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矩阵 - 会员中心 - 投稿 - 投诉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工作人员查询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书画艺术 >

笔墨丹青湘西情 ——专访学者型艺术家田明

编辑:张可杨 时间:2020-08-11
导读: 财经媒体 商界平台 www.ddsjmt.com

本站网址:www.ddsjmt.com

  田明,湘西土家族人,1948年生,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艺术人类学家,学者型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中国文艺家书画院副院长,湖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吉首大学教授,湖南省湘江书画院副院长,湖南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高校兼职研究员,长沙市芙蓉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论著丰厚,出版学术专著《土家织锦》《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精品荟萃·田明》等多部。美术作品被中国人民大会堂及湖南省政府收藏,曾获全国美展二等奖、“民族百花奖”、国际lUAES“最佳奖”、中国政府民间文艺最高奖第九届“山花奖”、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文艺最高奖第一届文学艺术奖等。

▲《云泉清韵千山秀 紫气东来万物新》(503×193厘米)

  田明,著名学者型艺术家,既是学者,也是画家。近日,田明老师受邀到《湘西会客厅》做客,作为“大山的儿子”,他带着湘西少数民族汉子的爽快和热烈,也藏着书香子弟的严谨与柔情,娓娓述说着对大山的深情,颂扬西兰卡普如此斑斓的武陵大美,“写”一个清新雅丽的理想人间。

  相辅相成 学无止境

  张薇:田老师您好,欢迎您来到《湘西会客厅》。想问一下您,作为学者型艺术家,您是更喜欢做学问呢,还是更喜欢作画?

  田明:对于做学问或绘画,我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一般是四成读书,三成做学问,三成画画。把读书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它是源泉,是修心养性的最基本的东西。画画是我的爱好,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也得益于做学问,才能把画画得充实一些,有内涵一些。

  张薇:在咱们湘西作画的人有很多,也有一些已经被称为画家级别的,您觉得您的作品风格是什么?

  田明:实际上我现在还在探索,要谈风格好像还不敢怎么说,但是我的画有我自己的特点。一是,我认为我的画比较注重生活、注重社会,这也是大家看了我的画之后,感到还比较和现代社会和大时代融洽得比较紧的原因;二是,我用笔上面多用方笔。因为武陵山地区是石灰岩,它这山个都是“咔咔”这样;而人的特点也是正正方方,所以我的画中用了很多方笔,画得比较坚实。三是,我的画画注重用笔的书写,就是书法性,用书法的方法来绘画。我不是在画画,也不是在描画,我是在写画。再一个我的画比较实,我的画可观可看可游,可以走进去。我在我自己的画中一直探索,还没有找到最好的方法。今年我72岁,但还是想更上一个台阶。

  张薇:就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越来越完善。

  田明:对对对,学无止境吧,就是。

  绘画世家 耳濡目染

  张薇:您觉得您的作品可能没有达到一个巅峰的状态,但是已经很有田明特色了,您觉得形成现在这样的风格,是得益于什么?是什么让您从最开始的喜欢绘画到现在有了一定的成就?

  田明: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我父亲是搞美术的,他是徐悲鸿的学生,他从小就要我达到四个要求:认真读书,认真写字,认真画画,认真做人。原来有一段时间我主要搞工科比较多,我第一个大学是学数学的。我在中学教了10年数学,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画画。我的绘画之路,一是得益于湘西得天独厚的环境,而且这个地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所以我对这个地方很有感情。我把我的心血放在画里面,然后把它表达出来。我的画不是画的我眼前的这些东西,而是画的我心里对湘西山水的一种感情。

  张薇:您的画不仅是说工笔如何,上色、着色如何,更多是您的情感的一种表达和宣泄。

  田明:对。

  张薇:这跟您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耳濡目染。虽然您已是70多岁高龄了,但是我相信您还会一直画下去,去寻找更能代表您自己的一个作品。您的孩子或者小辈们现在有在跟您学画吗?

  田明:都学画,我家里可以说是绘画世家。我爷爷是国学大师,但是他画得挺好,也很有名。我父亲是徐悲鸿的学生,也是搞艺术的,我的弟弟也是学画画的。我儿子是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也是画画的。我女儿是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在吉首大学读研究生,也是学画画的。我孙子现在读初中了,也特别喜欢画画、艺术和音乐。这是家庭环境的熏陶,我们学画画也好,学艺术也好,都把它们作为人生的一个必修课,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

  寻根之旅 推广文化

  张薇:我知道您花了6年时间编著了《土家织锦》,为什么在画画之余会花这么多的精力来写这样一本书?

  田明:谈起这本书的写作过程,的确是感慨万分。我动笔写这个书,前后筹备方面就花了十几年的功夫。

  我写这本书,有三个想法。一是,因为土家织锦是我们土家民族的典型文化,它代表我们土家族的一个窗口,它和这个黎锦、壮锦、傣锦合并成为中国的四大名锦。我是土家族人,所以我想把土家族的瑰宝推出去。二是,我认为美术是有两个传统,一个传统是文人传统,一个传统是民间传统。我们画画是两只手,一只手伸向文人传统,一只手伸向民间传统。土家织锦是一个民间传统里面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如果把艺术作为一棵大树的话,文人传统是树干,我们现在这批人就是树冠;树根就是民间的文化,就是民间艺术。土家织锦就是一个树根,是我们的根,我在寻根。我要把我们土家民族的艺术的根找出来,然后充实自己的绘画,找到自己的根。所以我带着这么一个感情研究土家织锦。

  第三是我的父亲对这个民间艺术非常重视。他在50年代的时候,就把土家织锦,把花带、刺绣引入教学中间,所以我父亲当时是被称为湘西北艺术教育之父,在家里也收藏了很多民间艺术。我从小就带着手镯,我读师范的时候,我的裤腰带还是土家花带。

  我记得第一次见到土家织锦大概是六十年代末,我们到永顺县去搞宣传,住在农家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家里盖的被子就是土家织锦——西兰卡普,非常漂亮。她晒被子的时候,我就在那里看,他看我这么喜欢,他就说,哎呀,小同志我们两个交换被子,我把我的被子给你,你把你的被子给我,当时我太激动了。

  第二次近距离接触土家织锦,大概是1990年,我去龙山的坡脚采风。他们盖的是土家织锦,垫的是土家织锦,墙上挡灰的也是土家织锦,窗帘也是挂的土家织锦,我在这个窝里面一晚上没睡觉,太激动了,太漂亮,太伟大了。

  所以我就有这么一种感情,就是一定要写,而且要写好。这个时候是2014年,正好国家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我就是土家织锦申报组的组长兼执笔,所以有了这个机会,沿着土家织锦这个线,去考察,去搜集资料,这样就为我写《土家织锦》奠定了一种基础。

  这6年来,我一个人沿着这个酉水流域,就是保靖、古丈、永顺、龙山,转了四个圈,至少是数万公里。一个人用脚走,背了个小包,挎着个水壶,带着个照相机,拿了一个录音笔就走。

  我这本书已经出了10年了,这10年里,我一直还在做社会调查,做田野调查,我想要把它再充实,再提高。所以说是6年,其实我一生都在做这个事情。

  地灵人杰 传承发展

  张薇:您觉得湘西这片沃土,对您从事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什么样的养分?

  田明: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解释,它是一个方法,是一个跨学科的一个方法论,它就是用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艺术的一些过程、作品、事件进行分析。人类学、民族学都有相通的地方。

  湘西这个地方有个最大的特点,它的生态特别的好。两个生态,一个是自然生态,一个是人文生态,这个生态丰富多彩,且保存得很好,在全国说起来都是少有的。所以说全国很多艺术家也好,人类学家也好,来湘西采风的也很多,就是看中了这块地方,这是块宝地。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的项目和省级的项目,这两项是全省最多的,而且也是全国地区最多的,大概有将近200多项。所以这个宝库随便拿一个项目出来,我们通过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去研究它,你就会发现能得到很多东西,所以说我在这个湘西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生长在这个地方。我不但是在湘西的山山水水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湘西的艺人们的关系也处得特别好,在他(们)那里也得到了很多启发。可以说,我能够成功离不开湘西。

  张薇:因为对湘西民族民间的文化的热爱,所以让您觉得,作为湘西人应该去传承、保护和发扬,然后也有机会接触到这样一个文化的整理过程,那您现在在做些什么呢?

  田明:去年我被湖南省政府聘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还想做点什么。在被吉首大学聘为教授后,我现在主要是教中国画。第二个事情,就是继续把这个土家织锦和湘西的民族文化继续研究下去,因为通过10年的调查后,我发现还有很多不圆满的地方,我现在准备再写一本姊妹篇,大概30万字,200幅照片和插图,现在大概做了将近60%。我想把这本书作为土家织锦这本书的一个补充,争取今年到明年把它写出来。

  第三件事情就是画画,画画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一生的追求,我想把湘西的山水、湘西的人文也研究一下,创作一批主要是以我们武陵山区的风光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作品,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还是想办一个展览。趁现在身体还好,努力再干几年,多做点事情,回报社会。

  张薇:说到这里,我慢慢也体会或者是明白了您为什么最后又回归到教师这个身份,因为您一辈子经历的,然后所感悟到的所积累下来的东西,需要传承,可能这些学生就是您未来,所有的一辈子这些心血的一个传播者。

  田明:对,是这样的。

(来源:《湘西会客厅》栏目组)

责任编辑:张可杨
合作伙伴

湘ICP备20002094号-2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1363号

未经本单位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湖南麓山律师事务所 李沫律师 湖南简单律师事务所 曾继明主任

技术支持团啊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