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矩阵 - 会员中心 - 投稿 - 投诉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工作人员查询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文坛艺苑 >

刘克邦:参评文创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述职报告

编辑:张可杨 时间:2020-10-16
导读: www.ddsjmt.com

网址:www.ddsjmt.com

参评文创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述职报告

文/刘克邦

 本人姓名刘克邦,男,汉族,湖南湘乡人,1955年出生于湖南省黔阳县(今洪江市),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经济学学士学位,高级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湖南省财政厅巡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散文学会名誉主席,湖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项目评审委员会评委,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湖南女子学院、怀化学院客座教授。

 一、艰辛坎坷的人生,让我对文学情有独钟

 我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亲都是老师,人称“捏金钥匙的人”,既是我行人做事的榜样,又是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启蒙人。

 我3岁的时候,父亲就被打成“右派”,戴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被革了职、判了刑,劳动改造后回原籍湘乡务农,虽然生活艰辛,劳动繁重,但酷爱阅读,对文学情有独钟,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父亲离去以后,年幼的我,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在在大湘西的黔阳县现在叫洪江市一个偏僻乡村小学。在这段日子里,我受母亲的熏陶,从小就对文学情有独钟。我母亲是个敬业的人,也是个爱学习的人,尤其是酷爱文学,在教学与生活忙碌之中,仍然带着我这个不懂世事的小孩子读一些经典名著。在我的记忆中,每天晚上,她批改完学生作业、备完课以后,总要在那寂静的乡村小学,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本一本、一页一页地给我读《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苦菜花》《红旗谱》《林海雪原》《把一切献给党》等经典小说和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在文学土壤里尽情地吸收营养。所以,在我不到10岁的时候,几乎把当时市面上流行的现代文学、革命文学都读了个遍,写出来的作文经常被学校作为优秀文章张贴在墙报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扬。在母亲的培养和熏陶下,我比同龄的孩子早接触了许多文学故事,从小就培养起对文学的浓厚兴趣,痴迷于文学的情趣与魅力之中。

 我10岁那年,也就是1965年,母亲因承受不了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积劳成疾,不幸与世长辞。养育我、痛爱我、教育我的母亲不在了,我欲哭无泪,像一只折断翅膀的小鸟,在痛苦和悲凄中彷徨、挣扎、哀鸣。一年以后,父亲知道了消息,一场痛哭以后,把我从怀化带到了湘乡,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农村生活。父亲是“右派分子”,“右派分子”的儿子是“黑五类”。在那个时候,“黑五类”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加上生活所迫,年仅10岁的我,就这样被无情的拒之于校门之外,失学了。那时候,每天看着比我高一截的孩子们一个一个高高兴兴背着书包去上学,我的心就像被撕扯开一道口子,那个疼痛啊,真是无法形容。有时候,伤心得实在无法忍受,就偷偷跑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呼天抢地,嚎啕大哭一场。

 一个人,越是饥饿的时候,越想吃饭。同理,一个人,越没有书读的时候,就越想读书。尽管如此,我依然没有泯灭求知的欲望,更没有淡薄对文学的钟爱,没有书读就想书读,想书读就千方百计地去找书读。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有人说是荒废了文化的十年,是糟蹋了文化的十年。对于我来说,却恰恰相反,一点都没有荒废读书,虽然我没能进学校读书,但我比在校生多读了很多别人难以读到的文学作品。在那些日子里,我只要听到哪里有好的小说,包括那些古典名著,不管它是毒草,还是禁书,我都想方设法地把它弄到手来读。在大队,有一些成分不好的家庭,虽然被多次批斗、抄家,但还是私下里藏了一些书,包括《施公案》《彭公案》《青楼梦》《封神榜》《隋唐演义》,我与他们拉关系、套近乎,不顾一切冒着风险把它借到手,背着人偷偷地阅读起来。这些线装书,大都是生僻玄奥的文言文,我的古文基础差,读起来像座大山一样挡在我的面前,吃力费劲得很,但我没有被难倒,查字典,找旁证,一个字一个字的猜,一段话一段话的揣摩,不弄通搞懂决不罢休。有些书因为存放年代久了,毛了边,卷了角,甚至三分之一的部分没有了,我就读那三分之二的部分,从残缺不全的页面中读出真貎,读出原味。除了旧书之外,我也读遍了当时流行的新书,辟如《艳阳天》《金光大道》《沸腾的群山》《渔岛怒潮》等,这些书虽然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是它的文学价值还是很高的,为我今后的文学创作启发和帮助很大。同时,我还把毛主席著作如《持久战》《矛盾论》《反对本本主义》和“老三篇”等当成文学作品来读,别人读的是文章中的政治观点、立场和语录,而我却特别关注那里面的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读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安排和表现形式,感受和领悟主席的文风与文采。劳动之余、下雨休工的时候、冬天的时候或生产队里没有工需的时候,我就骑着一辆破单车到新华书店去读免费书,从早读到晚,看到晚,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书虫,经常是书店打烊了,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书店。

 在农村,我还养成了一个好习惯,那就是写日记。在那么繁重的体力劳动下,每天干完活以后,不管有多么劳累,多么疲倦,我都要拿起笔来,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受或者是读书心得体会记到笔记本上,坚持不懈,一方面把生活的经历记录下来,为今后的写作提供详实的材料,另一方面培养自己树立良好的写作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10多年中,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可以说是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但是我有书看,有迫切想读书的欲望和冲动,忘记了辛劳,忘记了艰苦,精神是富有的,生活得也很充实。

 1975年,由于表现突出,我被抽调到大队园艺场干活。到了园艺场以后,我更加积极的劳动,脏活累活苦活都抢着干,得到了大队干部的欣赏。夏天,园艺场的西瓜熟了,漫山遍野都是,为防止有人偷瓜,我们轮流去守。在一个炎热的夜晚,我守西瓜交班回场部休息,看到场部宿舍还有一盏灯在亮着,这么晚了谁还没有睡觉呢?我走近一看,只见老场长顶着酷暑和蚊咬,不知疲倦地在灯下忘我工作。老场长年近花甲,以场为家,白天与我们一起挑粪,一起挖土,一起干繁重的活,这么晚了,他还在为场里的事情操心,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令我十分感动。回到宿舍,我把这感人的一幕写在日记上,用文学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没想到,这篇日记对我后来的人生竟起着翻天覆地变化的作用。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不论家庭的成分如何,不论你的出身如何,都可以参加全国的高考。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好激动,填了表,报了名,但却因时间仓促,准备不足,没能考取。一些长辈、老师关心我、鼓励我,劝我不要灰心,再作努力。第二年,我向在校生借来了初中、高中全部课本,通过各种渠道找来复习资料,白天参加劳动,晚上挑灯夜战,看、读、背、记,抄写、分析、演算、论证,一页一页的啃,一章一章的攻,不搞通弄懂决非不罢休,经常是通宵达旦,彻夜未眠。1978年高考,第一堂课考语文,我打开试卷一看,作文题叫《新长征的号角吹响以后……》,这个题目的内容不正与我那篇根据日记写的作文吻合一致吗?我欣喜若狂,未作任何思考,也无需打草稿,笔下生花,一气呵成,三个小时的考试,40多分钟就把卷子交上去了。当我走出教室时,监考老师和同场考试的考生一脸惊讶的望着我,还以为我交白卷放弃考试了呢!这次高考,由于第一堂考试的作文顺手遂意,信心十足,心情舒畅,思路敏捷,取得320多分的好成绩,被省属重点中专湖南省财会学校录取,实现了从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子”向坐办公室拿笔杆子端“铁饭碗”的人生蜕变。后来,这篇文章继续“发酵”,在中专毕业分配时,被有关领导看到,十分欣赏我的文采,破例把我留在湘潭地区工作,继而又调进了省财政厅机关,使我有了一个更好施展才华的工作平台和文学创作环境。

 参加工作后,我深感自己学历不高,难以适应长远发展的需要,利用工作之余自学了高等数学和英语。1983年,中南财经大学函授大学财税专业在湖南招生,我报名参加了考试,以优秀成绩被该校录取。中南财经大学函大的教学是规范的,也是十分严格的。“五年函授,五年难受”,这是中南财大函大生的共同体会。五年中,我坚持365天如一日,在单位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采取“两头加中间挤”的办法,天刚蒙蒙亮就爬起床,午休时间不休息,晚上直到夜深人静人们早已梦乡,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工余时间搞学习,大量地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为了学习,我顶住诱惑,排除干扰,拒绝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不打牌,不钓鱼,不进歌舞厅,不看电视电影,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过着与外界少有联系近乎苦行僧的清苦生活,更少了许多与家人亲近、与亲朋戚友来往的欣慰和快乐。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我终于熬出了头,学完了28门课程,平均成绩超过85分,论文答辩也顺利过关,取得了本科学历和经济学学士学位。

 我的一生,虽然艰辛坎坷,但我喜欢读书,热爱文学,从书本和文字中找到乐趣,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也为我的文学创作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二、多姿多彩的生活,是我创作的不竭源泉

 2014年5月,我的散文集《自然抵达》,经过初评、终评,获得了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奖。在山东济南的颁奖大会上,每个得奖者都要发表一篇感言,我是这么说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本厚重笃实的散文集,每个人生活中激起的一片片浪花,都是一篇精美韵味的散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颂扬美的篇章。我热爱生活,钟情散文,始终如一,用笔用心采集生活中晶莹闪亮的点滴,捕捉人性中灵动,美妙的瞬间,在书写中净化心灵,陶冶秉性,享受生活的诗意,传递人间的真善美。”

 真善美在人类社会中,在你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无论是在广阔的乡村还是在喧嚣的城市,无论是在奔波的旅途还是在安心的居所,他都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关键是你有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有没有美的心灵,如果有,他就装在你的心里,他就闯入你的眼帘,心中有佛,眼看着世界的所有都是佛,心中有粪,眼看社会上的东西都是烘,这也是人的主观与客观的一种呼应。在几十年的生涯中,我的亲人、同事、邻居、同学、领导,理解我,宽容我,给了我太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可以这么说,没有他们关爱,就没有我现在的成功和幸福。我始终认为,我身边的所有人,包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都是我值得尊重、敬重的人。人之初,性本善。在我的心目中,每个人都有他善意的一面,都有他美好的一面。我们看人看事,要用不同的心态和眼光去对待。看人家的优点、长处,就要靠近些,用放大镜去看,尽收眼底,一览无余;看人家的缺点、不足,就要站远点,用望远镜去看,模糊缺陷,欣赏主流。这种看法,才能使你的心里装的都是真善美的东西,才能是你宽容这个美好的世界。我们的文学,我们的文字,也要带着这种心境、心绪去看,从日常生活中,从平凡人中,去挖掘美,弘扬美,建造美的风景,美的世界。否则,你写的文字就不受人欢迎,就没那种质地美感,就没有那种社会的正气。

 我在几十年的生涯中,我的亲人、朋友、邻居、领导、同事、老师同学,我身边所有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都以一颗真诚的心、善良的心、博爱的心,给予我莫大的关心、温暖和帮助,我耳濡目睹、亲身经历这些人在生活中工作上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平凡实为伟大看似渺小实为不朽的闪亮点滴和美妙瞬间,被这些美好极致的东西深深打动和感染,止不住萌生出一种付诸笔头宣泄心声的欲望和冲动,随着时间推移和年龄的增长,这种欲望和冲动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升腾。

 “每当我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心情沮丧万念俱灰的时候,‘好孩子,勇敢点!自己爬起来!’母亲那掷地有声的话语就在耳边响起,顿时我勇气迸生,力量陡增,信心百倍,什么困难挫折都被踩在脚下,抛至九霄云外。”这是我在《与母亲夜行山路》散文中写下的一段真情感受。

 世界上,最伟大的莫过于母亲。我的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因父亲的蒙冤落难,政治地位低下,在社会上抬不起头,但她毫不气馁,专注于工作,全身心地将知识传授于山区的孩子。年仅5岁的我,每个周末都要随学习结束的母亲从学区所在地步行10多里山路回学校,途中要经过一片很大的坟地,在这黑灯瞎火的夜里,谁走那段路都心惊胆战毛骨悚然。母亲在前面快步行走,我在后面小跑跟随,或许是小路不平,或许是心中紧张,我一个趔趄栽倒在地,膝盖流了血,大声呼喊:“妈妈,妈妈!”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旷野,母亲迟疑了一下,继续快步向前走去。我急了,再一次呼唤,她仍不回头,在黑暗中大声要求我自己爬起来。迫于无奈,我强忍疼痛翻身而起,追了上去。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怨恨母亲,很不理解他在那骇人的山路上置我于不顾。母亲不在人世了,道路的曲折,生活的磨难,我渐渐领悟到:人生路长,你在面临困境时,不能胆怯,不能退缩,要坚忍不拔,意志坚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这是母亲良苦用心,留给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2008年,南方遭受50年不遇的特大冰雪灾害,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急忙冒着风雪赶往数百里远的怀化。一路上,白雪皑皑,冰封大地,我从行路的艰难,联想到父亲坎坷的一生。他青年时期,激情满怀,响应号召,毅然赴湘西支教。没想到,风云变幻,狂风暴雨吹灭了他的理想,一下子把他刮落万丈深渊。被打成右派,开除公职,判刑5年,他成了人民的“罪人”。在20多年的日子里,不论是在监狱里服刑改造,还是在农村里艰难度日,他没有灰心,不甘沉沦,老实做人,勤奋劳动,咬紧牙关,挺直腰杆,顶住外界压力和内心的伤痛,一步一步走过来了。1979年,春回大地,被折磨了21年以后,他被平反复职,获得了新生。工作两年退休以后,仍然热心于教育事业,与几位退休教师一道,在洪江市安江镇办起了“余光中学”,使很多高考落弟的孩子点燃了希望的光亮,考取了学校,改写了人生。在那个冰冷的寒夜,我跪在父亲的病床前,望着他那历经风霜饱受煎熬苍白憔悴的面容大哭一场。第二天早上,他带着辛酸带着遗憾与世长辞。我满脸泪痕,写下了《风雪路漫漫》这篇长达8千字的散文式的文字,既是对父亲的怀念,又是对人生的拷问。

 父亲一生,虽有太多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但有声有色、无怨无悔!父亲的路,有坎坷、荆棘,也有平坦、鲜花,无论是风霜雨雪,还是阳光灿烂,他都走得踏实,迈得坚定!我的路,不会与父亲重复,但他走路的方向、态度和姿势,是值得我学习、效仿的!

 她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在我的心中熊熊燃烧!妻子爱孩子,爱丈夫,爱生活,更以一颗善良、宽厚、仁爱的心对待周边所有的人。在我记忆中,二十多年来,她从未与人红过脸、吵过架,计较过别人的差错过失,在人前背后说三道四、搬弄是非。她既是我的生活伴侣,又是我的良师益友。她的品行和气度让我钦佩,潜移默化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长进了许多。

 人,只有在最困难的时候,最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温暖。同志之间如此,朋友之间如此,亲人之间亦如此。一次手术后,我卧床在家,妻子悉心照料,无微不至。一碗飘香的鱼汤递到床前,让我浮想联翩,激动不已。她一个养尊处优的城里姑娘,不顾世俗的偏见,不嫌我的家徒四壁,与我这个农村里出来的“土包子”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为支撑这个家庭,为支持我的学习、工作,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付出了太多太多。人生一世,有此贤妻,夫复何求?我感谢她,敬重她,一片深情和恩爱全在《飘香的鱼汤》的字里行间。

 凡是读过《一对金戒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称道和夸奖我有一个好儿子、好家庭。那是2004年的夏天,儿子在北航读书放暑假回家,要我们夫妻俩参加他与同学的聚会,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去了以后,才知道是儿子有意安排,邀请他最要好的几个同学参加,专门为我们举办的一次结婚20周年的庆祝活动。现场活动,有板有眼,情感浓郁,气氛热烈,儿子送给我们一人一大束名贵鲜花、一个别致精巧小盒子。在我和妻子接过盒子,打开一看,每个盒子里挺立着一枚做工精美、闪亮发光、价格昂贵的金戒指,是儿子平日里省吃俭用特地为我们购买的。这哪里只是一枚金戒指,完完全全、实实在在是懂事的儿子奉献给我们的一颗纯真、滚烫的心啊!我们恍然大悟,儿子为了更富感情更具特色地表达他对父母由衷、深厚的爱,煞费苦心,独具匠心,精心筹划,巧妙安排,设置的这么一个令人意想不到、既惊喜又感动的“局”。望着儿子送上的这份珍贵礼物,望着似乎不经意间又长高、成熟了几分的儿子,我们热泪盈眶,许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一个人,一生中,如果有所成就,除了自己的勤奋努力,一定有贵人相助。我的成长进步,在关键的时候,也离不开贵人的提携帮助。我有一篇散文叫《老处长》,说的是我参加工作不久的顶头上司,一个耿直、正派的南下干部,他与我素昧平生,无亲无故,可能是看中了我的人品,我的好学,我的敬业,把我从基层单位调到省财政厅,关心我的生活,支持我的学习,大胆提拔和使用我,使我进步很快,一年一个台阶,在短短的时间内,培养我入了党,取得了本科文凭,从一般干部提拔为副处长,在更好的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创造了今天的事业辉煌。我的爱人原来在湖南绸厂工作,每天“三班倒”,还要照顾年幼的儿子,够辛苦的。他把我的困难,当作他自己的困难,在多次要求领导帮助我解决困难未果的情况下,竟闯入厅党组会议,当着众多领导的面,大发了一通脾气,终于把我爱人调到了省财政厅。为了感谢他,我们夫妻俩带了两瓶酒到他家里,碰巧他不在家,他爱人无论如何也不肯收下,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们把酒丢到他家就走了。第二天上班,他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说:“我帮助你,培养你,不是图你报答什么,只要你把工作搞好就行了。”坚决要我把酒拿走了。有这么一位坦荡、热情的好领导,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克服困难?我还有什么私心不把工作搞好呢?从那以后,在与他相处的几十年工作期间,我再也不敢跨进他的家门,更不敢送他半点任何礼物。人是有感情的。他退休以后,不在位了,我们夫妻年年都去给他拜年,虽然没送什么好东西,但一定得以此形式表达我们的一片心意。20多年,年年如此,从不间断。他感慨地说,小刘啊,你们不要来了,有你们这份心意就够了。

 2010年,财政部在全国财政系统举办“薪火相传”征文活动,我写了一篇文章叫《老处长》,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我登过泰山、华山和庐山,也游览过衡山、岳麓山和天子山,常常被那云雾缭绕、气势磅礴的峰姿山色所吸引,也常常被那泉水丁东、拿云攫石的天籁神韵所迷住,但给我感触最大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棵棵屹立山头、扎根悬崖、挺身幽谷的松树。它无需照料,不择环境,沐风栉雨,傲霜斗雪,玉洁冰清,傲骨铮铮,朴实无华却又非同寻常。我赞美松树,赞美它的俏影、逸态和风度,更赞美它的品格、气节和境界。我更赞美像松树一样的一个人,那就是我的老处长。”这篇文章打动了所有的评委,被评为一等奖。《新理财》杂志社主动与我联系,要发表这篇文章,我把文稿拿给老处长看。他看了以后,对我说了一句话:“小刘啊,只有你理解我,你是一个最讲感情的人!”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有幸的是,在他去世前,我把载有这篇文章的杂志送到了他的手中,作为我一生中回报给他的一件最好的礼物。

 《出差途中》中的故事,记载的是我一段美好的回忆。1986年,我与一个同事到沅江出差,回来经过益阳时,一不小心,提包被人偷走了,追寻、报案、等待,折腾了大半天,没有结果。天快黑了,急忙之中我们不顾一切地爬上一辆益阳至长沙的私营中巴车。上车后要买票了,两人一摸身上,才发现因提包被盗早已身无分文了。车主说,没钱买票就请下车。这时中巴车已驶出益阳城很远,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如果下车,我们就只能在漆黑的夜晚流落荒野了。正当我们左右为难束手无策时,车厢后排一位姑娘站起来,说我错钱给你们。益阳至长沙的车票8块钱一张,两张票16块钱,相当于我半个月的工资。感激之下,我们表示,回到长沙马上把钱寄还给她。她说还借什么,不用还了。与她素昧平生,怎么好意思白要她的钱呢?我们把工作单位告诉她,并找了一张烟盒纸请她留下姓名和地址。她拗不过我们,犹豫一阵,才写下了“杨文娟,益阳麻纺厂”。回来以后,我们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连同那车票钱寄了过去。没想到,不到一个月,信和钱都退回来了,邮局查无此人。后来,我又通过各种关系寻找这位姑娘,但均无结果,因为她留下的姓名和单位都不真实的。

 在这个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盛行的时代,还有这样高风格、高姿态的人,实属难能可贵,令人起敬。这位姑娘衣着简朴,相貌平平,但她心灵美、行为美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在以后的生活中,我都把这位姑娘作为一面镜子,学习她,效仿她,理解别人,帮助别人。如果我们人人都像这位姑娘这样有爱心,有善心,乐于助人,热情帮人,那么我们这个社会肯定和谐美满,阳光灿烂。每每提起这件事,我总是感慨万分,激动不已。有时候,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值得我们很好的咀嚼、回味、思考、总结。

 我有个习惯,每个星期六的早晨,都要从家里走到太平街去,在双燕馄饨店吃一碗馄饨,再走回家。一则双燕馄饨店是长沙市的百年老店,店里的馄饨特好吃;二则星期六休息有时间,一来一去走四五公里路,可以锻炼身体,对健康有益。双燕馄饨店店子小,桌子小,但很精致,卫生条件好,服务质量也好,我长期以来光顾它,几乎每个星期都没有间断过。有一次,我又到这家店子,买了筹码,坐在桌子边正等馄饨时,进来一对夫妻,带着一个小孩,坐到我的旁边,小孩子好动,一脚踹到我裤子上。我笑了笑,拍去了灰印,没说什么,可那对夫妻特认真,坚持要孩子向我道歉。不知道是父母教导的,还是小孩自觉的,当我离开馄饨店时,那小孩还在身后大声地呼唤:“伯伯,再见!”我心头一热,一股暖流充盈周身。

 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不论你是老人还是孩子,不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也不论你是相识的还是不相识的,都互相尊重,以礼相待,就少了很多矛盾,少了很多冲突。我们都像这对年轻父母一样,教育、培养自己怕孩子从小讲礼貌,讲公德,礼待他人,善爱他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还不能传承发扬吗?我们这个社会还不能和谐美好吗?我头一回吃过馄饨以后,忘情得不知馄饨的滋味,完全沉浸在无限的思考、思索和感叹之中。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一位幼小、天真、活泼的孩童面前,接受了一次最生动、最深刻人生意义上的启迪和教育,品味到了、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水乳交融和谐相处的美妙和金贵。

 我表弟曾经问我:“表哥,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回答:“没有秘诀,十个字,‘一不怕吃苦,二不怕吃亏’。” 后来,我将这十个字总结归纳,写了一篇文章,叫《“吃苦”与“吃亏”的感悟》,编入散文集《金秋的礼物》之中。确实,一个没有进过中学门的苦孩子,能够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是要付出极大努力的。我从童年,到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至今,大“亏”、小“亏”,明“亏”、暗“亏”,物质的“亏”、精神的“亏”,都吃过不少,但我觉得,吃这些“亏”值得,有益,是福。虽然吃了不少的“亏”,但得到了加倍的回报,受到了更多的奖赏,收获了累累的人生硕果。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高级动物,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地追求享乐,在物质利益上与人斤斤计较。对待名也好,利也好,要顾大体,讲谦让,舍得付出,甘愿放弃,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才能一帆风顺,卓有成就。

 这些的故事,真人、真事、真情,来自真实的生活,在我心灵中闪烁着熠熠光辉,我的创作灵感油然而生,我以详实的文字将它记录下来,呈现在读者面前,感到由衷地高兴。我早已沉浸在这些平凡而细微的故事之中,被故事中主人公高尚而纯真的品德和境界深深吸引,被感动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一次、两次,甚至是更多的次数……我爱文学,也爱生活,还爱家乡这片温润富庶的土地,更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父老乡亲。这些爱,化作文字,充盈在我的作品之中!

 三、魅力无限的文学,为我的人生锦上添花

 如今,我已经把写作作为一种爱好,作为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虽然工作忙,事情多,很难静下心来搞创作,但是只要有心情,有时间,包括工作之余、节假日,我都用在读书和写作上。通过写作能够吸取知识的营养,感受人生的经验,收获一份幸福,让心灵成为诗意的栖居之地,创建温馨的精神家园,抵达成功与胜利的彼岸。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从读书中尝到了甜头,从写作中获取了乐趣,拓展了视野,丰富了头脑,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境界,深明善待他人,善待万物的人生哲理。在我的家乡湘乡县城东边,有一座山,叫东台山,我在少年的时候,上面有八个大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现在这八个大字,因为造林的影响没有了,但这八个大字却深深地嵌进了我的心里。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这个“人人”,就是单位,就是社会,就是民族,就是国家。只有我善待别人,才能别人善待我,只有我帮助别人,别人才能来帮助我。实际上,善人就是善己,爱人就是爱己,恶人就是恶己,损人也就是审己。你付出了,终究一天会有回报的。这八个字,永存在我的脑海,成为我行动的座右铭。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写作,在各类报刊发表,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变成铅字的,也有很多退稿的,但是我不灰心,认真反思,重新再来,修改以后重新再投。迄今为止,我在《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财经报》《湖南日报》《湖南工人报》《湖南社会科学报》《长沙晚报》《团结报》《郴州日报》和《散文选刊》《海外文摘》《财政文学》《中国财政》《华夏散文》《中国散文家》《文学界》《湖南文学》《理论与创作》《创作与评论》《芙蓉》《创作》《文献与人物》《湖南教育》等报纸、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共164篇,计52万多字;出版散文集《金秋的礼物》《清晨的感动》《自然抵达》《心有彼岸》四部,计79万字。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先后在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女子学院、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长沙理工大学、中南大学进行了5场文学讲座,准备讲授材料8万多字,讲授20个课时,听讲师生2000多人,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追求以及文学创作体会、经验、成就归纳、总结,与现场听众一起分享,受到广大师生和文学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我觉得人生在世,多动笔,多动脑,多思考,多总结,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付诸文字,对自己是一次又一次的洗涤、锤炼和提高。

 我的作品出版和发表以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财经报》《湖南日报》《湖南工人报》和《中国作家》《中国财政》《散文选刊》《理论与创作》《创作与评论》《文学界》《湖南文学》《湖南教育》《芙蓉》等国家级、省级权威报刊纷纷载文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我的创作成就,《湖南社会科学报》《湖南工人报》《三湘都市报》《湘潭日报》《怀化日报》等报纸先后以整版甚至是两个、四版面评论、推介我的作品和创作情况,《文学界》《创作与评论》《湖南日报》《湖南教育》开辟专辑(版)分别以数万字的篇幅推介、讨论我的文学作品。据统计,各类文学报刊刊登对我文学作品的评论和介绍的文章共117篇,24.1万字。

 2009年8月,由山东著名出版人赵庆君主编,湖南作家协会主席唐浩明题写书名,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命的亮色》一书,汇集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谭谈,湖南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副主席夏义生,湖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龚政文,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水运宪、蔡测海,衡阳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刘沛林,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易介南等著名评论家、作家、教授对本人散文集《金秋的礼物》评论文章61篇,共14.5万字。

 2014年6月,由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湖南理工学院院长余三定主编并作序,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名誉主席谭谈题写书名,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命的意义》,汇集了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原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雷达,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原常务副主任、《人民文学》原常务副主编周明,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石英,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文艺报》原副总编辑、编审吴泰昌,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宣传部创作室原主任王宗仁,《人民文学》原副主编、《小说选刊》原副主编肖复兴,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民族文学》原主编叶梅,中国作家协会创作部主任梁鸿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白桦,《文艺报》原常务副总编、《小说选刊》原主编、二级教授贺绍俊,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鲁迅文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王彬,《文艺报》副总编、编审王山等著名评论家、作家、教授对本人散文集《自然抵达》的评论文章67篇,共29万字。

 2013年7月9日,由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联合在衡阳师范学院举行本人散文集《自然抵达》座谈会,湖南省文联、湖南省社科联、湖南省作协、湖南文艺出版社等单位评论家、作家、编辑,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城市学院、湖南警察学院等高校从事中文或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专家教授30多人参加座谈,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本人文学作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本人的创作态度和精神及其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4年2月21日,中国散文学会、湖南省作家协会联合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了本人散文集《自然抵达》作品研讨会,全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周明、谭谈、石英、王宗仁、吴泰昌、梁鸿鹰、肖复兴、红孩、王彬、叶梅、王山、龚爱林、王跃文、肖惊鸿、徐忠志、刘建民、周振华、宁新路等20多人参加,与会者高度关注本人的散文创作,在会前认真阅读了我的散文作品,在研讨会上各抒己见,客观评价我的散文作品内在品质和现实意义,对我的散文作品文风平实、自然、质朴、真诚,写出了亲情、友情和爱情,表达了真情、温情和激情,崇尚真善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予以充分肯定和赞扬,鼓励我坚持不懈,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研讨会自始至终在认真、紧凑、丰富、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从上午九点持续到中午一点,中途无一人退席,效果显著,开得十分成功。各大文学报刊纷纷予以报道,在全国文学界反响很好。

 我知道,我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文字功底还很肤浅,作品水平还欠缺,还要加倍努力,刻苦学习,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向老师学习,向经典学习。但我也自信,我敬畏文字,热爱文学,端正态度,认真写作,不虚构,不编造,不无病呻吟,不哗众取宠,写真人、真事,写身边的人、经历的事,写普通的人、平常的事,把那些最朴实、最真诚、最可贵、最令人感动的东西记录下来。这种写作方式,虽然老套、遇笨、呆板,但稳妥、实在、牢靠,合人心,接地气,心里踏实。

 对于一个热衷于文学潜心于写作的人来说,最大的愿望是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广受读者的欢迎和社会的好评。目前,我的散文集《自然抵达》自发行以来,已进行了第6次印刷,印数3万余册,对于散文集来说,这在出版行业是少有的。一些著名评论家、作家对我的文学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著名评论家雷达以《生命的意义》为题在《湖南文学》2015年第3期发表评论文章称:“刘克邦的散文,如一条富于生命活力的平淌的河流,既可“言志”,也可“载道”,他极端重视人的现世生活,具有对现实感情和现实精神的深切关怀。”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以《平朴之美》为题在《人民日报》2014年4月15日副刊发表专题文章评论:“刘克邦的散文平实而简朴,你读起来,却如与一位友人促膝交谈,掏心掬肺,一无遮拦,让你身临其境地体味他的喜怒哀乐与酸辣苦甜。无论是写人还是述事,他都紧贴最为日常的生活,切近最为普通的人群,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体察人性的亮光闪现,在很接生活地气的同时,释发出人生的正气。”

 著名文学评论家贺绍俊以《没有难度的难度》为题在《中国文化报》2014年4月2日第4版肯定:“刘克邦自然抵达的文字里饱含着情感,情感就像一条河流,让他的文字自然抵达了读者的内心。在这里,情感同样是自然的,自然的情感才是真切的,在刘克邦的散文里,最突出的情感是三种,一是伦理情,二是平民情,三是日常情。”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梁鸿鹰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我的作品研讨会上发言:“克邦的文风平实、自然、朴素,也反映出他做人的秉性,是一个做事很踏实很周到的人。他的《自然抵达》,通过对善意、对美好的肯定,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加抵达到一个非常好的境界。”

 著名作家叶梅感叹:“自然、质朴是克邦散文的特点。他的写作显然是由心里头升华开来的,由他的感动而产生的。他表达的情感是真金白银,因为情感很贵重。克邦这个总会计师,他管的是真金白银,拿出来的也是真金白银。”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谭谈肯定:“刘克邦有过很多的人生不幸,但对于工作对于人生,他付出了极大的热情,他把一腔一腔的心语宣泄到了纸上,许多许多的人生滋味化作了一篇篇美文。克邦的人生是美丽的;文学,使克邦的人生更美丽。《自然抵达》,是他用人生感悟酿造的一坛好酒。”

 湖南省文联主席谭仲池向读者推荐:“克邦的散文写得朴实、明朗、深邃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炽热的亲情、乡情、友情。他的篇篇散文都透着他对社会、人生、自然、世俗乃至他乡、异域的人事和历史、文化风情、现实波澜、影像的敏锐感悟、深沉思考和灵魂关照。”

 湖南省作协主席唐浩明赠语:“克邦是一个质朴、实在且带有几分憨厚的人。他用质朴得如同泥土般的文字,撰写一篇篇实在得如同瓜果稻粱般的文章,展现的是一片憨厚的湘中汉子的精神境界。克邦借助文学升华自我,我们借助克邦的文章滋养心灵。”

 诸如以上类似的评论接连不断、不胜枚举。

 2008年,我的第一部散文集《金秋的礼物》出版问世,在众多老师和朋友的鼓励下,申报了湖南省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通过评选委员会严格规范的初评、终评,最后以高票当选,夺得了此奖项的散文作品奖,成为该奖项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连续三届评奖中散文作品奖的唯一奖。

 随后,我又先后参加了财政部“薪火相传、开拓创新”主题征文、“庆祝建党90周年”文学征文、中国作家杂志社举行的金秋笔会征文、中国财政杂志社“我与财税改革30年”征文、海外文摘杂志社散文选刊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散文年会评选、《理论与创作》首届年度评奖、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行动组委会征文等全国性、全省性的征文评选活动,均一一成功,分别拿到这些活动的“一等奖”“十佳散文奖”等最高奖项。

 2013年,在中南传媒集团董事长、2011CCTV年度经济人物龚曙光先生亲自策划、亲自作序、亲自当责编的积极推动下,我的又一部散文集《自然抵达》问世了,作品一上架,就得到文学界的一致好评。到现在为止,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共印刷了6次,发行3万余册。2004年,在湖南省作协和长沙市作协的大力推介下,我的散文集《自然抵达》分别参加了中国散文学会举行的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和长沙市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我一次又一次站到了领奖台上,收获了成功的喜悦。2015年,经过省、部两级层层评审、推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关于印发〈2015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的通知》(新广出发〔2015〕32号),将散文集《自然抵达》列入全国2015年度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

 公众的评价,社会的奖赏,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肯定,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一种期待,我诚惶诚恐,受宠若惊,决不能有丝毫懈怠和满足。我将在今后的文学创作道路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严谨做人,踏实作文,我手写我心,我文遂我情,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写出更多、更好,令读者满意的作品来。

  2015年9月

责任编辑:张可杨
合作伙伴

湘ICP备20002094号-2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1363号

未经本单位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湖南麓山律师事务所 李沫律师 湖南简单律师事务所 曾继明主任

技术支持团啊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