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长沙银行县域金融发展
记者 李文豪
长沙银行兼顾情怀、稳中求进、主动作为、奋发进取,已逐渐实现渠道通、交互通、数据通,为践行数字化零售转型、社交化运营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国内城商行的转型发展之路树立了优秀标杆,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凝心聚力,大道致远,长沙银行正朝着成为“百年银行”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行。
县域金融发展将会面临什么问题?如何稳健推进县域金融业务?金融经济专家学者、商业领袖对此又有何感想?记者就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采访。
记者:困扰县域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曾昭才(国际认证私人银行家、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聘研究员):
近年来,各家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和三农工作还是比较重视,特别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从整体而宜,需要进一步加强。
部分行经营理念发生偏差。有些金融机构怕担责任、怕担风险,错误地认为信贷支持制造业、三农产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生产经营是低效率、高风险的,过分依赖政府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使得法人实体和自然人实体信贷客户有所下降,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新业态研究不够,在战略性领域未能有效突破,信贷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实体经济信贷业务存在严重“空心化”问题。
信贷投向存在偏失。近年来,虽然国家层面一直强调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但由于对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缺乏有效监督,加之受信贷规模限制,一些商业银行机构往往急功近利,更加青睐于政府平台、房地产等贷款项目,而对中小微实体企业特别是科技文化产业、绿色经济产业等贷款投放十分苛刻,无法完全适应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要求,使得实体经济受益于金融支持的范围与力度大大弱化。
部分产品创新缺位。一部分商业银行机构未能充分考虑市场和客户需求,信贷新产品推出少且产品准入门槛高,尤其是电子商务、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科技环保等新型行业在客户准入、资产评估、抵押担保、信贷流程等方面缺乏针对性的创新。同时,一些商业银行机构信贷产品研发缺乏对基层需求的实际调查,所研发产品往往与基层行需求不相符合,加上一些商业银行机构在推出信贷创新产品过程中往往一味强调风险控制和效益追求,却忽视了客户和市场实际需求,致使一些创新产品“水土不服”而无法得到有效推广运用。
记者:长沙银行县域现代金融发展路径该如何选择?
曾昭才:首先制定发展战略 ,践行客户至上理念
深入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强化系统数据资料整合,有效细分客户群体,向广大客户提供支付结算为主的普惠金融服务,向中端客户提供以存款、贷款为主的差异服务,向农村高端客户提供集信贷、理财、结算为一体的专业服务,有效开展特色化、精准化金融服务。
其次,丰富金融产品, 做好客户价值培育
一是全面开通传统代收付业务,将代收话费、水费、电费、燃气费、暖气费,购买理财产品等传统代收付业务接入平台,同时拓展物业费、中小学学费、新农保等当地特色业务的代收代付,充分利用农村电商平台“泥土气息”办理支农、惠农、便民业务。
二是研发推出特色业务功能。自主研发或者与第三方科技公司合作,推出适合农村地区客户使用的特色新业务,如开发医疗、卫生应用系统,与当地大型医院合作,进行系统并轨,实现居民在线自助挂号、在线诊疗等,进行居民、医院、银行携手合作,实现多赢。
记者:就小微企业而言,对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重点打造有什么期待?
谢建军(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湖南省企业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长沙市湘潭商会会长、当代商界传媒创始人):过去,银行普遍把精力放在大企业身上,因为大企业贷款有规模效应,边际成本低收益高,在具体操作时是以建立正面清单为主,由企业提交资料,交银行审核,通过则予以批贷。相较而言,小微企业融资的特点是“短、小、频、急、散”,大量小微企业“嗷嗷待哺”,银行一笔一笔地审批正面清单,很难满足效率和专业化要求,再加上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银行对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往往是“不愿做、不会做、不敢做”。
中小微企业总体抗风险能力偏弱,不同行业及企业间差别大,导致服务成本高低不同。个人建议坚持降成本导向,坚持风险定价,遵循市场化原则精准施策。即区分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层级,建立相对称的服务关系和市场价格,提高融资服务匹配度和融资效率。
如今,通过金融科技“加码”,长沙银行普惠金融业务有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在服务更多小微企业的同时,也控制了风险,增加了利润。因为,普惠金融首先是“金融”,银行做普惠金融业务要遵从金融基本规律,成本和风险是两条“硬杠”,否则一定是不可持续的。
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发展普惠业务不仅仅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也是重要的转型发展机遇。个人认为目前成熟的模式是,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通过组合工商、税务、电力等多维度信息交叉验证,对小微企业立体式全息画像,同时收集各类信息,建立负面清单,只要小微企业不在负面清单中,就可以批贷放款,从而在实现规模效应的同时,较好地控制不良率。
就金融机构方面而言,需要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应坚持做好线上化回访与“进企业”“进社区”“进商圈”“进园区”同步推进,积极对接各级政府、街道、园区、商会,借助政府惠企平台,千方百计打通金融服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金融服务能力和质量,加强与融资或借贷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定期对相关企业或者企业金融相关人员进行借贷和融资方面的介绍和答疑,使企业能够更加熟悉金融业务的内容和程序,有助于提升双方的效率。金融机构展开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关的合作洽谈,对一些乡镇企业制定科学的金融方案和政策。
记者:别家都说做大做强,长沙银行,为何“做小做难”?
刘赛红(湖南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金融学二级教授、博士):
别家都说做大做强,而长沙银行选择“做小做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做小做难”是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期,多项鼓励、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出台,4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中小银行加大涉农、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信贷投放》的通知,以及6月12日央行五部委《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旨在重点支持中小银行加大对涉农、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
(2)“做小做难”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良方。中国金融业历经近20年的高速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却仍然存在较多金融服务短板,资产荒与融资难长期并存,银行业“晴天打伞”而“雨天收伞”,无疑提高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因此长沙银行“做小做难”,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逆周期服务,做到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精准助力中小微企业做强做特是破除其融资困境的重要举措。
(3)“做小做难”是长沙银行的使命与担当。“大银行不愿意做,小银行做不了”的市场空间还很庞大,相较于大型银行而言,中小银行对所在地企业了解更充分,服务更便捷,且其承载的大型项目融资支持任务较少,更容易亲近中小微企业。据统计,截至5月末,长沙银行已深入走访15个园区和14家行业协会,累计为710户中小企业融资45亿元。长沙银行不以业小而不为,不因艰难而束手,“做小做难”,充分体现了其使命与担当。
记者:县域金融的客群有什么差异?
刘赛红:县域金融的客群主要是“三农”客户、县域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主,相较于大中城市,其主要差异有:
(1)县域金融的客群从事的业务具有零星、小额、分散、周期长,风险大的特征。县域金融的客群以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兼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业,以及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从事劳动力密集的中低端制造业,经营规模普遍不大,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
(2)县域金融的客群一般文化程度较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不够,他们在整个就业大军中是“弱势群体”,不具有竞争优势。
(3)有效抵押物不足。县域小微企业多数融资实力较弱,优势项目不多、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较少;存货、专业生产设备等资产受价值评估、抵押登记、处置不畅等因素制约,不能用作贷款抵押。
(4)信用意识较为淡薄。农户、民营小微企业等存在逾期还款等情况,影响贷款申请,致使无法获得贷款。
(5)财务状况不佳,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小微企业的账务基本由企业主家族或者另聘会计负责,很多企业、绝大多数农户和个体工商户不做报表,只有最基础的账表,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够详尽和规范。基本上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制度化的财务管理体制,存在财务问题。
记者:需要构建何种体系为发展县域金融保驾护航?
刘赛红:我认为商业银行为发展县域金融保驾护航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抓住县域金融特点,下沉业务,做细做深。商业银行银行应特别加强对当地产业结构和客户结构的把握,分析并明确适合自身特点的市场和客户定位,下沉业务,做细做深。通过建立与当地市场和客户特点相适应的信贷模式,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与服务,逐步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二,丰富金融服务渠道建设模式。充分发挥现有县域物理网点龙头作用,重点服务好县城及经济发达乡镇的优质大客户,深入挖掘客户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在乡镇和行政村,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不断改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将乡镇社区银行纳入渠道建设统筹规划。
第三,积极创新差异化金融服务。(1)针对县域重点客户和重大项目,依托物理网点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如创新中长期信贷产品,支持特色小镇、旅游小镇、产业强镇等项目;对县域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环保改造和新能源制造项目,可充分利用绿色信贷政策、排污权碳排放权抵质押产品以及金融租赁等手段。(2)针对中高端农户,依托惠农服务站提供农户贷款等特色服务。如与地方各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合作、推出小额无抵押信用贷款、个人保本理财产品和结构性存款产品。(3)针对广大农村地区农户日常生产生活金融服务需求,通过自助银行、委托代理点等提供服务。
记者:县域金融发展将会面临什么问题?
曾之明(曾之明,湖南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博士):第一、乡村金融“存多少贷”现象。商业银行将县域地区吸收的大量存款调配投向经济更发达地区,通过资源配置来促使自身收益最大化,同时减配县域地区人力资源,撤并乡镇网点,收缩金融业务服务种类,导致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特别在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银行业信贷紧缩加剧了对稳定整个县域金融秩序的负面影响。
第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县域经营主体总体抗风险能力较差,加之当前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的淘汰升级,总体信贷风险较大。不少企业存在内部管理欠规范、财务报表数据失真、信用信息不对称等客观事实,导致融资难现象制约着金融服务县域发展。金融服务环境单一与县域征信体系不健全,县域经济缺乏良好信用生态又导致县域信贷资金逃离。
第三、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缺位。县域金融体系构建不全面,市场竞争不充分。部分商业银行在县域没有分支机构,金融服务覆盖不到县域。一些商业银行在县域的经营机构将贷款投向重点放在龙头企业和明星企业上,选择性贷款导致一般小微企业和农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较低。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村镇银行整体规模较小,分布不均,服务能力有限,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新兴的金融机构又发展缓慢,不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第四、县域金融业务创新乏力。县域法人银行机构普遍自有资本低、经营规模小,在利率市场化大环境下,大多还没有彻底摆脱以利息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模式,增收渠道不够广泛,缺少多元化、高收益、低成本的业务产品。二是成本过高。由于地理交通和金融市场等环境的先天不足,县域金融的运营成本普遍高于城市金融。加上风险相对较高,金融机构面临着成本的巨大挑战。面对新形势,创新能力不足,在金融科技引领业务发展方面较其他银行存在较大差距。
第五、县域金融风险控制弱化。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盈利面持续收窄、金融监管强度升级背景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发展不断承压,存在诸多风险隐患。一是资产恶化。随着“三去一补一降”的深入推进,地方产能落后,过剩行业的持续调整、退出,都直接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县域银行机构不良贷款规模持续增长,资产质量指标普遍有所恶化。二是流动性管理不到位。在当前银行机构盈利能力普遍下降、流动性收紧的情况下,地方中小型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局限于被动执行和短期目标,缺乏科学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记者:长沙银行如何稳健推进县域金融业务?
曾之明:第一、优化金融服务体系。首先,金融机构可考虑推进纵深化机构设置。机构网点仍然是县域金融服务的主渠道,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必须要将网点渠道布局至县域的生活圈和经济圈,提高县域经济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可获得性。其次,可探索建立特色化服务机构。发展县域经济,核心在产业,支柱在企业,关键在特色。针对县域特色产业和商圈,商业银行可建立特色支行。结合所在省各县域经济特色,大力推动特色支行建设,为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第二、打造高效信贷流程。要坚持从县域客户的特点及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对业务各流程进行整合,打造“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如采取前中台平行作业的方式,推进信贷业务流程由“串联”向“并联”的操作模式进行转变。实行限时办结制度,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同时可探索“信贷工厂”审批模式,提升各业务流程的办理时效。
第三、创新金融产品体系。首先,重视“互联网+”模式。加大智能设备等基础设施投入来有效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和受众群体。要结合电商产业快速发展,开展“电商+金融”的协调合作,提供及时线上金融服务。其次,可探索“大数据+”模式。依托交易数据开发信用类产品。如以增值税发票开票、纳税、电费、水费等信息,验证企业的经营状况,开发信用类线上贷款产品。再次,可探索“抵质押+”模式。不断拓宽县域企业的融资担保抵质押物范围,例如,推动企业股权融资、应收账款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商标经营权质押、收费权质押等新型抵质押贷款方式,解决县域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第四、搭建金融合作平台。首先,积极搭建“政银担”合作平台。对接国家担保联盟和各地融资担保体系,合作各方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及信息优势,既解决了县域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又有效地降低各方承担的风险。其次搭建“银协”合作平台。搭建“银协”合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因素对企业融资难的制约,提高商业银行为县域优质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再次,搭建“银保”合作平台。这对银行和保险机构来说是一种双赢之举,对保险机构来说,拓宽了盈利模式,对银行而言,可解决部分因中小企业风险较大而担心资金“放得出、收不回”的后顾之忧。
第五、促进金融资产优化。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变动情况的监测,促使其做到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杜绝拨备提取、不良贷款核销过程中的利润操纵行为。全面强化贷后管理检查工作,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处理,积极化解风险,对隐瞒不良贷款的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原有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因地制宜,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市场化清收方式,大力抓降盘活,优化资产质量。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立足县域实际,在优化资产负债期限配置及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通过强化信贷资金的有效投放、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等,增强自身持续盈利能力和运营抗市场风险能力。
记者:长沙银行加强县域金融作用发挥有什么措施?
杨彩林(湖南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随着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县域金融问题日益成为学界、政界关注的焦点。加强县域金融作用发挥的措施可以概括为“内外兼治”, “内治”主要是指县域金融机构自身要在经营理念、内部管理、金融服务、金融产品、金融策略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之与其服务对象的发展规律、要求、特点相适应;“外治”的含义有三: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县域金融机构发展的扶持,尤其是对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扶持,如调整财政补贴政策,以减轻农信社历史负担和经营压力,适当调整县域金融机构的税率;实行灵活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政策等;二是要建立完整的多层次的县域金融服务机构,健全县域金融的组织体系及服务体系,优化县域金融的生态环境;三是要改善县域金融的信用环境。政府、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企业要加强合作,共同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记者:县域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杨彩林:县域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 一、县域金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血液。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其发展的好坏,事关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县域金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命脉。乡村产业振兴、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县域经济转型、小微企业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都离不开县域金融的支持。
二、县域金融发展对脱贫攻坚的促进作用。县域金融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县域金融通过搭建融资平台、下沉服务网点、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优化金融扶贫路径等,使得我国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绝对贫困问题逐步得到解决,2020年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即将实现,县域金融的支持功不可灭。
三、县域金融发展在促进县域地区民生改善中的作用。
县域地区承载着全国75%以上的人口和55%以上的经济规模,是保民生促发展,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阵地, 县域金融的发展有效促了进农村经济增长及农民收入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县域地区民生的改善,对加速实现全国小康社会也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