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矩阵 - 会员中心 - 投稿 - 投诉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工作人员查询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文学天地 >

刘克邦散文赏析 ▎拜谒杜公墓祠

编辑:张可杨 时间:2020-03-30
导读: 刘克邦,文创一级,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拜谒杜公墓祠

文/刘克邦

 1200多年前,“诗圣”杜甫,满怀忧国忧民的抱负和壮志未酬的失意,乘船飘泊至此,突遇大雨倾盆,江河暴涨,重疾染身,心力交瘁,溘然倒下……

 平江县城东南16公里处的小田村,阡陌纵横,田园次递,炊烟袅袅,鸡鸣狗吠,因了一座千年古祠,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这座古祠,就是杜甫墓祠。我与来自全国的各地作家们,揣着敬畏与仰慕,走近了它。

 杜甫墓祠坐北朝南,占地10亩,总建筑面积3865平方米,始建于唐代,经无数次修葺,历经风雨,饱受战乱,在一片修竹与松柏的簇拥下,像一个稳重沉静、闭目养神的老人,安坐于蓝天白云之下、农舍田园之间。

 抬头仰望,古祠青砖黛瓦,粉檐翘角,肃穆庄重,古香古色,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氤氲其间。坚实的外墙上,斑驳陆离,色彩杂乱,依稀可见悠远岁月侵蚀的痕迹和那个政治年代残留的标语口号,彰显了这栋古建筑独有的历史记忆和不凡经历。

 奇怪的是,古祠的大门不在中间,分设东西两头,西大门紧闭,只能从东头僧舍进出,似有“歪门邪道”之嫌。也不知是设计者嘲讽那个时代朝风不正需走“偏门”的有意之作,还是建造时因地理所制结构布局需要的无奈之举。

 僧舍门前,上方镶嵌在墙体上的青石板,端端正正刻写着“阐幽菴”三个大字。“阐幽”,应为“显露幽深”之意。但“菴”字却难以理解了。通常间,“菴”者,女性修行人居住寺庙也。没有资料说明,这是何因。难道此处还有不为人知的隐秘?

 进得门来,庭、井、阁、房,浑然一体,全然一派江南庭院风格。庭院正中,一扇窗格屏风,将前后两厢分隔开来,既显开放,又护宅室,内外有别,两全其美。

 左右两方天井,上通天,下接地,既能采光,又可疏浚,且具通风透气之效。除此之外,还不忘在天井中置一水缸,盛满清水,以作防火之用。

 整个建筑格局科学合理,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与“阴阳兼顾”的理念。赞叹之下,我不得不佩服起古人的建筑与设计的敏锐与智慧来。

 从左边天井,越过拱门,来到“官厅”。

 “官厅”两厢,各设展厅,分别展示着杜甫生平和墓祠简介;“官厅”正中,上挂清嘉庆著学者张瓒昭书写的“学海流长”额匾,下帖清朝著名大臣李元度所著千字文《杜墓考》木刻,分别对杜甫的功绩和杜甫墓祠的考证作了公正的评价和介绍。

 可惜的是,两侧墙上的壁画和诗文因年岁已久残缺不全,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出真貎。我想,这些图文,肯定与杜甫或杜甫墓祠有关,只能留待后人去考证了。

 最吸引人的,要算“官厅”中两根廊柱下刻有莲花瓣纹饰覆盆式麻石基座,虽经千百年来天灾人祸的躏蹂与摧戕,已损边去角,伤痕累累,但据众多古建筑遗迹例证,为唐代柱础的形制,仍不失它的文物价值和远古风度。

 我凝视半刻,弯下身来,轻轻地抚摸它,仿佛跻身于那个战火不断、民不聊生的远古年代,不由得吟诵起圣贤的那首《春望》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穿过“官厅”,就是杜文贞公祠。公祠前院后祠,清寂,幽深,倒是一处安闲之地。

 庭院中央,在一棵古老的罗汉松,据说已有500多年树龄了,古朴、风雅而苍劲。这树似乎如大诗人生前一样,虽然在四面庇护遮风挡雨的院子里生长,但仍然不甘心于长年累月小天地里的滋润与安然,执著地、倔强地向上攀爬,探出庭院,关注和探望更大的世界与众多的万物。

 公祠廊柱上,挂一副对联:上联“千秋痛感茅屋叹”,下联“百代犹闻酷吏呼”,既形象地反映出杜甫的悲怆命运与坎坷一生,又精辟地概括了他不仅喟叹自身的怀才不遇和命运不公之外,更对当时的朝政腐败战乱不止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忧愁、伤悲与愤懑。

 公祠中央,“诗中圣哲”的牌匾下,竖一尊杜甫端坐的铜像。铜像左手抚膝,右手握书,神态凝重,遥望远方。似在潜心攻读,又如毕卷沉思,抑或心事重重,怀念远在他方终不能归的故乡,忧虑百姓的困苦与国家的存亡。其貎、其态、其境,令人动容,唏嘘不已!

 拜谒杜甫墓,是我们此行的重点。从杜公祠后门出来,几步之遥,便是杜甫墓。这里树木葱茏,寂静安宁,四处飘散着泥土与稻黍的清香,身怀仁爱之心、漂泊辛劳了大半辈子的杜甫,虽不能实现自己施展才华报国护民的抱负,但也总算是随了心愿,找到了一个远离功禄与繁芜的理想的安身之处。

 整个墓地建在一小山包上,用大块红石垒砌墓壁,成扇形围护着墓穴;墓顶为一块块麻石拼接,像一顶结实帽子覆盖其上;墓前竖一青石墓碑,上刻“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之墓”;碑前小坪青砖铺地,呈现一圆一方图案,寓传统“天圆地方”之意。

 导游告诉我们:自古以来,对杜甫归葬处颇有争议,称之为杜甫墓的有八处,但这里是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名胜词典》唯一认定的杜甫真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我听了,淡然一笑。是否为杜甫真墓,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拜谒与祭奠杜公,是否与他心灵对话,是否以他为行为标尺,继承和弘扬他的风骨与精神。

 在杜甫墓前,我默默无语,深深三鞠躬,由衷祈祷:伟大的诗人,精神永存!

 作者简介:

 刘克邦,文创一级,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出版散文集《金秋的礼物》《清晨的感动》《自然抵达》《心有彼岸》,在《中国作家》《散文百家》《散文选刊》《天津文学》《芙蓉》《湖南文学》《创作与评论》和《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财经报》《湖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多篇;获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湖南省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长沙市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

责任编辑:张可杨
合作伙伴

湘ICP备20002094号-2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1363号

未经本单位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湖南麓山律师事务所 李沫律师 湖南简单律师事务所 曾继明主任

技术支持团啊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