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矩阵 - 会员中心 - 投稿 - 投诉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工作人员查询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文学天地 >

散文赏析 ▎浑金璞玉 美自天成

编辑:张可杨 时间:2020-03-05
导读: 继散文集《金秋的礼物》《清晨的感动》出版并荣膺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殊荣后,刘克邦先生以喷涌的创作态势,散文佳作迭出,新近结集为《自然抵达》,由湖南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

  浑金璞玉 美自天成

  ——读刘克邦先生散文集《自然抵达》

  肖念涛

  继散文集《金秋的礼物》《清晨的感动》出版并荣膺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殊荣后,刘克邦先生以喷涌的创作态势,散文佳作迭出,新近结集为《自然抵达》,由湖南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作为忠实读者,我极尽“饕餮”之能事,贪婪地咀嚼着克邦先生提供的精神美餐,神经亢奋地绷紧,竟遭遇了多年未出现的失眠之夜。以最快速度读完,其真朴的文字,让人心绪飘荡,仿佛天籁“绕梁三日”,久久挥之不去。美文似酒,其清澈的醇香,永久盘桓氤氲在我的骨髓里。克邦先生几近原生态的《自然抵达》,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浑金璞玉,以“大隐隐于市”的空旷的艺术张力,以最嘹亮的寂静书写,以湘西汉子歌喉粗粝的穿透力,以盎然的生命追寻,以坦荡如砥、灼然毕现的赤子情怀,以吹云见日的勇于担当,以率性而为的心灵倾诉,以信手拈来的乡土叙事,以山谷幽兰的绰约空灵,以催人泪下的情深意切,以狂欢化的细节呈现,以多愁善感的细腻触摸,以澎湃的雄伟激情,以摇曳多姿的多重视角,以庸常生活的哲思发现,以感恩宽容的价值取向,以不事雕琢的情景再现,以心曲播放的自然流淌,以回肠荡气的厚重沧桑,以人类良知的自我拷问,以一唱三叹的历史与当下的艺术观照,以“湘楚平民”为名遨游网络时代、却始终保持本真自我的总体定位、民间立场,闪耀的质朴恒久的光芒感动了我。其文字以天赋真情、天纵真朴、拥抱着生命与生活,以丰赡饱满、酣畅淋漓、绵甜持久的艺术韵致叩响我的心扉,直达我的灵魂最温柔处。

2019年5月6日,刘克邦(右五)、肖念涛(左四)与湖南省散文学会的同仁一起在浏阳永安采风

  一、心灵之湖荡漾着温馨的涟漪

  通道县财政局长王美娥告诉我,读克邦先生的散文,让她流泪了,克邦先生那些摩挲人心灵的文字,使忙忙碌碌的她体会到了感动是什么,幸福是什么。原来感动就在一举手、一投足、一眨眼之间,幸福就是兢兢业业地做事、简简单单地生活、热情地关注国计民生。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彭程甸教授对我说,克邦先生的散文唤醒了我们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的温馨,在当今浮躁的社会,无疑是一种本应有的发现,发现温馨,发现大美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爱无疆。湖南社科联副主席汤建军博士与克邦先生素昧平生,每每和我在一起品茗闲聊,总是不经意间,他就会提到克邦先生的散文,说他的散文质朴得让人心疼、温馨得让人心疼,哪怕是一声叹息也让人心疼,不经意间,让读者脱缰的心灵回归烟火人间、享受平淡是真的平常日子、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特别是那篇曾经在网上发表的《老处长》感人至深,老处长的风清气正、慧眼识英才、人性关怀,是每一位公务员学习的典范。

  品读克邦先生的散文,总是让我下意识地认为,在克邦先生的心田里一定镶嵌着一面湖,一面“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湖,一面“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湖,一面如沐春风、涟漪轻抒的湖。心灵之湖荡漾出的一圈一圈的涟漪,让人倍觉温馨。克邦先生以敏锐的心为经线,以灵犀的文思为纬线,编织出的文字,正是心灵之湖荡漾出的温馨的涟漪。

  《飘香的鱼汤》叙述的是夫妻情深:克邦的后颈皮下长了一颗豌豆大小的瘤子,在妻子的“挟持”下去医院动了手术。为给他滋补,妻子熬了才鱼汤,一碗普普通通的鱼汤,使克邦思绪万千,忆及当年妻子不顾阻挠“下嫁”于他,从此,夫妻二人共赴艰难、共育英儿、共持油盐柴米,举案齐眉,其乐融融的往事,读来令人动容。《一对金戒指》讲的是儿子“长大了”的故事,19岁的儿子在北京上大学,念及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抚养成人不易,便做了一个“局”,想给父母一个惊喜,千叮咛万嘱咐此时已事业鼎盛、公务缠身的父亲赴约,送给父母一对金戒指,这是儿子用父母给的零花钱、生活费中节省出来的钱买的,使克邦夫妻热泪盈眶。《六娭毑》讲的是一位住在“筒子楼”的娭毑,在克邦妻子生产时热情相助,至今依然住在“筒子楼”里。《吴老师》写一位普通教师对年幼丧母、父亲不在身边、正吃长饭的克邦格外关照,邀他去家里打“牙祭”,“像过年一样,一大碗晶莹剔透的红烧肉,一盆鲜嫩肥美的清炖鸡,外加一炉白花花香喷喷的大米饭,好久没见过如此丰盛的美味了,我差点没掉口水下来。”而吴老师的爱人却叮嘱自己的两个小孩少伸点筷子。

  普通人的故事,普通人的感情,普通人的温馨,在克邦的笔下,却又没齿难忘、弥足珍贵。即使面对居高位者,克邦也是把他们当普通人来摹画。惟其普通,方显高贵。读克邦的散文,使我深深感到,从人间烟火里梳理出来的情感;才是真正温馨的情感。从人间烟火里抽象出来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从人间烟火里提炼出来的美文,才是真正的美文。

  二、感恩情结孵化翩翩的“蝴蝶效应”

  克邦先生有着深深的感恩情结:感恩父母,赋予生命;感恩岁月,丰富了人生;感恩妻子,相濡以沫;感恩儿子,给予了精神寄托;感恩老师,诲人不倦;感恩同学,深情厚谊;感恩同事,团结协作;感恩组织,催人奋进;感恩生命,博大精深;感恩生活,太多馈赠;感恩英雄,带来震撼;感恩苍生,唇齿相依;感恩挫折,在跌倒中爬起;感恩寂寞,文思飞扬;感恩一株树,心有灵犀;感恩一朵花,孩子般天真的脸庞;感恩暗蓝色的风,在初夏的天空奔驰;感恩落日,走进镶满星星的温柔夜色之门;感恩清晨,轻盈的步履在草尖上飞掠;感恩大地,哺育生灵;感恩点点滴滴,拨动敏感的心弦;感恩自己,享受被自己感动……克邦先生为人为文,总是从感恩出发,又回归感恩。生命给了他一颗感恩的心,他用心感恩;生命给了他一双感恩的眼睛,他用眼睛发现感恩的吉光片羽;生命给了他两只勤劳的手,他用手纯粹地书写关于感恩的人和事。

  克邦先生的感恩情结既是天生所致,也是生命历程中受惠于命运恩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克邦的散文篇什里可以发现,他少年时命运多舛,10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又被打成“右派”,“屋漏偏遭连夜雨”,家境的窘迫使他早熟、敏感,敏锐的洞察力由此形成。艰难时期得到的哪怕是一丁点关爱,都让他刻骨铭心,感恩一辈子。而命运的馈赠,又奠定了他感恩的人生基调。《一篇日记的“蝴蝶效应”》为他的感恩情结做了最好的注解。他很早就有写日记的习惯。1974年,他被抽调到大队综合场当徒弟学打铁,两年后又调大队园艺场负责抓副业生产,“在园艺场工作的那些日子,印象最深的,是一个50多岁的老场长,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以场为家,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一心为公,兢兢业业,不分白天黑夜地扑在工作上,用当时的话来说,是人老、心红、根子正。”“有一天深夜,已是凌晨两点多了,但热浪依然毫不留情地覆盖着整个大地……进了宿舍区,只见有一扇窗户里还亮着灯光,走近一看,是老场长还没有休息,他不顾蚊子叮咬,不理会汗水直流,伏案灯下,正专心制订着场里的生产计划……”这感人的一幕,让他发自内心地感慨,也理所当然被他记录在当天的日记之中。就是这篇日记,改变了克邦的命运。1978年,克邦参加高考,作文题目是《新长征的号角吹响以后……》克邦以日记为蓝本,轻松满意地写好作文、完成语文考试,旗开得胜,为后面几门科目的考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他如愿以偿地被湖南财会学校录取。1980年,他毕业分配,本应分至县乡,但湘潭地区财税局看了他的档案,夹在档案里的高考试卷中的作文吸引了他们,因此把他留在了湘潭地区财税局。这也为日后调入省财政厅并走向领导岗位埋下了伏笔、打下了基础。在我看来,偶然中有必然,既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天道酬勤的一面,也有时势造英雄的一面,更有克邦不管顺境逆境总是感恩生活、拥抱生活的重要一面。可以说,克邦先生与生俱来的感恩情结成就了他。看似一篇日记的“蝴蝶效应”成就了他,究其实,深层次上看,是感恩情结如一个“孵化器”,孵化的关于人生大义、生命关怀、终极追求等翩翩的“蝴蝶效应”成就了他。

  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集《自然抵达》里的每一篇散文随笔,都是感恩情结孵化出来的生命的自然流淌。每一朵感恩的浪花,都是自由自在的蝴蝶,点燃每一个读者心中永恒的春天。《车祸现场》一文里,面对与己无关的车祸,克邦一马当先,现场组织救援,“先将两个血流满面、哇哇直哭的孩子从车厢内救出”,令人动容。克邦在文中说“虽然衣服弄脏了,鞋子踢破了,全身力气消耗殆尽,但我却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因为我又一次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一直以来坚守的‘受社会恩泽,必尽全力回报社会’的心愿和诺言,无愧于党的培养,无愧于我的人生。”克邦先生是省财政厅的总会计师,常年和数字打交道,关于财政财务方面的著述甚丰。至于文学创作,只是偶尔为之。但是日益丰盈的生命体验,推动着他在业余时间沉醉于纸上波澜、笔底烟云,不吐不快。快哉散文创作!以真情为灵魂的散文创作,成就了另一个意义上的克邦,文字的克邦和数字的克邦交相辉映,但实质上二者并行不悖、内在统一,统一为一个既严谨又性情、既精打细算又不斤斤计较的克邦,统一为在感恩的天空下为国理财、为民理财的克邦、面对生活拈花而笑、心中植满菩提树的克邦!数十篇散文汇集而成的《自然抵达》,正像是数十条小溪汇聚成生命的江河,带着感恩的浪花,奔向波澜壮阔的大海!

  三、细节的丛林绽放向善的人性之花

  读克邦先生的《自然抵达》,使我想起了超现实主义大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墨西哥诗人帕斯在散文中说过的话:万物皆佛。同时想起我国著名作家唐浩明先生在其巨著《曾国藩》中说的:霹雳手段,菩萨心肠。从《老处长》可以看出,克邦先生曾多年从事财政纪检监察工作,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办案得力,有效地维护了财政领域的清正廉洁,正因为此,克邦受老处长激赏,极力荐贤,予以重用。细思之,克邦的嫉恶如仇与菩萨心肠并无矛盾,正是嫉恶之深,方显向善之坚。

  上善若水,用这来概括《自然抵达》的旨归,正是恰如其分。上善若水,这是做人的至高境界。“水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德积够了,便可“厚德载物”,便是达到人生最高境界。在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抵达》中,我们可以管窥,克邦是心存仁义之人,是善良之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说:善良的心就是太阳。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优于伟大的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读《自然抵达》,我深深感到,善良开启智慧、高尚情操、纯洁灵魂、宽阔胸怀,善良的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人类,善良的人自然、诚信、大度、公正、宽厚,富有同情心。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丛林,自然生长在《自然抵达》之中。葳蕤的细节的丛林,尽情怒放着向善的人性奇葩。《疤痕》一文中,关于幼时砍柴的细节描述,使我颇感亲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时,我年纪虽小,但已经懂事,深知母亲的辛酸与不易,每天放学以后,提起柴刀和扦担(一种木棒做的长长的圆圆的中间粗两头尖挑柴用的工具),就到学校后面大山中砍柴,将那些丛生在坡顶上、山腰中、陡坎下、丛林里的野树杂枝一根根割断砍倒,一束束对齐刀口处,堆集在一起,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分成两堆,寻找一根柔软的藤条或者是既长又直且带韧性的纤细树枝,将枝尖一头拧成一个麻花状的扣眼后,插入一堆柴火下,拦腰一扣,一锁一拧,反插过去,捆成一捆。如此反复,再捆一捆。然后将扦担一头插入一捆中,腿一蹲,肩一挺,挑回家来。如此一天一挑子,一挑接一挑,天天不断,保证了家里一日两餐生火烧柴不缺,也省去了一笔不小的费用开支。”不足10岁的克邦,挑柴的克邦,善解人意的克邦,山村少年克邦,怎不令人动容?怎不令人心有戚戚然?怎不令人怜爱有加?《馄饨店里的感动》写的就是一个细节的感动“三个人,两个位子,男人站着,女人、小孩分别坐在我的对面、旁侧。孩子天性好动,加上高兴,坐在凳子上,一点也不安分,手舞足蹈,又拍又踢,一只脚竟踹到我的膝盖上来了。我微微笑了笑,下意识地拍了拍裤上的灰尘。女人见了,急得不行,赶忙起身,拉住了孩子活动不止的双脚,哄劝起孩子来:‘崽崽听话,不要乱动,看你揣着伯伯了!’听妈妈一说,孩子停止了动作,转过头来,瞪着一双大眼,直直地望着我。我生怕惊吓了他,微微一笑,轻声细语,‘不要紧的,伯伯没有怪你。’‘还不快叫伯伯,对伯伯说声对不起!’几乎是在同一时刻,男人、女人都向儿子发出了指令。‘伯伯,对不起!’稚声稚气,怯生生的,一股热流一下子从我的脚底直冲头顶,暖遍了全身!多么纯真、可爱的孩子!我长期在外,很少见到有如此通情达理、文明礼貌礼待别人的。有这样的父母影响和教育,这孩子日后定会崇尚真善美,嫉愤假恶丑,明了世事,宽以待人,融合社会,长大成材的。”这样的细节描述,使我们的心里暖暖的。

  诸如此类的细节,在克邦先生的《自然抵达》里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说,《自然抵达》的正是细节的自然流淌。每个细节,都像善良的眼睛,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芒。这种光芒,对当下为物欲横流的雾霾所笼罩的尘寰,是一种振聋发聩的穿透和鞭挞。克邦先生的善根,深入传统美德的土壤深层,汲取真善美的养分,长出郁郁葱葱的丛林,深情呼唤为浮名利缰所束缚的芸芸众生解脱出来,呼吸新鲜空气,触摸生命纯粹的青葱,沐浴真善美的阳光!《自然抵达》以细节的丛林,铺垫生命的绿色,绽放向善的人性之花,照耀我们的生命之旅!

  四、大悲悯的火焰温暖卑微的生灵

  民间立场,在克邦先生的《自然抵达》里得到鲜明的凸显。哀民生维艰、思民生福祉、疼民生之痛、忧民生之忧、喜民生之喜,无论是“处江湖之远”的克邦,还是“居庙堂之高”的克邦,都能做到始终如一、表里如一。对于布衣草民,克邦始终保持平视甚至仰视,从无高高在上、俯瞰一切、颐指气使。在克邦看来,所有的生灵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即使是众所认为卑微的生灵,就算在物质上尽显卑微,在灵魂上不一定是卑微,甚至有可能是崇高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民间立场、民间视角、民间情感、民间表达成就了《自然抵达》,正是《自然抵达》,促进了民间立场的确立和巩固、民间诉求的情感回归和重新出发、底层叙述的人文关怀和价值维度的强力秉持。

  作为缪斯的圣徒,克邦无疑是多愁善感,心细如针的。他的心中始终燃烧着大悲悯的火焰。火焰和如水柔情的交织,方有真性情的《自然抵达》。古往今来,中外名著经典,无不是大悲悯的产物,大悲悯作为人类共有的情感财富,具有穿越时空而不衰颓、不贬值的质地。大悲悯作为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归宿,毋庸置疑。感念苍生、情系苍生,正是散文创作的要义所在。大悲悯作为艺术感觉的最高境界,如果离开了为人民鼓与呼,那种植艺术大树的土壤就会不复存在。可以说,大悲悯托举着克邦的民间立场,而民间立场又扇旺了克邦的大悲悯火焰。

  《芙蓉路上的邂逅》关注的是一位擦皮鞋的女人。她命途多舛,丈夫早年去东莞打工,一次意外事故,抛下了她和不到一岁的儿子,以及年过花甲的老父亲走了。有人给她作介绍,劝她趁着年轻再找一个婆家,她不愿辜负丈夫的恩爱,几次都泪流不止,摇头回绝。她也曾几次生出念头,想结束自己苦命的一生,追随丈夫而去,但一看到年幼无知的儿子和年迈重病的公公,长吁短叹之下,还是下不了这个决心。克邦的心为之一震,把身上仅有的500元递给她,“她却双手直摆,脑袋摇得像货郎鼓一样,死活不肯接受。”克邦“从那时起,我有意无意地加大了清洁脚下那双皮鞋的频率,有空没空,三天两天,总要跑到她那里擦一次鞋,而且是非见她不擦。有时出差外地个把星期甚至半个月,哪怕鞋子沾满了灰尘,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也坚持留着不擦,一到家中,行李一放,就找她擦皮鞋去了。在去擦皮鞋的同时,也免不了带一些糖果食品玩具之类的东西给那孩子。”一次,克邦擦皮鞋时,把钱包忘拿了,擦皮鞋女人一直给他保管着,直到“完璧归赵”。可以说,擦皮鞋女人干着卑微的活计,但她的心灵一点都不卑微,甚至是高贵的。也许,那些腰缠万贯者,未必就有如此纯洁的、值得尊崇的灵魂。

  《“蔬菜”与“花树”》讲的是“钉子户”文哥的故事。没有几个人对文哥有好印象,只因他生性怪癖,脾气倔强,自由涣散,放纵不羁。文哥在机关大院花草园地擅自种蔬菜,惹得居户敢怒不敢言。领导找他谈话,他根本不当回事。克邦作为主管后勤工作的领导,独辟蹊径,把文哥“治”得服服帖帖。他找文哥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邀请文哥去植物园农家乐吃饭喝酒。文哥感激涕零,主动提出不种蔬菜,还机关大院花园风景。读罢思之,文哥之所以为“钉子户”,是因为他身份卑微,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对抗情绪很浓。克邦之所以能“化干戈为玉帛”,靠的就是以真心换真心、以尊重换尊重,而不是一味的管、卡、压。

  品读《自然抵达》,大悲悯的火焰同时也温暖着我们的心。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同情、怜悯、关爱之心,那就会丧失人的本性。克邦的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大悲悯的火焰。日趋冷漠的世界,需要大悲悯的火焰来溶解冰层;日益迷失自我的浮躁的人类,需要大悲悯的火焰来点燃前行的火把;日益孤独的生灵,需要大悲悯的火焰来照亮精神的暗角;日益龟裂的鸿沟,需要大悲悯的火焰来引导众生抚平;日益远去的精神家园,需要大悲悯的火焰来催生古道热肠的祖先歌舞的篝火!

  五、刻骨铭心的追忆循迹历史的沧桑

  《自然抵达》无疑是厚重的。厚重的《自然抵达》之所以厚重,我想,最关键的是,克邦先生对历史的深切叩问,融民族与时代的宏大叙事于个体的命运演绎。当我们的大多数为急功近利所迷惑而面临集体失忆、价值观混乱危机时,克邦先生的温情散文不露声色地把我们拉回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中。审视历史,唤起我们对饥饿的梦魇萦绕的痛感,这种痛感也是一种生命,不可在莺歌燕舞中按下它的头颅,它的相依相随,只会不断地提醒我们珍惜目前的丰衣足食;审视历史,意味着对“忘记就是背叛”这一警言的推崇,历史上政治运动的狰狞面孔,我们不愿它们在生活中再现,但也不妨经常回首,回首是为了让它们只限于活在记忆里;审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在反思中前行,使前行的步伐更加稳健。

  当然,《自然抵达》对历史的回眸不是说教式的,而是娓娓道来,自然流淌。《漫漫风雪路》叙述的是克邦父亲的一生:89岁的父亲病重,弥留之际,正值风雪交加的春节前夕,为见最后一面,克邦和妻子一道,火速赶往500里之外的安江。此时,克邦记忆的大门訇然打开:“一番暴风骤雨式地批斗后,父亲头上被紧紧地扣上了一顶‘右派分子’的帽子,外加贴上‘反党反革命反社会主义’的标签。紧接着,他被开除公职,清除出教师队伍,判刑服役,强制劳动改造,然后遣送回原籍湘乡农村,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劳役生涯……”作为父亲的儿子,克邦的忧伤是刻骨铭心的,“记得有一次,双抢时分,生产队实行定额记工插秧,一同龄孩子自恃家庭出身好,横蛮无理,强抢我已包插的一丘水田,并骂我‘黑五类’崽子。欺人太甚,我与他打了一架。父亲赶来,竟不问青红皂白,临面给我就是一巴掌,扇得我脸火辣辣的,好长一段时间还有五个手指印。”读克邦的散文,使我的心情未免沉重辛酸,我小时候家庭成分不好,我兄弟三人经常被人骂“地主崽子”,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几年,还有人在骂我兄弟三人“地主崽子”。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心酸的记忆。克邦铭心刻骨的记忆,也是几代人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不容拂却的历史沧桑。

  在《与母亲夜行山路》《疤痕》《罗盘的主人》《吴老师》《生死之间》《考试》《遭受冤屈的故事》等若干篇什里,我们依稀感到历史的风云在个人境遇上的投影,依稀感到个人与历史的抗争如同蚍蜉撼树,依稀感到泪光朦胧中多少往事不堪回首,依稀感到历史悲剧中的人间真情是那么珍贵,依稀感到那个时代个人的无助和无奈,依稀感到愚化的人性既是天使更是魔鬼,依稀感到人生凤凰涅槃的时代烙印,依稀聆听自我糟践的民族的梦呓中的呻吟,依稀听到内心的谆谆教诲:把悲情历史,关进目光焊成的铁笼,让一辈又一辈的目光,坚定如铁!

  六、质朴深情的凝视中敞开赤子的情怀

  雕像升起,雕像凸显,雕像质朴深情地凝视,凝视祖国的山山水水,凝视飘香的人间烟火,凝视一个个生动的日子,凝视一缕缕情感的瞬间,凝视爱情友情亲情,凝视一丘绿油油的稻田,凝视一块盘根错节的劈柴,凝视《称我“先生”的姐姐》,凝视《心中的丰碑》,凝视《一段友情的波折》,凝视《幸福的收获》,凝视《相聚在湘西》,凝视《古城莲荷》,凝视《矮寨天路》,凝视《德夯小溪》……在质朴深情的凝视中,完成《乡土醇美的自然抵达》。读《自然抵达》,我的脑子里总是闪动着电影里蒙太奇的镜头。

  一枝一叶总关情。品读克邦的《自然抵达》,感觉到一股沁人心脾的自然风用绿意盎然的手指撩开了赤子的情怀。赤子的情怀也是一片舞动翅膀的天空,每一片叶子都是唧唧喳喳的鸟儿,每一只鸟儿都在为生命和生活而歌唱。每一个针眼都是凝望母亲的眼睛,每一条故乡的河流都穿过针眼直抵母亲的怀抱。每一个日子都像长大成人的女儿,挣脱了父母温馨的臂弯,却永远挣不脱父母已有点混浊的目光。作为祖国培养的人才,我们像祖国母亲放飞的风筝,线儿总是攥在她温暖的手中。

  “我,是财政战线中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朴朴实实的一员,经历了财政改革的崎岖坎坷、风风雨雨,回想过去,展望未来,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对财政的丝丝眷恋、浓浓爱慕和切切感激!”在《大树、熔炉、方舟》一文中,作为财政人的克邦,带着饱满的激情,把财政比作大树、熔炉、方舟,其赤子情怀跃然笔端。“今天,我有幸站在这棵大树下,头有顶遮,背有依靠,身有挡护,心有底托,尽情地、顺意地、舒畅地享受工作、学习、生活的愉悦、快乐和幸福!”“我从进入财政队伍以来,就由一块平庸、卑微、微不足道、不成气候的铁料钢坯,在这座熔炉中不断地、反复地、年复一年地热烤、锤炼、敲打、淬火,使我经受了考验,强健了身躯,磨练了意志,蓄积了内功,增长了才干,终于成为一块色彩合中、造型耐看、质地坚韧、性能良好的有用之材。”“我是方舟上的一名员工,我钟情方舟,痴迷于方舟在前行中的破浪。‘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我早已与方舟浑然一体,同甘苦,共患难,亲密无间,生死不离。我愿在我的有生之年,始终不渝、坚定不移地在方舟上当一名默默无声、孜孜不倦的船工,或者是水手,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埋头苦干,积极努力,为方舟的前行,为人民的富裕,为祖国的繁荣,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一份热!”

  读克邦的《自然抵达》,我感到立体的雕塑美,这种雕塑美是铅华散尽的美,是胭脂褫离的美,是天然无雕饰的美。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以为,克邦的《自然抵达》就是质朴的“建筑”,就是既凝固又流淌的音乐,凝固体现在专注的质朴的凝视,流淌体现在赤子情感的“静水深流”。这座建筑,朴拙而又生鲜,苔染而又蓬勃,古雅而又新潮,随意的屋檐像是跳荡音符的翅膀。这座建筑,又像是多棱镜,折射出温情的光辉,究其实,光辉源自宇宙博跳的心脏——亿万年如斯的太阳,无私的太阳,赤诚的太阳,天佑中华的太阳!

  七、率真性情里挺直正义的脊梁

  真诚的文字,应是率性而为的文字,自然流淌的文字,见真性情的文字。从《自然抵达》的文字,我们可以瞥见,克邦先生是一个性情中人。只有性情中人,才可能善恶分明,从善如流,嫉恶如仇;只有性情中人,才可能塑造“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观照世界独具慧眼,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使飞舞的尘埃也是有生命的,风也是有情感的;只有性情中人,才不会计较自己的个人得失,学会自嘲、自责,正确地认识自己;只有性情中人,才会英雄情结独具,永远在路上,孜孜于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只有性情中人,才不会躲避崇高,始终擎起正义的大旗,始终挺直正义的脊梁。

  《星期六的早餐》讲叙很少干家务的克邦,主动请缨做早餐,却笑话迭出,真性情毕现,“‘你搞什么名堂!’出乎意料,妻子在餐厅里大声叫喊起来。原来她喝了一口甜酒,感到特不对劲,怀疑之中,一眼就看到了我丢在饭桌上那包透明塑料包装的东西,完全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我的先生,那是一包味精呢!还放了那么多?’她惊叫起来。我走过去,将那包东西拿到手中,翻来覆去,仔细一看,我的天啦!那的的确确、真真切切是一包货真价实的味精。我一阵反胃,恶心得很,飞快地跑到卫生间,呕吐不止……”这不免让人捧腹大笑,为克邦的“粗枝大叶”而笑痛肚子。笑之余,叹服真性情者,克邦也。

  克邦流着热泪写《寻访英雄足迹散记》:“2005年5月31日,新邵县太芝庙乡发生特大山洪灾害。在危机关头,乡长唐飞和6名乡干部,挺身而出,奋勇向前,舍生忘死,紧急疏散群众,被汹涌的洪水吞没。唐飞、李映辉、孙春成、周美玉、刘照社、范继雄6位同志壮烈牺牲……”对基层英雄、平民英雄热情讴歌,成为克邦创作的坚定立场。

  《财经卫士之歌》描述了财政系统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事迹,“踏上了这条路,就默默地去寻找,再深的泥泞也踩几脚;一身正气我为大,清风不会老……”;《罚款风波》是对蛮横无理、索拿卡要、歪风邪气的无情鞭挞,正义终于得到伸张;《门诊遭遇记》是对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亲身体验;《一次维权行动》是对“霸王条款”的无情宣战,对“沉默的大多数”的倾情关注!

  可以说,《自然抵达》的性情流淌中,始终流贯着一股人间的正气。克邦作为财政战线的领导干部,其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为民理财的向度彰显在字里行间。克邦作为性情中人的可爱模样,走动在自然舒展的字里行间,就像火走在柴堆中,这种既率真又象征正义的火,对好人灼而不伤,对丑恶现象焚而不疑。总之,在饱蘸激情、温情,行云流水的性情书写中,《自然抵达》的旅程上自然而然挺直着正义的脊梁!

  八、飞翔的守望中凝聚人生的正能量

  整个世界都在飞翔。这是个崇尚速度的时代。我们在分享速度带来的辉煌盛宴,同时也在品尝速度带来的灾难苦果。从农业文明时代到工业革命时代,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工业革命到网络革命,在历史的长河中,仿佛就是一眨眼的瞬间。这个瞬间使我们有点手足无措,不可能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年前,有人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赞颂的是读书看报看电视。仿佛就是一转眼的功夫,网络时代汹涌而来。我们成了彻头彻尾的“地球村”的公民。“宅男”“宅女”兴盛的同时,有人浩叹“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心灵的距离越来越远”,这当然是指人情冷漠、世风日下。同样可怕的是,生态的严重破坏、全球气候变暖,长此以往,“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因此有网友模仿歌曲《马儿慢些跑》,创作了歌曲《中国啊慢些跑》,令人深思。事实上,决策层已经看到了发展中的弊端,主动调低发展速度,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战略构想。

  文学,也许与时代并不是同步共振的。文学,也许就是飞翔时代熙熙攘攘中那盏静静守望的灯。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在获奖前几年宣称“我要大步后撤”“向伟大的中国古典致敬”,正是这种创作思想,使他写出了中国元素集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扛鼎之作《生死疲劳》。莫言的获奖,无疑是给那些极度商业资本运作的浮泛浅薄、速生速朽的文学运作敲响了警钟。可以说,文学的功能,恰恰是,让生活慢下来,让生活丰盈起来。简单地说,文学就是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我们过上“有质量的生活”。

  克邦先生在繁忙的财政工作之余,潜心文学创作,其本身就已充分说明,建设精神家园是何等重要,其散文集《自然抵达》本身就是对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朴素思想的积极传承。实际上,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我们都有必要经常“回头看”,前行的路才会走得更踏实。克邦作为财政经济战线的主将之一,显然意识到了,文学与经济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联系很紧,甚至水乳交融,文学离不开经济的物质支持,经济离不开文学的精神动力。如是,克邦多年来极力推动并身体力行财政文化建设,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这些年来,克邦先生的足迹遍及国内外。可以说,他保持着“飞翔”的姿态,但“飞翔”中的“守望”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克邦深刻的思索。这在《夏威夷的游子情怀》《圣地亚哥的航母》《好莱坞的“星形奖章”》《西海岸的“骆驼刺”》等篇什中可以看到“飞翔”的克邦、“守望”的克邦。在《别有风光华盛顿》中“旁边有人介绍,这是美国著名反战女士康塞普塞昂·皮奇奥托的抗议据点,年复一年,春夏秋冬,白昼黑夜,酷暑严寒,日晒雨淋,从未间断,已经在这里宿营扎寨二十多年了,坚持不懈地向世人宣讲和平,反对战争。今天是老妇人病了,但抗争不能间断,她丈夫在这里顶替静坐。”在欣赏绮丽风光的同时,克邦“冷眼看世界”,体现了对人类和平的守望。在《“天堂”与“地狱”》中“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地狱。”在充满悖论的叙述中,克邦的爱恨分明,“想来想去,我还是喜欢我的生活的平实、淡然,我还是炽热地爱恋孕育、滋润我成长、发展的故土和家园!别了,‘天堂’!别了,‘地狱’!”

  “飞翔”中的克邦保持着“守望”的人生姿态,确实难能可贵。守望真善美,凝聚人生的正能量,贯穿《自然抵达》的自始至终,而且没有终点。通过守望,我们需要放弃什么,需要坚持什么,克邦在其“飞翔”的散文里作出了艺术的回答。在急功近利的当下,守望尤其重要,守望历史的精粹,守望精神家园,守望人性中向佛行善的一面,守望人类和平、驱除战争魔影,守望爱情的天堂、抛弃赤裸裸的肉欲,守望我们仅有的地球、摒弃核威胁,守望母亲的一针一线、主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守望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守望中凝聚飞翔的正能量、守望中凝聚善待人类的正能量,守望中凝聚呵护“地球村”袅袅炊烟的正能量!

  九、宽容冲淡中抖擞着人生哲理的闪电

  我国古代大文豪郑板桥说过,做人要追求“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这当然是人生的大境界。在我看来,就是对个人的得失不要斤斤计较,讲求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克邦作为财政人,雷厉风行,锱铢必较,但作为文化人来说,却是宽容冲淡,甘于淡泊名利。这从《自然抵达》的行文风格上可以看出来,文如其人。文章人格化,人格文章化。以文化人,春风化雨。非常可贵的是,克邦在从容不迫的行文中,不断抖擞着人生哲理的闪电。这种闪电,不是来自教科书,而是源于对生活的参悟。

  《与母亲夜行山路》中,“‘扑通’一声,慌乱中我被脚下的石头绊了一下,一个趔趄,重重地摔倒在与坟地相接的路边。顿时,只感觉到膝头上一阵剧痛,伸手一摸,裤子开了一个大洞,湿漉漉的一片,我想一定是流血了。”其实,当时克邦只有几岁,“‘好孩子,勇敢点!自己爬起来!’母亲没有回头,继续大步朝前走去,但传过来的声音却铿锵有力,凸显着几分坚毅和刚强,在旷野中回荡。不知是母亲的声音激励了我,还是看着越走越远的母亲使我更着了急,我一下子全没了恐惧感,不知道从哪里生发出一股力量,一咬牙,一个翻滚爬起来,跌跌撞撞地追了上去……”我想,克邦之所以能吃苦耐劳、成就事业,与他母亲的“挫折”教育不无关系,这是值得今天溺爱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借鉴的。

  《老处长》一文中的主人公,出差都是坐公共汽车,在位时从不吃请,“在位时,我们几位老部下不敢造次为他做点什么。现在他离休了,在家颐养天年,不图别的,只为旧时的一份情义,我与往日的同事正坤、先锋、春芳商定,共同办一桌酒席,为他再做一次八十大寿。他破天荒地欣然应允,携夫人、子女如约赴宴。”由此,我不仅感受到了老处长的风范,也看到了克邦的人格魅力。做人的哲理,简单而又丰富。

  《出差途中……》讲述的是1986年克邦和同事出差途中,钱包被偷,一位美丽的姑娘主动借钱给他们,“在同事的执意要求下,在一张烟盒纸上,她提笔写下:杨文娟,益阳麻纺厂二车间。事后,我的同事按照她留下的姓名和地址,通过邮局将20元钱汇了过去,同时寄去的,还有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不久,汇款退回来了,信也无人接受,回条上都签明:‘查无此人’。多少年以后,我几次出差益阳,托有关方打听,答复的都是,益阳麻纺厂没有此人。”这使我深受感动,人间自有真情在!同时感悟,乐于助人的“乐”之哲理意蕴,以及有恩必报的朴素哲理。特别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资本逐利成为必然,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哲理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有必要大力提倡。

  《家长座谈会》说的是克邦第一次参加家长座谈会并发言,讲的是他对孩子的学习管得不多,但注意教孩子怎么做人,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特别是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班主任老师感慨地对克邦说:“真是想不到呀!刘之彦同学的好成绩是这样教育引导出来的。”读克邦的散文,使我深深感到,立人、立功、立德、立言中,立人是第一位的。

  海子的名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道“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可以说,《自然抵达》也是人生哲理的自然抵达,是幸福闪电的自然抖擞。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人学”,克邦努力从文学创作中探求人的学问,自然呈现大写的“人”,自然挖掘人生的哲理,自然提升人生的大境界。克邦自然书写的同时,字里行间总是抖擞出人生哲理的闪电。这种闪电是质朴的,从容的,也是辉煌的,耀眼的,在价值观多元化、开放化的当下,弥足珍贵,是永恒闪烁光芒的哲思闪电,也是幸福的闪电,也是鞭辟入里、振聋发聩的闪电,也是与先贤先哲关于“难得糊涂”“吃亏是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人生境界论断的遥相呼应、交相辉映!

  十、灵魂的火炬烛照“中国梦”的个体寻梦之旅

  这些年来,令文学界纠结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作家失去想象力了吗?说实话,从总体上看,由于长期受“革命现实主义”的束缚,中国作家想象的翅膀并没有凌空翱翔。但莫言是一个异数,他汪洋恣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他构建了一个奇特、别致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天才般地对动荡的二十世纪进行了史诗叙述,并因此折桂诺贝尔文学奖。当下,我们正在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个人以为,“中国梦”就是要为中国插上梦想的翅膀,让中国的发展充满想象力,让创造的要素迸涌而出,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那么,文学作为民族的“灵魂工程”,正逢其时,大有可为。当然,文学反映的是众多个体的寻梦之旅,而正是个体汇聚成伟大的“中国梦”。

  克邦是一个灵魂的歌者。他高举灵魂的火炬,让梦想的光芒照进现实。他为“中国梦”大背景下的个体寻梦之旅尽情讴歌,歌声里贮满对美丽家园的深切眷恋,对奋斗的鞭策,对智慧的赞美,对过往的反思,对丑恶的挞伐,对美德的颂扬。克邦独具慧眼,从自己出发,用灵魂的火炬照亮自己的寻梦之旅,积极融入整个民族的寻梦之旅。他脚踏祖国的大地,插上文学的翅膀,在鲜活的文字中放飞梦想。

  克邦总是念念不忘让自己梦想起飞的《考试》,“提起考试,每个人从小到大,从读书到参加工作,一生中都会经历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太多的考试,谁都会有一肚子说不完道不尽的考试经历和感想体会。我对考试情有独钟割舍不断,我在考试中尝足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我从考试中走过了坎坷曲折困苦艰辛的人生。”说实话,我们对考试怀有敬畏之心,我们受考试的折磨,但最终是考试的受益者。难怪克邦由衷地写道“1988年我圆满地完成了28门课程的学习,且门门成绩优异,论文答辩也顺利过关,取得了大学本科学历和经济学学士学位。考试,艰难啊,但磨练意志,有滋有味!”

  2009年,湖南的高考作文题叫《踮起脚尖》,克邦感慨系之,遂秉笔成文《由“踮起脚尖”所想到的……》“踮起脚尖,能增长智慧,增强信心,增加力量!踮起脚尖,能创新观念,创立功绩,创造奇迹!因为踮起了脚尖,我们才有了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研制;因为踮起了脚尖,我们才有了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因为踮起了脚尖,我们的三峡水库和青藏铁路才得以在祖国的险峻山峦和荒僻的高原落地生根造福于民;因为踮起了脚尖,我们的北京奥运会才得以成功举办并拿金牌总数第一;因为踮起了脚尖,我们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政治地位和话语权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令世人刮目相看……”踮起脚尖的克邦,是充满梦想的克邦;充满梦想的克邦,总是踮起脚尖!

  在《追寻心中的梦想——观电影<袁隆平>有感》一文中,克邦写道“‘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我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中国人的梦,还是全人类的梦……”克邦对“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景仰之情洋溢而出!

  在《总理与副省长的故事》中,“‘你们湖南是怎么搞的?竟然打算在常德与益阳交界之处搞一个核电站?这地方是鱼米之乡,也能搞核电站?’朱总理表情严肃略带怒意地责问。”克邦讲的故事,令人深思。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克邦的散文,总是让人想起这副对联。克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在字里行间闪耀,深沉的忧患意识含蓄其中。我想,只有有梦想有追求的人,才会有如此担当。”“把生活当艺术,不把艺术当生活”,使克邦的文学艺术创作不沾染铜臭,自自然然,本本真真,翩翩轻骑,绝尘而来,绝尘而去。克邦的灵魂是燃烧的火炬,化为文字的灵动飞舞,舞动梦想天空的翅膀!

  诚如毛泽东文学奖颁奖辞所言“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散文奖项授予刘克邦的散文集《金秋的礼物》。刘克邦的散文以最质朴率真的笔墨,还原日常生活的丰厚质地,发掘平凡生活中的温暖诗意,讴歌寻常人物心灵中的真善美。他的散文是对生活的温情触摸,有对人性的细腻描写,有对人生的宽容理解,有对伦理道德的敬畏与坚持,表达了人类对美好与温暖的永恒追求。刘克邦的散文文字细腻抒情,人物刻画生动,从容自在,简洁透明,朴拙憨厚,又不乏幽默俏皮之笔。他的散文是对人性正面价值的弘扬,也是对当下以审丑和故作晦涩为时髦的散文文风的抵抗。”我以为,在克邦的新著散文集《自然抵达》中,这种“抵抗”得到继续,但值得注意的是,试图“和解”初露端倪。也许,一味的“抵抗”或一味的“和解”,都不是克邦的初衷。也许,“抵抗”与“和解”的对峙统一,才是克邦先生《自然抵达》的真正彼岸……

  本文载于《湖南工人报》2013年6月14日第4、第5版

责任编辑:张可杨
合作伙伴

湘ICP备20002094号-2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1363号

未经本单位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湖南麓山律师事务所 李沫律师 湖南简单律师事务所 曾继明主任

技术支持团啊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