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矩阵 - 会员中心 - 投稿 - 投诉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工作人员查询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文坛艺苑 >

刘克邦:湖南省粮食和粮食财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编辑:张可杨 时间:2020-09-16
导读: www.ddsjmt.com

本站网址:www.ddsjmt.com

湖南省粮食和粮食财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文/刘克邦

  1997年6月至8月,我与处里的同志一道,先后赴益阳、常德、岳阳、怀化、邵阳5个地市及所属赫山、澧县、桃源、华容、岳阳、靖州、黔阳、洞口、武冈9个县、市、区,就粮食及粮食财务问题进行了调查,听取了当地政府、财政、粮食部门的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这些地方的部分粮食加工、经营企业、乡镇政府和基层粮站、粮库,并走访了一些农户。得出的基本看法是:粮食生产形势喜人,粮食购销形势严峻,粮食问题错综复杂,粮食流通体制亟待改革,粮食市场、粮食企业及其财务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一、基本形势

  (一)粮食生产形势喜人,持续三年丰收,但品种结构单一,调整不力。

  今年早中稻种植面积3244万亩,比上年减少29万亩,总产量270万亩,比上年增产32亿斤。其中早稻面积2469万亩,比上年减少30万亩。产量205亿斤,比上年增产31亿斤;中稻面积775万亩,与上年持平。产量65亿斤,比上年增产1亿斤。今年有利的气候条件使早中稻成熟比往年提前一星期左右。常德、益阳、岳阳三个产粮大市早稻产量分别为22.64亿斤、16.85亿斤和17.6亿斤,分别比去年增加4.37亿斤、5.6亿斤和5亿斤,分别增长23.92%、49.77%和41.66%。作为产粮区的怀化地区早中稻总产量11.18亿斤,比上年增加1.04亿斤,增长9.3%。根据目前晚稻收割情况,预计不会低于上年水平,今年粮食生产又是一个丰收年已成定局。

  调查表明,今年种植的稻谷特别是早中稻仍然品种单一,绝大多数是常规稻,优质稻微乎其微。这种种植结构带来的是我省粮食质量偏低,不为消费者所欢迎,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商品率低,鼓励农民增强粮食商品意识,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多种优质稻,已刻不容缓。

  (二)粮食市场繁荣稳定,粮食供应充裕,但库存积压,购销价格倒挂。

  粮食生产的连年丰收,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粮源,国家放开了粮食销售市场,国有粮食企业、其他经济成份都参与粮食经营,粮价随行就市,市场粮食品种多样,交易活跃,竞争激烈,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品质的要求相应提高,但随时可以买到称心满意的粮食,不再为买粮难生忧。

  我们也发现,由于市场粮食消费需求弹性系数小,粮食生产丰收后大量的粮食在市场上供过于求,销售不畅,粮价急剧下滑,使得粮食部门收购的粮食销不出去,库存严重积压。到1997年6月底,正是老粮急需销出,新粮即将入库之际,全省粮食部门粮食库存总量却高达139亿斤,比上年同期增加42亿斤,其中定购粮库存 56.1亿斤,议价粮库存30.4亿斤,国家专储粮、省储粮52亿斤,且85%以上为市场滞销的早籼稻。市场粮价早籼稻已跌至每50公斤50元左右,澧县、益阳兰溪等市场上早籼稻每50公斤47—48元也能买到,低于农民种植粮食的投入成本,更低于粮食企业收购粮食的入库成本。粮价的严重下跌,使农民的投入得不到补偿,增产不能增收;粮食企业经营的粮食价格倒挂,销得越多就亏得越大,收购的粮食如果不销出去,库存积压,利息、费用越积越多,照样亏损,处于两难境地。

  (三)粮食部门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在努力地探索走向市场、开拓经营之路,但包袱沉重,困难太多,经营步履艰难。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粮食部门顾全大局,履行职责,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努力完成国家粮食购销调存任务,在保证粮食商品价值的实现和粮食市场的正常供应,促进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等方面始终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5年,我省粮食财务体制下放地州市,地州市又先后将其下放到所辖县市,尔后又实行“两线运行”,粮食部门感到再没有“大锅饭”可吃,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积极开拓,纷纷发展多种经营。他们利用闲置场地、设施,多方筹集资金,分流富余人员,大搞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等,抓收入,创利润,涌现出不少典型。益阳市赫山区修建了12个千头猪场,养鸡2万多只,更新6台组合米机进行大米精加工,一年盈利50多万元。 澧县粮食局办起了砖厂、硫酸铜厂、瓦厂,年产值达1亿元。怀化地区粮食系统利用山地优势,开发山地5000万亩,种植柑桔、杨梅、奈梨等水果,已有 2200亩挂果受益。

  但是,由于体制、政策、市场和管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粮食企业包袱越来越重,经营举步维艰,出现亏损挂账数额大、人员经费开支大、粮食积压库存大、还贷付压力在、转换机制难度大前所未有的“五大”困难局面,正常经营难以维继,经济效益日况愈下,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有的企业关门停工,有的企业发不出工资或者是发不足工资。我们在益阳市粮食局调查时,正好碰上该局下属一公司因停业几个月未发工资,一群职工围在局机关办公楼前,吵着要找局长对话给口“饭”吃,局长对此莫可奈何。据该局财务科负责人介绍,该市南县、沅江、桃江三个县的粮食局均因经营困难,职工都只领到80%的工资。常德市米业公司经理反映,该公司只有30%的职工能拿到全额工资。华容县三封镇粮管站人平月工资只有260元,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

  综观当前粮食形势,有喜有忧,忧多于喜,形势逼人。调查发现,我省的粮食和粮食财务情况还存在许多具体问题,下面就主要症结性问题及原因进行具体地分析。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对粮食“三包一放”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我省自1995年开始实行粮食“三包一放”,即粮食购、销、调包干,粮食财务体制下放后,各地州市县政府、财政、粮食及其他有关部门不同程度地对“三包一放”存在以下方面偏差:

  1.对“三包一放”有依赖思想。认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特殊商品,是关系到12亿人吃饭的大事,粮食企业一直是国家统包统管,不管怎么包怎么放,国家不可能放任不管,“包与不包,放与不放”都是国家的事,依然存在背靠大树乘凉,吃国家政策性“大锅饭”的思想。思想上的依赖性,带来了管理上的放任和措施上的软弱无力,致使“三包一放”没有真正落实,地州市县没有真正担起担子对粮食和粮食财务负起责来。

  2.对“三包一放”有畏难情绪。认为粮食和粮食财务问题多、困难大,各方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积重难返,错综复杂,且许多问题是上面政策所致,地方政府和粮食部门左右不了,要地州市县负责是势单力薄,杯水车薪,“看牛伢子赔不起牛”,不能从根本上、从大的方面解决问题,粮食部门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望洋兴叹,干着急。畏难情绪使得地州市县在解决粮食和粮食财务问题上,信心不足,决心不大,积极性不高,办法不多,行动不力,工作越来越处于被动局面。

  3.对“三包一放”有抵触情绪。认为粮食财务体制下放是上面不考虑地州市县的承受能力,不体谅基层实际困难,卸责任,甩包袱,转移矛盾,加重地州市县负担,我反正负责不了,你不管我也不管,要交“位子”,要揭“乌纱帽”我也没办法。完全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这种情绪表现在工作任务落实上牢骚怪话连篇,明拖暗顶,政策贯彻不到位,该负责的不负责,工作严重失职。

  4.对“三包一放”抱观望态度。认为“三包一放”最终会是一阵风,吹过之后一切又会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寄希望炒现饭,走回头路,政策再变,由上面来收摊子,在粮食和粮食财务管理上重新吃省统包统揽的“大锅饭”,徘徊观望,举旗不定,工作上不深入,不扎实,不认真研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应付了事,做表面文章,成效不高,问题越积越多。

  5.对“三包一放”有埋怨情绪。认为“三包一放”是假放不是真放,责权分离,地州市县责任加大了,经济负担加重了,而相应的决策权和处置权却没有得到落实,上面定政策开口子,要下面负担拿钱不合道理,这样下去,地州市县没办法也不愿意对粮食和粮食财务问题负责,劲头不足,怨气有余,消极对待,影响工作正常开展。

  认识上的偏差,带来了措施上的无法和行动上的不力,使得一些地方政府领导、财政部门对粮食问题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研究不透,管理放松,支持不够;粮食企业促销压库、开拓经营、扭亏增盈积极性不高,打歪主意、出歪点子、钻政策空子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三包一放”实施受阻,粮食和粮食财务市长、州长、专员责任制落实不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粮食体制改革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到位。

  近几年来,针对粮食和粮食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国务院、省政府出台了不少粮食体制改革政策措施,包括“两线运行”“三包一放”“五权下放”和消化粮食亏损挂账责任制等等,对明确上下责任,理顺各方关系,完善粮食体制,加强粮食和粮食财务管理,进一步地明确了方向,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和客观条件制约,这些政策和措施的贯彻落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效果显著性不强。

  1.在整个粮食流通体制尚未实施全面彻底改革的情况下,“两线运行”缺乏实质性的基础条件,在具体操作执行上流于形式。目前,粮食系统自上而下是一个领导、一个机构、一套人马、统一管理、统一营运、统一核算、统一工资福利待遇的运行机制,不分机关和企业,也不分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职工的人事关系、利益关系紧紧地捆在一起。不改革这种体制,不调整这种关系,“两线运行”只能是纸上谈兵,是一种名义上、形式上的分开。从各地情况看,粮食部门一方面作为政府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市场粮食的总量平衡和国家定购粮、储备粮的购、销、调、存管理与落实,另一方面又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参与市场竞争,经营粮食商品,创收获利,自负盈亏,一个单位同时开展政策性和经营性两项业务、一批粮食同时作为政策性和经营性两种性质的物质载体运作,政策性和经营性成本、费用、盈亏搅在一起混淆不清,粮食部门对“两线运行”的执行虽然在会议上提出了要求,墙壁上贴出了办法,但是在财务核算上只是人为地做了两套账,利益的驱动使之主观意识浓厚,真实性大打折扣,商业性经营吃政策性业务的“大锅饭”、政策性亏损掩盖经营管理上的问题始终存在。

  2.在粮食价格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的情况下,强调粮食企业走向市场,自负盈亏,不得出现新增挂账难以实现。当前,国家一方面为了管住管好粮食,对粮食价格始终没有放开,严格要求各地必须按中央统一规定的价格收购粮食,另一方面,又为了搞活流通,放开了粮食市场,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从事粮食经营,参与市场竞争。其结果是:管得了粮食部门统一向农民收购粮食的进价,却管不住市场上多变的销价,特别是管不了市场粮价的下滑,一旦市场上粮食多一点,供应大于需求,价值规律的作用使得粮价下跌,粮食部门向农民收购的进价就会高于销价,出现价格倒挂。显然,这种计划与市场矛盾并存的价格管理政策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粮食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相一致,它违背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自然法则,扼杀了企业主体在经营活动中追求经济效益的能动作用。事实上,目前市场上粮食购销价格严重倒挂,粮食企业经营的粮食销得越多,亏得就越大,在管理上作何努力,都是一种赔本生意,最多也只是一个亏损程度不等而已。

  3.在中央的粮食调控大政策情况下,省政府的“三包一放”“五个放权”不能完全兑现,“米袋子”市长、州长、专员责任制难以落实到位,地方各级政府管好粮食和粮食财务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调动。1995年,省政府对粮食体制进行改革,实施粮食“三包一放”政策,一改过去的由省一家负责为各地州市县多家负责。但各地反映,与地州市县责任相适应的权力赋予太少,责任无法承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今年,省政府又再一次宣布包括调整定购粮任务、入库品种、入库价格、协商调拨、人事工资的“五个放权”,进一步扩大了地州市政府管理粮食的决策权和自主权。但是,“五个放权”尚未贯彻实施,中央又出台了“定购粮维持去年不变,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购粮”政策。这一政策基本上否定了“五个放权”的主要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讲“五个放权”已成为省政府许的一个空愿,特别是最富于实际意义也是最重要的定购粮定价权荡然无存,地方各级政府没有半点自主决策权力。不仅如此,原来随行就市的议购粮收购价也被管得没有丝毫退步。自主权没有了,很难想象,积极性还依然存在,责任能真正落实到位。

  (三)调控机制不完善,调控力度不够,调控手段滞后。

  1.收购价格的确定侧重保护农民利益,没有把农民、粮食企业、财政三者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1996、1997年,我省定购粮早籼稻每50公斤收购价格为65元,比1995年每50公斤46元增加19元,增幅41.3%,这在一定时期内对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定购粮大幅度提高后,市场粮食销价不但未被拉动,反而急剧下跌,对粮食经营极为不利,粮食部门叫苦不跌。今年以来,早籼稻市价每50公斤为50元左右,比1995年市价降低20—30元,降幅30%—35%。购销价格的“一升一降”和“一高一低”,形成强烈的反差,农民一头的利益似乎得到了保护,粮食企业的利益则大打折扣,受到严重损害。到今年6月末,粮食企业库存定购粮56.48亿斤,不算库存粮食需支付的利息费用,仅价差损失一项,就存在潜在亏损8.47亿元。因为粮食企业是国有企业,加上定购粮是粮食企业按照国家的定价和任务收购的,是名正言顺的政策性业务行为,其购销差价造成的巨额亏损,实际上又是一种潜在的财政赤字,给财政造成极大压力。岳阳县财政收入一年不到6000万元,但1996年粮食亏损挂账达15082万元,为该县一年财政收入2.5倍,再加上库存粮食难以估量的潜在亏损,如此巨额的亏损挂账负担,财政实难承受。在这种情况下,粮食销得越多亏损越大,企业、财政均无力弥补消化;如若停止不销,库存积压,日积月累,利息、费用成本升高,粮食品质下降,最终亏损还会更大。由于粮食流通与生产相互之间的特殊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流通畅生产则旺,企业兴农民则顺,粮食企业经营困难,粮食商品在流通环节受阻,价值不能正常实现,最终又会波及到粮食生产者的利益,使农民的利益同样受到损害。实际上,我省今年为减轻粮食企业、财政的负担和压力,采取的调整定购粮收购任务和品种入库比例等政策措施,已经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了农民的利益,农民也已感受到了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亲身体会,一些地方的农民已不愿多种粮食,纷纷改种经济作物,或者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甚至抛荒外出寻找其他门路。如岳阳县长湖乡今年栽种西瓜用水田6000亩,占水田总面积17%多,比上年占用水田增加一倍。

  2.调控面过窄,未能全方位涉及粮食问题。目前,政府对粮食平衡的调控,仅限于流通收购环节,没有把生产、流通、消费结合起来,或者是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调控,以至于调控的面过窄,调控的效果不佳,问题得不到全面彻底解决。

  其一,未能及时引导农民积极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我省是一个农业产粮大省,常年粮食产量500多亿斤,稻谷产量居全国第一。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十分重视,每年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少,但重产量轻质量、重种植面积轻品种改良、重产值增长轻商品率提高,以至于我省生产出来的粮食长期以来品种结构单一,质量低,口感差,在市场上不受消费者欢迎,竞争能力低,粮食产量优势为粮食质量劣势、农业资源优势为市场商品劣势所全部抵消。

  其二,政府收购粮食没有拉开价差档次,实行优质优价,鼓励农民多生产多向国家交售适销对路、商品价值高的优质早籼稻或晚籼稻。以前粮食少了,粮食实行计划供应,政府为保城市供应向农民合同定购粮食,只强调要完成数量任务,忽视品种质量要求,鼓励农民多交粮,早完成任务,农民总认为自己生产的常规早籼稻反正国家收购,交的都是“爱国粮”,是好是差粮食部门都不会拒收,好粮留在家里,差粮交售国家。现在粮食丰收了,市场粮食商品充裕了,计划供应早已名存实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用粮标准也相应提高,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而政府却一味地用提高价格、保证收购来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忽视了市场对粮食品质与价格相统一的现实要求,以至于收进的粮食卖不出去,库存积压十分严重。

  其三,对粮食的转化、精深加工调控引导不力。调查表明,目前我省粮食真正意义上的精加工、深加工极少,停留在打米脱壳的水平上为多。小型组合米机遍布全省,加工户小打小闹,各自为阵,竞争力弱。拥有抛光机、电脑筛选、添香等先进设备、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粮食加工企业很少,创不出“湘米”名牌。以本省稻谷为原料、技术含量高、进行精深加工转化包括物理加工和生物转化的种植、加工、经营一体化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在省内更找不到一家。加工出来的大米色彩不亮、表皮粗糙,包装也极原始落后,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优,也卖不起好价钱。粮食资源优势和转化增值潜力的埋没,束缚了粮食产业化、商品化的发展进步,这与调控引导不够、扶持帮助不力有很大的关系。

  3.调控手段不强,调控措施滞后。突出表现为:一是实施调控的经济实力薄弱。目前,对粮食实施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是通过建立粮食风险基金,以财政补贴的经济办法平衡调节市场粮食的价格和供求。但是,由于我省财政困难,财力紧张,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建立、充实粮食风险基金。我省现有粮食风险基金年规模2.8亿元,其中中央补助安排1.7亿元,省财政预算安排1.1亿元,规模小,且不能保证全额用于粮食市场的调控,与中央的要求和实际需要均相差甚远,致使许多应采取的调控措施因手中无钱而未能付诸实施,许多正在实施的重大调控措施因财力拮拘而显得苍白无力;二是对粮食调控没有一个长远、全面、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健全、完善、有效的网络系统,地方各级政府未能分别根据省情、市情、县情科学制定行之有效的应付自然条件、市场环境发展变化和突发事件的调控策略和预防措施,挖东墙,补西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滞后反映,被动应付,结果是问题成堆,“麻纱”太多,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工作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四)粮食企业包袱过重,缺乏较宽松的客观环境。

  1.粮食财务亏损挂账数额巨大,消亏减亏十分困难。近几年来由于政策、体制、市场、价格和内部管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粮食企业的财务亏损及挂账有增无减,居高不下,特别是今年以来,粮食企业亏损呈直线上升势头。截止到今年10月底,全省粮食企业累计财务亏损及挂账81.15亿元,其中:1992年3月底以前亏损挂账26.96亿元(政策性挂账24.67亿元、经营性挂账2.29亿元),1992年4月至1994年底止亏损挂账17.51亿元(政策性挂账16.03亿元、经营性挂账1.48亿元),1995年亏损5.98亿元,1996年亏损11.2亿元,1997年1月至10月亏损19.5亿元。剔除已消化1991粮食年度前政策性挂账15.03亿元、经营性挂账1.27亿元外,1997年10月底尚有亏损及挂账余额64.85亿元。加上账面未体现的库存积压价差损失、未核销的历年呆账损失、自然损耗和灾害损失20多亿元,账面亏损、潜在亏损至少有80多亿元。粮食财务的巨额亏损及挂账,占用了粮食企业大量的银行贷款资金,使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周转缓慢,财务费用急剧上升,经营困难加大,效益上不去。年复一年,本加利,利滚本,恶性循环,债务负担犹如“下雨天背蓑衣”,越背越重。

  2.粮食压库严重,仓容不足,设施陈旧。据调查了解,我省现有粮食仓库总容量191.8亿斤,其中完好仓容137.08亿斤,需要大修的仓容44.74亿斤,待报废的五十年代的苏式仓和六、七十年代的干打垒仓8.14亿斤,死角仓1.84亿斤。完好仓容加上稍加修缮可装粮食的有效、安全仓容约150亿斤。到今年9月底,全省库存粮食已达177.8亿斤,由于仓容不足和粮、仓分布不均衡,约有16亿斤粮食靠租借仓库和打露天堆保管,近30亿斤粮食存放于地势低、屋面漏点多、墙体倾斜和裂缝大、安全难以保证的仓库。晚稻收购,除了采取措施调拨集并可腾出少量仓容外,预计尚有30—40亿斤粮食需储存仓外。调查中实地察看的14个粮库,今年早稻收购尚未开秤,绝大多数仓廒已经暴满。澧县金罗粮库还露天堆放着去年收购的粮食200多万斤。桃源县剪市粮站一栋仓库为七十年代“干打垒”临时性建筑,老化陈旧,年久失修,几经洪水侵袭,墙体土砖裂缝且呈明显倾斜状,但由于仓容短缺,还是满满地装了一仓库粮食,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目前,由于粮食企业经营不景气,效益不好,地方财政保“吃饭”都很困难,拿不出较多的钱来搞粮食仓库的维修和建设,库存暴满,仓容紧缺,设施落后,粮食保管成本费用增加,粮食收购保管工作难度加大的问题严重困扰着粮食企业。

  3.职工队伍庞大,企业“人口”负担沉重。多年来,由于粮食系统是政策性国有企业,工资收入有保证,学校分配的学生、部队转业的干部、单位效益不理想的职工都想进粮食企业来吃一碗“稳当饭”,有照顾内部干部职工的,有领导写条子打招呼的,当然也有符合国家政策安置的,使得粮食企业“进人关”的口子大开,人员大增,队伍急剧膨胀。据统计,目前全省国有粮食系统职工已达16万人之多,庞大的队伍,众多的人员,撇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互相扯皮,人多低效不说,仅人头费一项,按人平1万元估算,一年工资费用就“吃”掉16亿元左右,还有房子、子女读书、家属就业安排、老弱病残照顾、职工医疗保险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严重困扰着企业,牵扯企业负责人不少精力。岳阳县粮食系统职工人数在全省独占鳌头,共计3087人,成为一大难以解脱的负担。

  4.有关政策难以落实到位。一是政策措施不配套,政府部门调控粮食下任务、开口子,强调粮食企业顾全大局,保到位,必须坚决完成的多,考虑实际相应赋予一定权力、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和经济补偿的少,政府行为要粮食企业承担经济责任;二是一些地州市县财政困难,该安排的补贴安排不了,该下拨的资金不能及时、足额拨补到位,使粮食企业在补贴资金缺口上和时间价值上吃的“暗亏”不少;三是在税费上该减的、该免的、该返还的未能落实。如:粮食企业通过市场销售库存积压的定购粮、保护价粮,价格倒挂,销售无利润甚至还要赔本,但国税部门仍要按照销售额征收增值税。粮食收储企业为弥补政策性补贴不足的缺口,减轻财政负担,利用闲置的设施、场地和人力资源,开展一些附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地税部门也要照征所得税;四是粮食企业转体经营没有一个主管银行负责信贷支持,农业发展银行不管,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也不管。粮食企业收购粮食资金紧张时,银行贷款不足,收购淡季不需要多的资金时,农业发展银行却强行贷入,使企业负担一些无效资金的冤枉利息,而企业因某些政策性原因未能回笼资金及时归还贷款时,银行却又实行严厉的加息罚息。

  5.“三乱”现象严重,使企业不堪重负。一些地方、一些单位认为粮食企业有“油水”可挤,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今天拉赞助,明天搞捐献,这里要交费,那里要罚款,要钱的项目名目繁多,接连不断。这些部门和单位都是当地的一方势力,在某一方面对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宰杀权”,弄不好找你的麻烦,叫你吃不了兜着走,过不好日子,粮食企业不敢得罪,也得罪不起,就是自己“揭不开锅”,也要想方设法凑钱“进贡”来买平安,图清静。据华容县粮食统计,该局1996年一年支付的各种集资款、摊派款和非正常收费就有78.9万元,今年1至6月又支付了63.53万元。我们到桃源县陬市镇调查,该镇粮站负责人向我们诉苦,他们职工工资和正常经费都难以保证,却要支付镇上修路摊派款4万元,这钱又不敢不给,只好挂账挪借银行贷款。“三乱”累禁不止,无疑使资金紧缺、效益不景气的粮食企业雪上加霜,负担更重,经营更为艰难。

  (五)粮食企业转换机制缓慢,经营管理亟待加强。

  1.市场意识薄弱,参与竞争能力差。目前,粮食企业普遍存在着思想观念、人员素质和经营方式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意识淡薄,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纷纷涌入市场,在发展多变的市场展开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显得束手无策,力不从心。一是计划经济时期“靠政府、吃补贴”的经营思想还没有根本转变,还是沿袭过去那种等“米”下锅、等客上门的经营方式,经营策略、经营手段依然停留在较低水平上,一有问题不从主观上找原因,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去克服,一味地强调政策、环境不宽松,怨天尤人,坐等机遇来临,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二是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来确定自己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方式,大胆地利用市场,开发市场,经营机制不活,办法不多,路子不宽,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三是市场经验不足,对市场形势和变化估计预测不准,决策失误,应变能力差,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亏损增大。

  2.资金营运效率低,占用结构不合理。一些地方的粮食部门只重资金投入,片面追求粗放型、扩张型经营,忽视资金营运管理,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资金使用效率潜力,充分发挥企业现有资金存量作用,对资金成本的耗费和补偿考虑较少,资金成本大于资金产出,资金使用没有效益或者效益很低,甚至大量呆账坏账和资金流失。从资金占用结构看,大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合理占用情况。主要表现为:一是历年亏损挂账占用资金多,在短时期内无法弥补;二是难以收回的货款多,有的已经成为死账;三是职工拖欠公款多,包括出差完毕长期不报账,收回货款私自占用不交,承包经营应交租金、利润或承包费用拖欠不交甚至以各种理由少交和赖账,等等;四是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和购置挤占流动资金多,如建高档宾馆、搞豪华装修、购置小汽车、买大哥大等,出现一方面企业经营资金短缺,另一方面超标准建房、买小车有钱的不正常现象;五是库存积压占用资金多,形成大量的不合理流动资金占用,财务上体现的资金占用值是否与实际库存值真正相符一致也难以确定;六是货币资金占用多,企业不将销售回笼的贷款及时归还银行冲减债务,不但资金无效益,还要为此额外负担一笔存贷利息差。

  3.内部管理不严,损失浪费比较严重。一是一些企业缺乏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松弛,约束机制不严,用公家的钱不心痛,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会议费、印刷费、差旅费、通讯费、购置费、装修费、招待费等费用开支管理失控,漏洞多,支出数额大,不仅增加企业自身负担,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还助长了损公利已、官僚腐败之风的滋生蔓延,给违法违纪者以可趁之机;二是部分企业单位利益思想严重,弄虚作假,鱼目混珠,钻政策和改革的空子,挤占、挪用政策性收购资金和财政补贴款,经营性费用挤入政策性费用,政策性亏损掩盖经营性亏损,财务核算和实物统计反映失真,推卸责任,逃避监督,从中获取好处;三是少数企业不量力而行,追求高标准、高档次,大兴土木,建楼堂馆所,高投入,低回报甚至负效益。一些企业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敢“作”敢“为”,空手套白狼,盲目上马,“胡子”工程、半拉子工程资金缺口大,占用资金多,上又上不了,下又下不得,进退无路,骑虎难下,成为企业又一大包袱;四是有的企业粮食商品管理制度不健全,财产物资保保管责任不落实,短库、霉变、被骗、被盗现象时有发生。

  4.队伍战斗力不强,职工积极性不高。一些地方粮食部门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职工队伍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不佳,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不强,士气低落,歪风邪气占据上风,职工关心集体、参与企业决策和经营的积极性不高,经营萧条,业务惨淡,企业处于半停产、半停业状态;有的企业领导班子整体素质不高,闹不团结,互不信任,互相猜疑,各自为战,各搞一套,形不成合力;个别单位甚至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互相撤台,内耗严重。班子不和,领导不力,使得企业纪律不严,风气不正,职工丧失信心,情绪低落,松懈懒散,敷衍塞责,生产经营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

  三、思考与建议

  (一)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1.正确认识粮食的重要性和当前的粮食形势。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始终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问题不仅是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高度重视。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粮食供求将是偏紧的状况。我国人多地少,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虽然粮食增产的潜力很大,但受到农业资源特别是人均耕地和水资源较少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制约,粮食生产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从长期看,国内粮食总资源的年均增长水平仍赶不上粮食消费水平的增长,现在粮食多一点,也只是局部、暂时和结构性的。我们不能因粮食供应暂时有保障,就对粮食形势盲目乐观,而轻视和放松粮食工作。

  2.正确认识对粮食市场实施整体调控的必要性。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的实现和总量平衡,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变化制约、影响较大,要保证其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市场供应的正常平稳,就必须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对其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和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实施全面、整体调控。这种调控不能是某一方面、某一环节、某一过程、局部的、短时期的,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整体、长远的。不能急功近利,只看眼前不考虑长远,只注重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近几年来,我们重粮食市场的调节安排,轻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完善,在粮食市场调控上也没有整体观念和长远打算,治标不治本,出台政策、制定措施不考虑实际承受能力和可行程度,不考虑连锁反应、负面效应和最终后果,结果使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在市场上卖不出去,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这不能不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3.正确认识粮食财务体制下放,分级负责粮食财务盈亏的必要性。1995年,我省粮食财务体制下放到各地州市,这是省政府从实际出发,让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粮食工作的重大改革举措。粮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条件,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作保证,发展一方经济、保一方平安就无从谈起。因此,粮食工作和粮食财务工作是各级政府财政工作乃至整个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问题和粮食财务问题的解决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强领导,真正对粮食问题负起责来。各级财政部门要理直气壮地加强对本级粮食财务的管理与监督,针对粮食财务的特殊性,将财务核算、计划统计和粮食实物结合起来管理,同时也要积极主动,把粮食财务纳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按时、足额将各项补贴和经费安排拨付到位。粮食部门也要适应下放后新的管理体制,彻底去掉“省老大”思想,放下架子,自觉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同心协力,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共同做好粮食财务监管工作。

  4.牢固树立粮食商品意识,充分认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省是一个产粮大省,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自给自足绰绰有余,但粮食商品率低,农民经济收入少,农村面貌仍处于相对落后状况。要保证农民增加收入,增强农村经济实力,促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就必须面向市场,提高粮食商品率,帮助农民把多余的粮食从市场上卖出去,使其价值得以实现。粮食要转化为商品,并在市场上顺利实现其价值,不仅粮食品种质量要符合市场的需求,为消费者所接受,还必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良好的粮食流通体制,保证粮食商品在流通环节的良性运行。因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要牢固树立粮食商品意识,重视粮食商品价值的实现,努力改善粮食商品流通的软、硬环境。政府部门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决摒弃旧的粮食流通计划管理模式和方法,改革不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粮食流通管理体制,多一些经济办法,少一些行政手段,积极引导粮食生产、经营、消费各环节与市场接轨,为粮食商品通过市场顺利实现价值营造一个良好环境。粮食生产者要考虑生产出来的粮食能否为市场所接受,是否有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在保证一定种植面积、多生产粮食的同时,自觉调整产品结构,产好粮,提高质量和品位,满足市场需要。粮食经营者特别是国有粮食企业要转变观念,适应市场,在粮食流通环节发挥主渠道作用,在生产与消费之间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积极吸纳和推销粮食,及时将市场需求情况反馈农村,促进粮食商品转化,提高市场经营水平。消费者要有不再享受国家计划供应的思想准备,树立粮食消费风险意识,积极支持政府粮食供应放开、粮价随行就市的改革。

  (二)合理制定政策,改革管理体制。

  1.粮食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实际,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之上,权衡利弊,统筹兼顾,积极稳妥,切实可行。既要从宏观上、整体上考虑粮食问题,加强粮食调控,平衡市场供应,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情况区别对待,因时、因地施策,做到大政策下有一定的灵活执行区间,不搞“一刀切”和政策绝对化;既要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出发,从总量上保证我国12亿人长期稳定的吃饭问题,又要兼顾地方、部门、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考虑地方财政和粮食企业的承受能力,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粮食的积极性,妥善地解决好粮食生产、供应及其经济负担在地区间、年度间不平衡的矛盾问题;既要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重粮食生产投入,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又要使粮食经营企业的合法利益免受损害,确保粮食流通市场畅通活跃、粮食商品价值得以正常实现;既要加强粮食市场调控,积极主动想办法拿措施解决当前粮食生产、购销、消费诸环节上的问题,又要避免顾一头而忽视另一头,开空头支票,许空头愿,出台政策无经济实力作保证,给下一步工作留下后遗症和隐患。

  2.在粮食管理体制上,要按照财权、事权和粮权相统一的原则,一级政府负责一级粮食管理,坚定不移地执行“三包一放”政策和“米袋子”市长、州长、专员责任制。粮食系统的机构要从上至下全面进行改革,各级现有的粮食局和各种类型的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在领导体制、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财产使用、财务核算、事务管理和经营业务上实行真正、彻底地分开,县市以上设粮食局和粮食集团总公司。粮食局负责行政管理工作和政策性业务,基层乡镇设粮站,为同级政府的职能部门;粮食集团总公司为独立于粮食之外的经济法人实体,由城镇粮店、粮食加工、经营等企业组成,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制、改组、改造,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另外,在省单设粮食储备局,负责中央、省级粮食储备工作,归口垂直管理全省现有16个重点国家粮食储备库。同时,要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对粮食局和粮食储备局进行定编、定员和定岗,压减行政管理人员,鼓励提前退休、停薪留职、带资下岗经营、一次性买断工龄等。

  3.在粮食购销政策上,要与政府行政首长责任制相衔接,赋予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县市一级政府有一定的粮食管理自主权。各级政府可以在国家粮食总政策要求下,根据本地区粮食供求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粮食购销政策和储备政策。在粮食供应上,各地州市县政府可以在保证部队、大中院校、水淹区移民、贫困救济等特定对象的前提下,取消其他居民供应计划;也可以全部放开,城镇粮食供应随行就市,政府通过货币形式给予特定对象适当补助,并建立一定规模的粮食风险基金和粮食风险储备,适时吞吐粮食调节市场粮食供求平衡和粮价稳定。在粮食收购上,各地州市县政府有权根据本地区特定对象供应量、上调任务和一定量的风险储备确定政策性收购总量、入库品种、入库价格和入库时间。入库价格可以随行就市,也可以在不损害农民利益、或者是不过多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自行确定一个合理的指令性定购价格。企业在收购保管和销售政策性粮食过程中发生的利息、费用支出和价差损失,由同级政府通过财政给予相应的补贴;若有盈余,亦应制定一定的奖励分成办法,留给企业一部分,上交财政一部分。

  (三)改进调控办法,加大调控力度。

  1.拓宽粮食风险基金筹集渠道,增强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调控能力。当前,我省粮食风险基金规模包括中央补助在内仅省级2.8亿元,地州市县基本没有,这与我省的实际需要和各级政府分级负责本地区粮食平衡的总体要求不相一致,必须采取得力措施,拓宽筹集渠道,增加数量,扩大规模,解决好粮食风险基金不足、调控手段不力的问题。一是省级粮食风险基金与中央补助配套部分,要按照中央1:1.5比例的要求,由省财政列预算增加安排1.46亿元,配足2.56亿元,使省级粮食风险基金总规模达到4.26亿元;二是按照粮食分级负责制的原则,粮食风险基金由过去的中央、省两级建立扩大完善为中央、省、地州市和县四级共同建立,地州市县两级的粮食风险基金规模要达到2亿元,规模完成与否由省采取行政和经济的办法予以奖罚;三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改单一的财政预算安排为社会共同负担、多渠道筹措,由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承担调控市场的责任,通过不同形式向国家缴纳适量的粮食风险基金。农民按经济条件区别不同地区每人每年分别负担2—4元,可上交现金,也可通过上交粮食实物实现;城镇居民除低收入者、困难户外按收入层次每人每年分别负担5—10元;粮食企业经营性业务按销售收入2%缴纳。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调控实力,加大调控力度,完善调控机制。

  2.建立货币与实物协调一致的粮食调控运行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粮食市场供求平衡除了运用政策、计划、价格等手段外,应主要通过建立一定的粮食储备规模,适时吞吐粮食来实现。储备粮食所发生的利息、费用和价差损失,又通过建立一定规模的粮食风险基金保证支付和补偿。在粮食调控运行中,作为货币形态的粮食风险基金必须要与作为实物形态的粮食储备规模相适应,保证需要,配套使用。市场风险大,粮食储备吞吐量大,粮食风险基金支付量就相应要大;反过来,粮食储备操作恰当合理,就能节减粮食风险基金支出,充分发挥粮食风险基金使用效益。因此,粮食风险基金要与粮食协调一致,形成一种此消彼涨、此涨彼消的良性运行机制。当市场粮食供过于求,需要通过粮食储备起蓄水池作用,控制粮价下跌,保护粮食生产时,就要调用粮食风险基金,保证增加储备发生利息、费用和价差损失的支付;当市场粮食供不应求,需要控制粮价上涨,保证市场供应时,将粮食储备投放市场,储备粮低进高出的价差溢余扩充粮食风险基金,增强粮食风险基金应变市场风险的实力;当市场粮食供求趋向相对平衡时,粮食风险基金和粮食储备各保持一定规模水平,以备随时应对市场粮食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带来的市场风险和危机。

  3.实行生产与流通全过程的有效调控。对粮食的调控。需要把重点放在流通环节,抓市场平衡,抓价格控制,但不能局限于就流通抓流通,忽视流通源头上对市场起重大影响作用的生产环节,做到生产、流通一起抓,实行从生产到流通全过程调控。一方面通过驾驭市场,引导市场,保护生产,促进生产,另一方面通过规划生产,发展生产,丰富市场,活跃市场。否则,对粮食的调控就只能是一种片面的、被动的、滞后的、低效的调控。当前,对粮食生产的调控,要着力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正确处理好粮食生产产量与质量的关系,调整产品结构。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粮食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往我们大量生产的常规早籼稻不再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农民自己不吃,城镇居民更不想吃,必须要调整粮食生产产品结构,通过开发优良品种,保证种子供应,提供技术服务,实行优质优价,解决好市场销路,鼓励和引导农民多种品质高、适销对路的优质稻;二是要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发展其他种、养、加农村经济的关系,调整产业结构。粮食生产是我省广大农民的主业,这一条不能丢。但要不断改善农业生产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活跃农村经济,为长期持续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保证,还必须帮助和扶持农民在稳定一定面积、保证一定产量的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改变单一的粮食耕作习惯,多头并进,多业并举,大力发展除水稻之外的玉米、黄豆、棉花、油菜、苎麻、烤烟、茶叶、甘蔗、药材、水果和蔬菜等种植业,通过生猪、奶牛、山羊、禽蛋、水产等养殖业生物转化和粮食精、深加物理转化,消化余粮,增值增收,既利企业又利农民还利国家。

  (四)减轻企业负担,优化经营环境。

  1.各级政府要赋予粮食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权力,不干涉企业的经营活动,支持粮食企业锐意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强管理,搞活经营,开拓市场,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粮食部门要政企分开,粮食企业的购销业务要政策性与经营性分开,做到行政职能、经济行为分工明确,责任自担。政策性粮食购销行为,政府要按照公平交易、等价交换的原则,一份劳动一份报酬,一份损失一份补偿,用经济管理的办法委托企业进行。不能搞行政命令,只出政策不给钱,乱开口子,强迫企业无偿承担政府行为,将负担转嫁到企业身上。各级财政要克服困难,千方百计想办法筹措资金,打足安排,加强调度,保证及时、足额将各项财政补贴资金拨补到位。同时,要尽可能的在政策上、资金上予以倾斜,支持和帮助粮食企业分流人员,开展多种经营,搞好仓储设施建设和仓库维修。

  按照粮食财务体制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要想方设法制止和消化粮食政策性财务亏损挂账。1991粮食年度末以前的政策性财务亏损挂账,由省财政筹措资金,保证按进度于1999年消化完毕,消化期内的挂账余额所占用的银行信贷资金按规定由财政给予补息;对1992年4月至1994年底的挂账,由省政府在近期内召集有关部门进行研究,核定数额,分清性质,划分责任,提出消化方案,力争尽早消化;1995年至1996年的挂账,除1992年4月至1994年挂账产生的利息部分由省消化外,由地州市县负责分5年消化完,未按要求消化的,由省采取一定的措施奖罚兑现。1992年4月至1996年的政策性挂账由地方各级政府制定措施并逐年消化的,在消化期间中央应比照1991粮食年度末以前政策性挂账消化政策给予挂账补息照顾。以后年度,各级政府不得再开空头支票、出台无经济补偿的政策措施,形成新增亏损挂账,增加粮食企业负担。

  3.调整政策性粮食收购资金贷款利率。减轻粮食企业因政策性收购业务而承受沉重的财务费用支出负担。中央在兼顾银行信贷资金成本的同时,应考虑目前粮食企业经营政策性行为购进的粮食无价值增值甚至亏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低粮食企业政策性收购资金贷款利率,最佳方案是调整到与银行居民存款同期利率同步,银行经营这部分信贷资金所发生的费用支出由中央财政按一定标准统一给予补偿。其中1997年10月23日国家调整利率前的老贷款年利率由9.18%调整为7.47%,调减1.71个百分点;调整利率后的新贷款年利率由7.74%调整为5.67%,调减2.07个百分点。考虑粮食企业执行国家政策以定购粮、保护价粮收购的粮食,因市场销路不畅库存积压占用资金的实际情况,确实不能按期归还的政策性贷款,银行要允许企业办理延期归还手续,不能加息、罚息。

  4.在税收上给予扶持优惠政策。对粮食企业通过各种渠道按国家规定的最低限价销售、加工和出口定购粮、保护价粮以及政策性企业为弥补经费不足开展附菅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

  5.粮食企业的财产损失,要组织清理核实,分清责任,区别不同情况,妥善处理。对遭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损失和正常合理损耗,国家专储粮油、省储粮油损失,按粮权分别由中央和省进行核实、核销;对固定资产损失、除国家专储粮油、省储粮油以外的流动资产损失,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允许按顺序依次在企业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和实收资本中予以核销。对人为原因造成的财产非正常损失、损耗,则需由企业分清责任,由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负责。

  6.严禁各级政府、任何部门不顾大局,自行其是,自立政策,乱开口子,随意增加粮食企业负担;对粮食企业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的违纪行为,要坚决制止,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依纪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五)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企业管理。

  1.加快推进粮食企业内部改革,走企业改造之路。按照十五大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三改一加强”和“抓大放小”的方针,所有粮食经营企业都要迎接挑战,加快改革步伐,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对粮食企业改革,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区别不同情况、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方法、方式进行。对于那些有一定经济基础,厂房、仓库、营业门厅、场地、设施、设备等物质条件好,经营管理人才力量强,市场流通渠道畅通,经营前景看好的大中型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走股份制改造之路。一般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发挥自身优势,优化内部管理,改善经营环境,积蓄经济能量,增强发展后劲;待条件成熟后再走第二步,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对于那些只有一方面,或者是经营场所,或者是资产设备,或者是购销渠道,或者是人才技术力量,具有优势而又缺乏全面竞争能力的企业,可以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所有制经营的联合、兼并、收买等形式组建新的股份制企业或者是股份合作制企业,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拓宽经营范围,参与市场竞争,发挥规模效益。对于那些小型的、分散的、各方面条件均不具有明显优势的站点、门店、库房、作坊,可以采取租赁、拍卖、折股合资、承包经营或折价卖断工龄给职工下岗经营等形式,放开搞活,盘活资产存量,达到增加企业效益的目的。对于那些资不抵债,经营无路,扭亏无望,符合国家破产政策条件的企业,要在妥善安排处置好职工的前提下,下决心尽快停业破产,使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2.严格经济核算,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在资金管理上,要加速货款回笼,及时归还银行贷款,减少企业货币资金在数量上、时间上的无效占用,节减企业财务费用支出,通过加速资金周转减少损失产生效益;对职工挪用拖欠的公款和外欠的应收款,要采取措施,组织力量清理回收,使游离于企业经营活动之外的资金尽早归位并发挥作用;挤占挪用用粮食收购资金用于高档消费品和建设非生产经营性项目的,要采取出售、拍卖、折价处理、出租等形式,收回资金。在成本管理上,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大力节减和压缩会议费费、接待费、差旅费、电话费等项支出,严格控制购置小汽车、大哥大和其他社会集团控购商品。在利益分配上,要防止搞短期行为,将企业盈余分光发光,严禁滥发奖金和补贴,职工工资收入的增长不得高于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坚决制止挖国家、坑集体、肥个人现象的发生。在财务核算上,要严格按“两则”“两制”规定如实反映企业财务收支情况和经营成果,不允许掩盖矛盾、隐瞒亏损、潜在问题长期不作反映处理,也不允许搞“厂长成本”“经理利润”,人为地增大亏损或虚报利润,随意调节企业当期盈亏,给企业后期甚至长远的经营带来隐患。在财产和实物管理上,固定资产和粮食实物要严格保管制度,建账建卡,账务记录完整,专人负责到位,做到账卡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确保财产实物完好无损,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保证。

  3.积极开拓市场,发展多种经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企业除了继续承担国家委托的政策性粮食购销任务、在粮食市场中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之外,要适应市场新形势的要求,增强市场观念,调整营销策略,拓宽经营门路,改进经营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由过去那种吃“政策饭”,按部就班“等客上门”“等米下锅”的“官商”作风,改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寻找客商,抢占市场,送货上门,服务到家,努力扩大销售业务,创造企业经营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粮食企业不仅要坚持自身的主业方向,在“粮”字上发挥自身特长,站稳脚跟,守住阵地,保持自己在粮食经营领域里应有的龙头地位,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资产、资源、人才和信誉优势,多方出击,多业并举,发展多种经营,开辟新的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城市粮店,应以“商”字为主,建立经营网络,发展连锁经营,主攻粮油商品,兼营相关食品,依靠增加花色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实行薄利多销,赢得顾客和市场。农村粮站、粮库,应以“种养”为主,突出“粮”的转换增值,因地制宜,随势而行,利用闲置设施、闲散场地和闲余劳动力,大力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有利可图的种养一体化项目。县以上粮食企业,应以“加工”为主,突出“粮”的精、深加工,提高包装档次,创建市场品牌,实现多级增值和规模经营。

  (六)中央给予支持照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我省是一个农业产粮大省、财政穷省,多年来,在粮食生产和供应上对国家贡献很大,以仅占全国3.3%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占全国6%的粮食,稻谷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粮食生产任务重,农业投入大,但比较效益差,剩余价值率低,财政收益微薄,特别是近几年来政府在粮食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大,粮食亏损挂账越来越多,粮食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财政消亏困难重重,如果没有中央的支持和帮助很难走出困境。因此,中央应充分考虑我省的特殊情况和实际困难,在政策上、财政补贴上予以倾斜照顾。

  1.我省历年来形成的粮食政策性巨额亏损挂账,绝大部分为贯彻和落实中央的宏观粮食政策造成,我省财政确无能力予以全额消化,粮食企业也难以承受。这些挂账年复一年日益增加,使我省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不仅危及企业、危及财政,还危及到我省社会事业和经济的发展,乃至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权的稳固,后果不堪设想。对此,中央应引起高度重视,给予应有的支持帮助,对我省历年累计挂账本金在要求我省财政、企业每年按一定比例消化的同时,给予一定的财力补助,以减轻我省消化挂账的压力;对1992年4月至今发生的政策性财务挂账余额,应比照消化处理1991粮食年度末以前政策性挂账的政策,由中央给予全额补息。

  2.考虑到我省粮食连年丰收,仓库设施陈旧落后,粮食积压和仓容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保证入库粮食安全完整,缓解库存压力,支持粮食企业按政策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应采取措施,迅速组织粮食分流,增加国家储备规模和粮食出口计划,有偿调运一部分定购粮、保护价粮解决西部地区的缺粮问题。要求中央今年增加我省国家专储粮储备任务20亿斤,安排我省定购粮、保护价粮调外省计划20亿斤、加工出口20亿斤。

  3.我省既是粮食主产区,又是洪涝水患的多灾区,特别是洞庭湖产粮区,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城镇被淹,仓库倒塌,虽经抗洪抢险军民奋起抢救,将粮食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但库存粮食被冲走、浸泡的仍然不少,加上多年来贮存保管的合理自然损耗,相当一部分库存国家专储粮因不可抗拒的损失、损耗已不复存在,我省多次书面请示报告,要求如实核销均未获批准,请求中央予以核实,尽早处理解决。

  4.从五十年代至今,我省为保国家重点能源建设工程项目和大部分地区粮食稳产高产,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发电和农业灌溉水库,先后移民235万多人。为了妥善安排好这些移民的生产与生活,省政府每年安排3.29亿斤定购粮稻谷指标,从中央和省共同建立的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76亿元补贴移民购粮。今年,中央规定从1998年起水库移民用粮的价差补贴一律不再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鉴于我省财政十分困难,许多地州市县连正常的工资发放都难以保证,移民用粮补贴要财政另行安排拿钱实难落实,请求中央考虑我省移民多、生活困难,财政负担太重的特殊情况,准许我省的移民用粮补贴以后年度仍继续在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以确保移民的生活稳定和库区社会安定。

  5.为支持粮食企业分流人员,开展多种经营,解决设施落后和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请求中央每年适当安排我省一定数量的粮食仓库建设、维修补助资金儿粮食企业开展多种经营扶助资金。

  注:此文引起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的高度关注,1997年12专辑刊载在省委办公厅主编的专供省委常委、省政府领导阅读的《内参》(1997年第38期)上,引起了省委省政府诸多领导的高度重视。1998年我省推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本文的许多建议和意见都被采纳到省政府的改革文件中,个别建议引起财政部的重视,被吸收写入国务院的有关文件中,《湖南通讯》1998年第1期、《湖南财政与会计》1998年第4期、《财贸论坛》1998年第5期分别进行了转载,湖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将此文评定为“湖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

  作者简介

  刘克邦,1955年出生,湖南湘乡人,出生于湖南黔阳县(今洪江市),文学创作一级,高级会计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文联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湖南女子学院、怀化学院客座教授。曾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湖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财政部文学征文一等奖,中国作家杂志社征文一等奖,中国财政杂志社征文一等奖,《创作与评论》2013年年度奖,长沙市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

责任编辑:张可杨
合作伙伴

湘ICP备20002094号-2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1363号

未经本单位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湖南麓山律师事务所 李沫律师 湖南简单律师事务所 曾继明主任

技术支持团啊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