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矩阵 - 会员中心 - 投稿 - 投诉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工作人员查询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文学天地 >

刘克邦散文赏析 ▎一个因散文而生的乡镇

编辑:张可杨 时间:2020-05-21
导读: 刘克邦,1955年出生,文学创作一级,高级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湖南省会计学会会长,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

一个因散文而生的乡镇

——马武印象

文/刘克邦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

 从马武回来,“花海”“荷池”“梨园”“生态园”“巴渝风”“朝皇寺”“坝坝舞”“幸福水”“展览馆”“采果节”“马武将军”“农耕文化”“散文创作交流会”……这些词汇与图像,像电视荧屏上的画面,在眼前不断地推出,旋转,翻滚,闪烁,变幻,撞击,叠加,绽放……

 短短两天,太多的印象,写点什么呢?

马武古今散文陈列馆

 立华兄邀约,去重庆参加中国散文学会创作基地启动仪式,我爽快应允,在微信群发布。一时间,鲜花,鞭炮,握手,笑脸,贺词,蜂拥而至,刷爆荧屏。

 出了江北机场,早有人迎接。一阵寒暄,几分亲切,如沐春风,一路的疲乏与燥热消失殆尽。

 “去哪?”“马武!”一个好生疏的地名。我好生诧异,满怀狐疑,中国散文学会创作基地落在此处?

 出重庆,上高速,跨江水,越山川,一个多小时车程后,进入马武。

 乡镇公路,虽不算宽敞,也不显平直,但整洁明亮,舒缓有致,像一只农家院里顺随主意喜迎宾客的小黄狗,摇头摆尾,欢蹦乱跳,引领着我们左回右转,爬高溜低,在一片翠绿中穿行。

 车窗外,一畦畦稻田,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挤满了密密匝匝健壮茂盛的禾苗,在阳光的照耀下,泛出一道道撩人心动的碧光;一片片果园,漫山遍野,枝繁叶茂,挂满了圆滚滚水淋淋飘香的梨果,逗人喜,惹人爱,还诱人口谗;一排排粉壁黛瓦、整齐划一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掩映在青山绿林之中,犹如一幅艺术巨匠精心描绘的画图,吊挂在清丽的蓝天之下。

 在屋前,在路边,在田垄,在山坡,无论是忙碌的农人,还是休闲的村夫,无论是气定神闲的老人,还是天真浪漫的孩童,抑或坐在急驰而过的摩托车上兜风的帅哥靓妹们,一个个穿戴应时,装扮得体,精神焕发,红光满面,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我到过许多农村,由于时代的变迁,人的观念的转变,在城市与利益的诱惑下,很多人离乡背井,外出闯荡,乐不思归,屋空了,田荒了,菜园子长草了,村落冷清了,哪见有如此丰盈、兴旺的景象。

 陪同人介绍,在新农村建设中,马武镇喊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口号,利用区位、自然、历史文化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产业,突飞猛进,一年一个台阶。山绿了,水清了,路宽了,房子换新了,腰包鼓起来了,老百姓的生活好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也笑了。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此时,我想起了大文豪施耐庵的一句诗作。同在烈日酷暑下,同为乡壤黎民,现实与历史对照,又是何等的反差?

 后来,我从镇上的统计数据看到,2015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2.8亿元,农业总产值4.52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5.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73元,分别为2010年的1.72倍、1.74倍、2.25倍、2.1倍,5 年中年均增长11.45%、11.72%、17.6%、16%,增加之多,增长之快,令人咋舌。

 数字是单调的,枯燥的,内容却是丰富的,殷实的。我想,马武人的感受也应该是快意的,凉爽的。

 “到了!”汽车驶过一段鲜花簇拥、彩旗飞扬的林荫大道,在一座门楼前停了下来。

 抬头一看,一座高大、气派的门楼横亘在上,赤柱,粉壁,重檐,雕脊,翘角,气势恢弘,美仑美奂。中间,黑底鎏金“从古到今生态园”七个字,行云流水,苍劲有力,格外醒目;左边,悬挂着一幅“涪陵广播电视大学马武新农村学院”的长匾,牛气冲天,不知是否名实相符,但崇尚文化倚重教育的眼光和气度可见一斑;右边,挤挤密密挂满了市、区各类文化基地和镇文化社团组织的标牌,一块块金光璨烂,熠熠生辉,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提起文化,镇宣传委员何龙飞精神来了。他兴致勃勃,如数家珍:马武文化底蕴深厚,群众文化基础坚实,传统的有地域文化、农耕文化、忠孝文化、马武将军文化,现代的有企业文化、休闲文化、果园文化、廉政文化、群众文体文化……

 他饶有兴趣地告诉我们,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每年财政安排100万以上用于文化事业,成立了文联,下设作家、摄影、书法、群众文体、地域文化、民间文艺和兰花等7个协会,共600多人参与其中,什么梨花节呀,采莲节呀,乡村旅游文化节呀,摄影比赛呀,诗歌朗诵会呀,文学创作讲座呀,声乐舞蹈培训呀,文艺家采风笔会呀,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一个偏远乡镇,文化活动如此如火如荼,群众参与的热情如此之高涨,真是不可思议!

 我转过身来,只见门楼前傲然屹立着6棵大棕榈,披红挂彩,挺拔俊秀,犹如5个雍容儒雅、超然洒脱、底气十足的文化人,一个个春风满面、气宇轩昂地站那里,像仪仗队一样,热烈而又隆重地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宾客!

 “畅游散文里,染得一身香。”在鲜花绿叶的簇拥下,一幅颇富诗意的大红标语,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我早已被这里浓郁的文化气息感染、融化和迷醉!

 到了马武,非得去参观古今散文陈列馆不可!

 乡镇设立散文陈列馆,这在全国来说,怕是首屈一指,别无它例了。

 我们湖南、山东、天津、四川和重庆其他地方的散文作家,顾不得旅途劳累,安顿入住后,稍息片刻,就迫不及待地要去探个究竟,一睹庐山真面目。

 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踏着翻滚涌动的热浪,在红地毯的牵引下,我们来到了散文陈列馆。

 陈列馆新建不久,设在从古到今生态园内一栋米黄色的小洋楼里,既古色古香,又时髦新颖,既豪华气派,又小巧玲珑,浓浓的书香味儿氤氲其中。

 馆场规模不大,约莫60平米面积,但有效地利用了一切空间。展厅中央,竖立一排展柜,华而不俗,美观大方。展柜中间,挂着一块展板,展板上镶嵌着金光闪闪的文字,为涪陵区名誉主席含山所写序言,情感浓郁,文采飞扬,一句“以文化人,以书为伴,以艺交友,以诗壮魂。”道出了馆设的初衷与期待;展柜两面,摆满了从全国各地征集而来的散文集、期刊和报纸,大开、小本,精装、简装,正刊、内刊,还有本地作者捐献的散文手稿,一堆堆、一沓沓,或躺、或立、或叠其中,像一群青春焕发才华横溢的少男少女,绽放着笑脸,向我们招手示意。

 在这里,作者不论尊卑,作品不分雅俗,只要是敬畏和钟爱文学,均受到十分的尊重和礼遇。

 我好生羡慕,向主人提出,回去以后,一定将我们举办的《湖南散文》及本人的散文集寄送过来,存放此处,也来分享一下展示的荣耀和满足。

 展厅四周,是满壁制作精良油光闪亮的红木书架,虽大小格式不同,但整齐划一,排列有序,依次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多个板块,每个板块之首均配有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的文字介绍,有经典名著,也有新人新作,有精装文集,也有简约独本,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明显地感觉得到主人对陈列馆设计安排的独具匠心和煞费苦心。

 最吸引我的,还是那《马武文艺》。我走过去,随手拿起一本浏览,是刚刚出版的2016年第2期,封面简约大方,清新明亮,内分卷首语、采风作品、沙龙作品、情韵走笔、风云掌故、漫笔时鸣等10个栏目,集锦了来自全国各地精美散文诗歌50多篇,内容丰富,品位高雅,文风纯正,情文并茂,真不失为一本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高品质文学刊物!

 不容易啊!我也在与同道们办刊,个中的艰辛和不易深有体会。从经费筹措、封面设计、组稿改稿,再到校对、排版、付印等诸多环节,既繁琐又具体,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没有一种对文学的挚爱和追求,对文学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决不可做到的。何况,一个乡镇的资源和条件十分有限!

 几声感叹,一份敬意!

 马武的热,算是领教了。

 当空的太阳,火红,炙热,令人晕眩,窒息。

 马武人似乎并不理会这些,热情胜过热浪,欢乐淹没了酷暑。

 “马武镇2016年采果节暨中国散文学会创作基地启动仪式”在方碑村举行,像过盛大节日一样,村民们三三两两,络绎不绝,从村落,从集镇,从高山,从田园,从四面八方走来。

 广场上,张灯结彩,万头攒动,新搭建的大舞台披红挂绿、五彩缤纷,喜庆的大红标语和五颜六色的宣传展板布满四周,大功率音响播放出美妙动听的歌曲,老年秧歌队起劲地敲起了腰鼓,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村民们早已聚集现场,欢欣鼓舞,笑容满面,好不开怀。

 这不是一般的乡镇集会,有中国散文学会领导的光临,有外地散文作家的观摩,有市区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参加,有明星企业大老板的捧场,还有各家新闻媒体的采访,可谓群英荟萃,高朋满座。

 九点整,重庆电视台晴彩频道的主持人登台亮相,报出了莅临现场的嘉宾。马武镇中心学校的孩子们一拥而上,载歌载舞,将一曲喜庆、欢快的《马武之歌》献给观众,揭开了文艺演出的序幕。紧接着,兴隆村、文观村、桦榕社区、邮政支局、电力公司、群体协会和镇机关自编自演的节目相继登台,有独唱,有演奏,有舞蹈,有小品,还有情景剧,妙趣横生,好戏连台,让我们目不暇接,大开眼界!

 中国散文学会创作基地启动仪式,涪陵区第三届梨花节摄影比赛颁奖,在演出中穿插进行,庄严而又隆重,喜庆而又热烈,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台上台下笑语欢声,掌声不断,人们早已将毒阳酷暑置之度外,自始至终沉浸在欢乐与幸福之中。

 人,不是简单、低级的动物,不只为吃、穿、住和繁衍而生存,还要有情感、思想、理想和境界,要与社会融合,与未来连接。现在,物质条件优越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决不能忽视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更不能方向迷失、人性晦暗、心态扭曲和道德沦丧。我们需要文化的浸润和熏染,需要精神的催化和鼓舞,只有唤醒良知,点燃心灯,洗炼生性,才能抵达开阔、明媚的彼岸。

 马武人做到了,我们其他乡镇能做到吗?

 这是一道现实的考题。

 土地,是最具魅力的!

 农村,有丰富的物资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农业,亟需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融入,方显活力。一供一求,一余一缺,扬长避短,化腐朽为神奇,需要眼光、胆识和气魄。

 重庆从古到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慧眼识珠,盯住了这座“金矿”。马武镇高瞻远瞩,气度非凡,栽种“梧桐树”,招来了“金凤凰”。

 于是,一个以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为主导,融入文化、宗教等元素,集种植、养殖、餐饮、娱乐、观光于一体的“古今花海”诞生了!

 “花海”,这个词听得多了,似乎有点平淡、平庸,加上冠以“古今”二字,更显得有点牵强附会,搭配不当。名字,只是一个符号,符号里面的内容如何呢?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得亲口去尝尝。

 太阳从东方升起,趁着凉爽,我走出酒店,来到离生态园不足百米的古今花海。

 进入大门,穿过一条花红叶绿的圆拱长廊,是一段水泥浇制下坡路,倾斜着往前延伸。右侧,几节廊亭与一排平房相接,小巧别致,大方整洁,可让游人从中享受接待与服务;右侧,是保持了原貌的山谷,稀稀疏疏长着一片枞林,苍翠挺拔,虬曲苍劲;路的两边,有几处展现当地生活实景的雕塑,或打铁,或磨米粉,或制作瓦罐坯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满了生活情趣。

 走到尽头,豁然开朗,一片硕大、平整的开阔地。也许是这里叫“朝皇寺”地名的原因,开发者有意安排,在开阔地中央竖立着一座佛塔,庄严肃穆,直指云霄。佛塔下,一畦畦花圃排列整齐,像天安门广场的检阅方阵一样,成块状向四面展开。方阵里,或高,或矮,或大,或小,或圆,或尖,红的,黄的,紫的,白的,各式各样的鲜花,婀娜多姿,色彩艳丽,像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仙女,在阳光的照耀下翩翩起舞,竞相绽放。

 我走进花丛,俯下身来,轻轻地抚摸着那鲜嫩欲滴的花叶、花蕾与花瓣,闻一下、吸一口淡淡的花香,全身心顿时飘浮起来,一种莫名的通彻与快意油然而生。

 沿着逶迤起伏的小径,下山坡,过寺庙,走廊桥,跨水库,由这山到那山,由此坡到彼坡,在绿荫中穿行,在花海里荡漾。山上山下,身前身后,各种熟悉的、不熟悉的,知名的、不知名的鲜花,什么菊花呀,桂花呀,四季呀,玫瑰呀,一串红呀,三色堇呀,鸡冠花呀,金鱼草呀…… 漫山遍野,一山一园,一园一品,千姿百态,争奇斗艳。

 山坡上,有两位妇女,一长一少,蹲在花圃中除草。“这么早啊!”我走上前去,与她们搭讪。“早点凉快,好做事。”年轻女子有点羞涩,倒是稍远处年长的大嫂抢着答话。“累不累呀?”问得不是时宜,两人满头大汗,衣背湿了一大块,哪有不累的,但话一出口,收不回来了。“这有什么累的?”年轻女子莞尔一笑,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你们是公司的员工吗?”我趁机问话。“非得是公司里的吗?”有点不服气的味道。大嫂见状,赶紧打圆场,告诉我,她们是附近的村民,在这花海里干活的三四十号人,都是打零工的本地人,趁着空闲,早出晚归,既能赚钱,又方便照应家里,挺合算的。

 是啊,农民这种就近打工的方式,比那些抛家弃子远走它乡去打工强多了,我们许多企业要是也像重庆从古到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样,拓宽经营的路子,把触角伸向农村,自身获利,农民得实惠,实现双赢,那该多好啊。

 “这是什么花呀?”我凑上前,弯下腰,仔细端详那匍匐在地红里透紫的“小不点”。“太阳花!”回答清脆,透显出对花的喜爱。“它是怎样的一种花?”这花,我从未见过,也鲜有所闻。

 提及太阳花,大嫂兴致勃勃,打开了话闸子:它株矮,茎短,叶片肥圆,花瓣不大,色彩繁多,红紫蓝黄白都有,这里因观赏的需要,培育的是红紫色花种,开放时有一股清淡的香味,特好闻的。尤其是,它有一种其他花完全没有的特性,对太阳情有独钟,一到晚上,或者阴暗天气,自然闭合,太阳出来,立马开放,所以取名为“太阳花”。它生性卑贱,极耐瘠薄,随地栽种,很容易成活,不需上太多的肥料,也不怕火辣辣的太阳炙烤,更不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养护,有着特强的生命力和抵抗力。

 望着那满地盛开的太阳花,我感叹不已,满怀敬意。它不像菊花那样娇贵,也不像莲荷那样张扬,更不像牡丹那样奢华,虽卑微矮小,却花形美丽,色彩鲜艳,气味芬芳,不失花的本色和神韵。它厌恶阴谲,抗御黑暗,向往光明,追随太阳,爱憎分明,光明磊落,具有独特魅力的心性和品格。它那种不甘沉沦、热情开朗、豁达乐观、坚韧顽强、执著奋进的精神,又何尚不是我们所仰敬、追崇和亟需树立的呢?

 从古今花海出来,脑海中闪过一连串名字:冯涛、熊国勇、郭权、张兴胜、李毅、何龙飞、陈席…… 如果说,祖国,人民,故土,文化,传统,时代,是太阳的话,那么,马武镇这些普通而又平凡的人物,不就是那古今花海中星星点点悄无声息扎根泥土朝阳盛开的太阳花吗?

 敬礼,我心中的太阳花!

 别了,马武,你是一篇奇葩独标的散文。待又一个丰年,我再来马武,捧读芬芳四溢的散文新篇!

 马武,一个因散文而生的乡镇。

 散文,因马武而生……

作者与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张立华在马武散文创作基地

 作者简介

 刘克邦,1955年出生,文学创作一级,高级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湖南省会计学会会长,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出版财经、文学著作8部,160多万字;在各类报刊发表财经理论文章、文学作品300多篇,120多万字。

 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湖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财政部文学征文一等奖,财政部财政科研所、东北财经大学财经论文评选一等奖,中国作家杂志社征文一等奖,中国财政杂志社征文一等奖,《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征文一等奖,《财经问题研究》征文一等奖,《创作与评论》2013年年度奖。

责任编辑:张可杨
合作伙伴

湘ICP备20002094号-2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1363号

未经本单位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湖南麓山律师事务所 李沫律师 湖南简单律师事务所 曾继明主任

技术支持团啊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