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季有芳馨 ——毛洪洋花鸟画作品赏析
季季有芳馨
——毛洪洋花鸟画作品赏析
文/汪港清
毛洪洋,1955年生,常德澧县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花鸟画协会会员。自幼酷爱绘画,美术教育专业毕业,从事美术教育30多年,国画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多幅作品被各地的画廊、个人收藏。作品先后发表于《湖南日报》《名人书画》《凤凰周刊》《湖南书画》《湖南收藏家》《景天艺术》等报刊杂志。
上世纪90年代,其创作的国画作品《梅花》入选由中国美协、中国书协共同举办的全国职工画展。2009年,花鸟作品《雨洗涓涓净》人选湖南省第二届花鸟画作品展。2018年,由湖南艺术收藏家协会主办的其个人花鸟画展暨作品集首发式在长沙举行;10月,作品《秋日胜春朝》入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南田风骨——第三届恽南田全国花鸟画展并获得优秀奖。2019年,作品《东篱清秋》入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美好中国《二十四节气主题创作中国画作品展》。
与毛洪洋老师相识是在清华美院徐湛花鸟画高研班上,我作为导师徐湛先生的助教协助教学。在开班的作品点评会上,看到毛洪洋老师作品的笔墨章法已趋成熟,我惊讶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投身北京学习的勇气和毅力。洪洋老师在进入高研班学习前,花鸟画作品已显露出清灵俊骨的气象:画面中,花与鸟的造型严谨,恰当地运用笔墨及色彩表现花卉的四季形象及与各种禽鸟的情境配合,其作品追崇潘天寿、郭味渠、徐湛诸位的画面章法及运笔用墨、传统设色方式,画风清丽。
我了解到,毛老师曾先后多次赴北京中国画创作高研班学习,这样的实践经历开拓了他的艺术视野,也大大提高了他绘画创作的水准。观毛老师的新近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更加生机盎然、温馨满满:画面中,鸟与鸟、鸟与花、花与花相互顾盼,利用物象的动态、笔墨的虚实、色彩的对比和衬托强化了整体画面的美好情愫。我注意到毛老师在画面中非常重视物象的点和面的对比关系,作品中常常出现大叶碎花或大叶衬碎花碎叶的形象布局,且运用冷暖色对比、明暗对比使画面的视觉美感丰富,当然他会首先利用线性笔墨建构起画面的骨架。毛老师还擅长利用富有色彩感的高明度的调和墨色统调画面,使“整者碎之,碎者整之”,很好地把控了画面的整体效果。观毛老师的花鸟画作品,方构图居多,此种构图较之传统竖长或横长构图更富有当代感,其画面中的摆实布虚既承接了传统花鸟画的“开、合”布局,又增加了花鸟画章法中“转”“承”的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视觉审美特色。
“画事能起虚实,以虚求实,即得虚实变化之道矣。”实中求虚,容易理解,虚中求实,不易把握。毛老师的花鸟画中很多背景物象及笔墨痕迹的虚实处理很有韵味,是在有物与无物之间求其空灵,此举对画面意境的表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其实是花鸟画审美中的至高境界。
花鸟画的创新来自于对中国诗书文化及绘画传统笔墨的臻熟把握,更来自于对生活物象的观察体会、情感交流。毛老师的花鸟画作品取材平凡、根源普通的生活,可画面中却充满炽烈和细腻的情境,我感觉到鸟语花香的背后不单单是作者审美的理想和创作上的追求,更是对大半人生的深沉体悟。
“笔墨”是中国绘画艺术表现的专有词汇,往大说它涉及中国的哲学、美学,往小说它是点、线、面具体而明晰的绘画语言元素和技巧。名目繁多的笔法、变幻莫测的墨法,需要有深厚的功力才能呈现其富有诗意的美感,只有经过长时间严格的修养,包括中国文化、哲学、宗教的理论修养和包括书法、金石在内的整体的技术修养,“笔墨”才能成为画家随心所欲地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
毛老师正在积极探究笔法和墨法交错结合生成的许多规律性的东西,他深谙“天下之物,不外形色而已,既以笔取形,自当以墨取色”的意笔画创作规律,“笔”是帅、是骨,构造形象,“墨”为“笔”之肉,辅助造型、营造气氛。我们也有很好的共识:在探索笔墨规律和技巧的训练中不必刻意追求个人风格,其实个人的思想意识会慢慢地凝聚在你的笔墨中并逐渐地显露出来。
能够静下心来,在研究“笔墨”时,尊重科学的规律,尊重艺术的特点,在提高各方面修养的基础上,毛洪洋老师必然会进入季季有芳馨的“笔墨”的自由王国。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