么本事和打算,子路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这个“俟”,意思是等待。他说六七十平方里,或五六十平方里的地方,我用三年时间,可让老百姓丰衣足食。“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他是说,至如用礼乐教化百姓的事,那就要等待君子了。这个“俟”就是等待的意思。在湘乡方言中,特别是潭桥一带“俟”成了习惯用语,如:三嫂你到供销社去买盐,俟我接了孙就来喊你。又如:乖孙莫吵,如果你不听话,不乖,俟我要打你!又例如“不吊”,湘乡话通常加两个字,如“不吊起他”,也有的说:“你吊他做么子”,郑振铎先生所著《中国俗文学史》引用《左传》:“吴侵楚,养由基奔命,子庚以师继之……大败吴师,获公子党。君子发吴不吊”。《诗经》也有“不吊昊天,乱靡有定”,直笼统,见于《唐书》。张亮采曾解释为:不委曲也。湘乡话里既说“直笼统”,又说“直筒子”意思就是有意见就讲的“直性子”。湘乡话中有“呕气”,《水浒传》第十六回:“这畜牲不呕死俺,便是打罢了”。郭璞《尔雅.释言》将呕作懊,人情因爱生恼,终为懊恨之意,且谓懊为爱。湘乡话里的“呕”即懊,是指人深受委屈却不能被人理解的心情为呕,即懊恼,与《水浒传》所释意义相同。还有一个“霎”字,常指阵雨。孟郊诗《春后雨诗》:“昨夜一霎雨”。湘乡话把饭装到碗里,为添饭,吃了一碗饭再吃一碗饭也叫“添減”。如:三伯病了几天了听说几餐饭都冇吃了,好些了吗?“好些了,今天中饭还添了減”。而李翊的《俗呼小录》:呼下洒具为添。苏州人谓天气不冷不热为“温暾”,湘乡人谓人性格温和为“温暾”,也有叫“温循”的。如这个妹媭性格好,温循不过哩。湘乡谓人不明事理而又固执者为“结居”,《朱子语类》有“则剧”一语,有人释为游乐,谓福建广东省有此说法。语音相似,但意义不同。湘乡话谓讲老实话为“摇本把蒲扇”,意思是没有添加和掩饰,是什么说什么,实在。《晋书》把人肥胖说成“笨伯”,与“本把”音同但不同义。芝麻,湘乡叫油麻,大概是芝麻,可以榨油的原故。湘乡话谓多为“大泡伙”,少,谓“些些媭”,“眯屎媭”、“蒂芥媭”。

  在农业生产的专用词也有一不同的术语。如犁田,第一次“为犁生(音杉)版”,第二次为“倒滑”。倒滑后用耙头将泥弄平,叫“撂滑坯子”,然后用牛拖铁耙碎泥叫耙田,加固田堘为上田堘子脚,然后用木制的耙叫“打浪”,然后用人力拖楼梯,再“打格子”,再“插秧”或叫“插田”。中耕,湘乡也叫踩田,踩田之前要打石灰。田堘上种豆子,叫秧豆子。绿豆叫“流豆”。味粉,颗粒较大而色彩淡黄的叫“饭豆”。收割季节叫“扮禾月份”,工种有:“杀禾”(割禾)“踩打稻机”,“担毛谷子”。谷到了晒谷坪,首先打禾毛子,用扒子将粗的草屑去掉,再将谷扒平摊晒,然后分行晒,分行晒时不停地移动,使谷在晒过太阳的坪上挥发水份。当谷晒了两个到三个太阳后过风车,吹去凹谷子,然后进仓。

  除了词汇的差异,还有语音的区别。同样,湘乡话中古音极多,一般人都会认为湘乡话太土,然而它竟与古籍经曲相吻合。湘乡话只是保留了古音而已。

  《木兰诗》属于我国古代著名的叙事诗,第一节的声母若用湘乡棋梓,毛田一带的口音来朗颂,比用普通话朗颂要贴切得多。“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唧、织、息、思、忆”,韵母是i;“唧”的声母是j,“织”的声音是zh,“息”的声母是x,“忆”的声音是y,思的声母是sh。若用棋梓桥话“织”的声母是“j”,“思”的声音是x,读起来韵味浓得多,棋梓话把“食”读成“细”,把“时”读成“漆”,把“去”读成“气”,把“辞”读成“疾”,把“织”读成“绩”,把“直”读成“砌”。鲍照的《行路难》 如果用棋梓口音朗诵,别有一番风味:

  对案不能食(细),

  拨剑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漆)?

  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气),

  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漆),

  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

  看妇机中织(积)。

  自古圣贤皆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气)!

  湘乡方言有规律可找。我在写《品味湘乡话》时曾请教湘潭大学陈立中教授,我提供湘乡方言中一些与普通话读音不同音的字,请他用国际音标注音,他给注了六十个字,最后我又搜索了一些,录列如下:

  颈、井、醒、挺、饼、冷、请;

  精、青、惊、钉、星、厅、轻、拼;

  坪、晴、零、成、行、赢、名、铃;

  吃、提、壁、急、滴、锡、累;

  坑、羹、拿、生、妈;

  晒、嫁、白、扔、射;

  狗、搂、吼、海、篓、咳;

  磴、狠、整、省;

  讲、厂;

  茄、爬、划;

  去、锯、

  完、船、

  墨、衡;

  尽、忌、病、定、命

  腥、罄、听、钉;

  方言的考究很复杂,但它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总是离不开家庭与社会。人的说话,第一个老师是父母,其次才是家庭其它成员;稍长便是同伴,然后是学校。远古时期没有学校便是一起劳作和玩耍的人,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也不排除对良好环境的追求),人们不得不迁徙。迁徙到一个新的地方和当地人整合在一起,语言又得发生变化。为了规范,汉代许慎著了《说文解字》,这是中国第一部字典。以后的读书人用《说文解字》来研究字音的对与错。但那时并无汉语拼音,宋代徐铉采用反切法为《说文解字》注音,由于国家幅园辽阔,字音并不统一,反切法有点靠不住。光绪年间广东番禺陈澧著《切韻考》订正一些字音,由于没有汉语拼音,所注字音亦难免有差错。直到1995年范进军著了《说文解字古今音读》,才使《说文解字》的音读有了规范和标准。湘乡话中的许多字的读音,用宋代所兴起的反切法对照竞出于一辙。这就说明湘乡话的与众不同与读书人不无关系。五十年代湘乡流传一个笑话,一个农民不认识孕妇的孕字,就去问学校的老师。老师也不认识,但他知道是怀了孩子的妇人,就说:“这个字念躲”。农民怀疑说,怎么念躲呢?老师说,妇女驼了肚,毛毛躲在她肚子里,所以念躲。这个老师没有查字典,信口乱说,但古时的先生或许严谨一些,碰上了不认识的字,就会查字典,按照反切法将字音拼出来,可是徐本的《说文解字》也靠不住,拼出来不对,那这就让许多人都会读错音了。因此,湘乡棋梓一带的话与众不同,我认为与徐本《说文解字》不无关系。例如:“子”字,《说文解字》注:“即里切”。“即”的声母j,韵母i,那么“子”的读音就是jǐ,与“几”、“挤”同音。“慈”字,“疾之切”,“疾”的的声母q,“之”的韵母i,那么慈读“齐”的二声;“死”字,《说文》注“息姊切”。息的声母x,姊的韵母为i,“死”的读音同“喜”的读音相同。《切韵考》所注字亦有同样现象,如思注“息兹切”,息的声母为x,兹的韵母i,思想就读成“希想”,“字”注“疾置切”,疾的声母j,置的韵母为i,字就读成霁的第三声了。这种读音在棋梓、毛田、番江、娄底一带成为了语言习惯,很难改口。但他们是谨遵古训。何错之有呢?

  不管怎么说,湘乡方言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它保留了大量的古音与古语,是语言的活化石。

  二、湘乡话是知识的聚宝盆

  毛主席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项伟大革命斗争中来。湘乡方言中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锤炼出来的成语或许叫格言,它们因为俗,因为地域的关系,只在民间流传。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却能启迪人民的智慧,激发人民的潜力,丰富人民的知识,为人民服务。

  这些通俗成语,有立志方面的,有心理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自然方面的,有社会和谐方面的,有思想方法方面的等等,总结这些民间的智慧,继承劳动人民宝贵的思想财富,让一个地方的精神面貌有自己的特色,这既是一个文化问题,也是一个地方性格问题,这些格言或成语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勉励勤劳的

  勤劳发狠般般有,好吃懒做样样无。早起三早当一工。钝鸟先飞。会作田作一坵,不会作田作一洲。穷人莫听富人哄,桐子树开花下禾种。井水担不干,力气用不尽。三日肩胛,四日脚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讲煞鲵鱼是扁口,虽知事事要力行。播得春风,必有夏雨,要得树媭长,隔山听见锄头响。

  二是群策群力的

  一人不得二人计,三人四人想主意。一只筷子容易断,十只筷子折不弯。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人多力量大。二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不要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冇水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妇女半边天,人多斗志坚。集体力量大,团结能胜天。小农经济经不起风吹浪打。

  三是关于社会和谐的

  亲愿亲好,邻愿邻胜。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鹞子也要交三家邻舍,夫妻吵架不过隔夜。吵自吵,说自说,依旧星星依旧月。一人吃了烂牙腔,众人吃了满口香。杀敌好不过亲兄弟,上阵谁胜父子兵。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互助互帮,富强有方。只有个讲得清,靡得个打得清。朋友要得紧,锅子可敲顶。三条泥鳅夹两条给猫吃——图个清静。众人划桨驾大船。家里要吉祥,敬天敬地敬爷娘。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赵十万死了少副车木。人要真心,火要空心。三更想自己,五更想别人。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行要好伴,住要好邻。做过九九,莫做十足。冤家宜解不宜结。

  四是关于培育后代的

  各人肉媭各人痛。人看绝小,畜看蹄爪。不怕穷了家务,只怕木了崽女。在行(聪明)书打底。崽女不如我,买田干什么?崽女胜过我,买田干什么?讲话的徒弟,听话的师傅。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有样看样,无样看世上。只要品行正,不怕与和尚一头睏。小事做不好,大事怎么找?养崽不学艺,担断箢箕系。书可壮胆,艺不压身。少来不束,长大是根黄杆竹。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刀钝石上磨,人蠢世上学。

  五是关于敬老尊老的

  家有一老,黄金活宝。父母在,不远游。只有不是的儿女,没有不是的父母。人个要老,不要嫌老。不听老人言,做事不周全。前人不翻古,后人失了谱。屋檐水点还点,今天你敬娘,明天崽敬你。七十不理事,八十莫当家。

  六是关于实践第一的

  草鞋靡样,边打边像。看花容易画花难。教的笛子吹不叫——要自注目。不今不古,不洋不土(要有自己的特点)。堂屋里不是试肩的,三朝日不是看媳妇的。不入虎穴焉得虎仔。估六山不了,莫砍五山的柴。前头乌龟爬烂路,后头乌龟照路行。吃井水也要有个指路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胆大的吃龙吃虎,胆小的吃猫屁股。

  七是关于勤俭节约的

  笑烂不笑补,菜好半年粮。吃不穷,用不穷。划算不清一世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有牛莫嫌慢,有饭莫嫌烂。通毛尼、卡机布,翻身农民做衣服。少吃多知味,多吃冇些味。

  八是关于时令的

  惊蜇过,脱絮裤。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重阳有雨看十三,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有雨一冬雨,十三无雨早冬干。立夏日吃碗羹,石头踩条坑。惊蛰日鸣雷,四十八个日子天不开。小满满池塘。种了春分必有夏雨。晴清明,暗谷雨。立秋犯一日,犯了处暑无了期。芒种忙打苞,夏至要禾交。七豌八豆,九荞十麦。穷人莫听富人哄,桐子树开花下禾种。

  九是关于农艺的

  要得树媭长,隔山要听见锄头响。会作田作一坵,不会作田作一洲。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两开一凉,好多名堂。农垦五八,鸭不叉鸡不摘(啄)。麻谷三秈好,禾深(高)味道好。毛主席讲要合理密,干部要搞板板板密。七月豌,蔸上豌;八月豌;腰上豌;九月豌;尖上豌。水稻增产快,硬要感谢米菩萨(袁隆平)。要得芋头煮,六月莫缺水。

  除了上面所列举的这些类似的谚语、格言的湘乡话外,还有诸多如:地花鼓、赞狮灯、送财神、赞床、夜歌子等农村文化,都是农民兄弟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既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又体现了农民的智慧。

  从格言、谚语到自编自演的戏文,所体现出来的是湘乡人在生产、生活中的聪明才智;湘乡话,是智慧的聚宝盆,应该说是名符其实的。

  三、湘乡话是乡愁的粘合剂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与俗语描绘的都是家乡情。中央电视台的专题节目《乡愁》播了一期又一期,改了一季又一季,现在还在热播。可见“乡愁”人皆有之。

  游子在外,燃起乡愁烈火的例子很多。故乡的历史与传说,故乡的亲人与朋友,小时候的趣事,合口的美食,山山水水……都能勾引大家的乡愁。但当“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时候,假若听到一个人说着同自己一样的家乡话,那惊奇,那亲切就会在心里烈火一样燃烧起来。我听过一个同志讲过这样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他说:我在西北当兵,每年回一次家。有一年我和一个战友一起坐火车回部队,到了郑州上来一个女的,年青漂亮。她的座位就在我那战友的旁边。开始,我们用普通话打讲,这女的也用普通话同我们交流。我和战友都认为他是河南人。我那战友哈还没找好对象,我就用湘乡话说:“这遮妹媭呀帅,孥?你做堂客要得不?”我那战友还没表态,那女的用地道的湘乡话说:“老乡,卬去年结咯婚哩咧!”我们两个人征住了,做不得声,倒是那女同志问三问四一下亲切起来。原来,她也是湘乡人,她工作的地方距离我们驻地不远。每到周末她就请我和战友去她家里吃家乡菜,像是亲戚一样,就是这句湘乡话就就让我们攀上了老乡和友情。

  在异乡的人每当节日的到来就会燃起乡愁。

  清明是远在外地的湘乡人最思念家乡、最思念祖先的时候。尽管是一个雨纷纷的季节,但不论你身居何处都会想到要为自己已故的长辈挂山。上海华东大酒店原总经理贺治平先生,七十多岁了每年都和夫人一起来到祖父、祖母和父亲、母亲的坟上献上怀念和感恩的花朵,寄托哀思。

  二十四个节气中,湘乡还重视夏至这个时令。“夏至日吃碗羹,石头踩条坑”。就是说吃了羹会有力。做羹也有讲究,一般要采些夏枯草,洗净,搓拧出汁,放入米粉中,这样有去湿、解毒、消积的功效。小孩夏至吃了羹一年不起痱子。凡是传统节日,湘乡人会想到吃蛋糕花。久在他乡的人,难免回味这个菜。1927年毛主席在湘乡考察农运,把湘乡农会禁止吃蛋糕席写到考察报告里了。《毛选》上的注释是:“一种并不丰盛的席面”。现在,蛋糕不只是湘乡做了,湘潭、长沙都有,但味道总不及湘乡人做的。其原因是原料不地道,例如湘乡蛋糕的主要原料是坨粉(红薯淀粉),而别的地方用面粉。有的人还加入一些饼干之类的副食品。这样做蛋糕是易碎,动筷子就碎了。二是太甜,败口味。吃一点点就不想吃了。只有湘乡农家的蛋糕做得正宗。1927年,农民协会禁吃蛋糕席,是因为农民饭都吃不饱,有钱人家都可以天天吃席吃蛋糕花,农民协会根据穷苦农民的意见,故颁布禁令。

  湘乡还有一种小吃叫“百粒丸”。这种小吃的名字别的地方可能没有。过去,南正街、四牌头、大正街、务门前的屋檐下到处摆有这样的担子,五分钱一碗,暖暖的,香香的,小朋友们都喜欢吃。

  “长菜”这个名字你听过吗?这是一种用芥菜加工的坛子菜。湘乡的蔬菜加工很普及,家家都有。芥菜加工成长菜,在三四月间进行,做好后,可以吃到第二年插田时节,从坛子里把它取出来洗净、切碎、炒干、放两个鸡蛋,打一大碗汤,既送饭又解热。大人、小孩都吃得津津有味。倘若用它炒肉,那也是美味佳肴了。我想久别家乡的人想到这个菜,不吞口水才怪呢!

  “三十夜里的火,元宵夜里的灯”,每一个湘乡人都知道这句话。这也是凝聚乡愁的时刻。“三十夜里”即除夕,这一天全家人不论千里万里都赶回来团圆,湘乡农村的厨房有灶台,有炉塘,炉塘平时用来煮饭,过年的时候,炉塘里烧着蔸子火,炉筒钩上挂着大炉锅,炖着猪脚萝卜,一家人坐在炉塘边讲着一年来亲身经历的事。聊着亲戚朋友的情况,谋划着未来。可惜,现在少见了,都看电视了,看《春晚》了。《春晚》,年青人看得津津有味,农村的老人们有的觉得不好看,早早地去睡了。“三十夜里的火,元宵夜里的灯”,也要打些折扣。

  谈到元宵的灯,湘乡农村分龙灯、狮灯两种。这两种灯要体现语言能力的主要是狮灯。因为龙灯主要是看舞者的技巧,和蛤蚌之类的扮演。而狮灯则要有赞词,还要讲演故事,如蔡坤山犁田,湘子卖杂货等等。这就必须有人表演。

  一九六三年,我们锦屏大队队队耍狮灯,我去看了两场,真正地体会到了农民对艺术的理解以及他们活跃、诙谐的心性。我们生产队的周春堂,我们这一辈的人都叫他苟十一叔。插秧的时候他唱过歌,但那是“啊呀”、“啊呀”的多,听不清楚,但在夏公堂耍狮灯时叫他去赞狮子,才看出了他的文化函养。狮灯队不过二十来个人,后面跟着一起去看灯的男女老少,一路锣鼓、锁呐,铳炮声天。到了夏公堂大门口锣鼓嘎然而止。周春堂站在台阶大声赞道:“狮子来得急,身带一支羊豪笔。上写军属荣府,下写出行大吉。”此刻鞭炮大作,锣鼓又响了起来。队伍正式进入厅堂。当队伍完全进入门厅里,锣鼓锁呐又停了下来,周春堂又赞道:“狮子来得急,一跤绊到天井里。爬起蹠起呀,主人家生个伢子”。这个堂屋两户人家出进,一户军属,一户有女人怀孕,都被他赞到了,他的声音那么响,内容又那么贴切,当时我的钦佩之心由然而生。

  耍狮灯不只是舞狮子,还要耍故事。

  如王老倌舂米,懒婆娘喂猪,王老倌舂米,狮子就是碓,懒婆娘喂猪,狮子就是猪,都由舞狮子的人来完成。但还要演蔡坤山犁田,还要演湘子卖杂货。那唱词与道白就多得多,夏公堂耍灯那次是曹怀初演韩湘子。曹怀初我叫他怀六叔,是我们邻队的,他的父亲关照过我的父亲。母亲告诉我,我们家里困难时,怀六叔的父亲说礼陵的猪油平宜,我借本钱,你做转猪油生意为何?那次父亲担回100多斤猪油,赚了些钱度过了荒月。平时怀六叔也到我们家里来,大多是打些家庭讲,没有看出他有演戏的本事。这时,堂上锣鼓一停,周春堂赞道:“王老倌舂米多又多,舂出白米下大河,船船卖到粮食局,拖回油盐酱醋茶!下面唱个韩湘子,化个花子卖杂货。”只见怀六叔解了一个人的襦裙自己系上,把自己戴的纱帽往前面一拉,让那帽笠坨在额头前颤晃晃的,他弯腰提起地上一个竹篮子就上了场。他走到场中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说:“我,韩湘子,生来是个麻子。我老婆是个趴子,今天要往家里走一程,看那趴子做么子”。这时乐起,他唱道:“走也嘛走起来呀,亚鲁咦伙吼,亚鲁咦伙吼。”满堂人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因为他确实是个麻子,他老婆走路确实有点趴。

  这事五十多年了,我现在还记忆犹新。而春堂十一叔与怀六叔也都作了古。

  乡亲、乡音、乡情,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燃烧着熊熊的烈火,永远不会熄灭。

  插图:曾初良

责任编辑:张可杨
合作伙伴

湘ICP备20002094号-2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1363号

未经本单位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湖南麓山律师事务所 李沫律师 湖南简单律师事务所 曾继明主任

技术支持团啊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