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危机感让我发现问题 使命感让我解决问题
编者按
三十年前,长沙县提出“搬县城、达小康、进百强”的目标,星沙开发区全面开建,城市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三十年来,长沙县实现了从“有县无城”的落后农业大县到“全国百强县”“三湘第一县”“中西部第一县”“全国五强县”的历史性跨越,长沙经开区也已晋升为全国14强。
三十年来,长沙县发展奇迹的背后,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敢闯敢试,是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奔涌,更是一代又一代星沙人的接续奋斗。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县区吹响“三十而立再出发,二次创业攀新高”的战略号角,提出“牢记嘱托、创新实干、勇攀高峰”的战略要求,正向着“奋力谱写率先打造‘三个高地’、建设现代化示范区新篇章”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征程阔步前行。
三十正青春,星沙再出发。为进一步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在县区上下营造创新实干、勇攀高峰的干事创业浓厚氛围,全面助力县区高质量发展,即日起,星沙时报推出“三十正青春·星沙再出发 说出你心中的星沙精神”大型主题系列报道,聚焦“30年·30人”,深入采访县区各行业各领域的30位代表性人物,展现其在星沙三十年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个人的创业奋斗故事和切身感悟,畅谈其心目中星沙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为当前和未来星沙的高质量发展凝聚干事创业、踔厉前行的磅礴力量。
【人物名片】——张跃
远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获2011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1988年以3万元起家创立远大,1992年将企业搬迁至星沙。30余年来,在张跃带领下,企业坚守“双碳”定位,秉承“为了人类未来”的使命,坚持自主研发、使用节能创新技术,至今已开发上百种高科技产品。如今,集团下设多个子公司,包括远大空调有限公司、远大活楼有限公司、远大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远大芯风电公司等,产品销往80多个国家。
【访谈面对面】
◎星沙时报记者 姜国 周顺利 宋彬彬
在“F楼”的办公室里,远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跃接受了我们的专访。这栋造型奇特的办公楼,是远大用最新的不锈钢芯板技术建造而成,占地仅150平方米,空中使用面积却达到了8000平方米。“因其无论从外部的哪个方位去看,都很像一个大写字母F。”远大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远大独创的不锈钢建筑“活楼”,不用一寸混凝土,结构、墙窗、机电、装修全部工厂制造,现场螺栓安装,一天交付3层。活楼模块采用40呎标准集装箱尺寸运输,可无障碍、低成本运至世界各地。
远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跃在“F楼”的办公室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均为 章帝 摄
张跃的办公桌上没有电脑,摆放着各种图纸和表格。其右侧摆放了一个约1.8米×1.5米的置物盒,分成约300个小格子。约八成格子都塞满了便签纸,每一叠纸都写上一个关键词。最厚的一叠,目测超过100张。
这些便签纸上关注的事项,绝大部分跟公司业务相关,视重要紧急程度,从远到近排列。最远摆的是过期技术、研发史等。
离得最近的一个区域,贴了一个加粗大标签:重要即时,方便随手处理。在张跃手边有一张单独抽出来的卡片,正在编写,标题是“做成建筑环保品牌。”
这个置物盒,应该算张跃思想空间的实物呈现。我们得以一窥他精神世界的工作区域。没有用电脑和手机进行操作,也许是年龄原因?也许这种纯手工方式,可以让思考更加专注,让智慧更好保存。
远大用最新的不锈钢芯板技术建造而成的“F楼”。
本报记者:当初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星沙?
张跃:远大创立于1988年,1992年搬到星沙,可以说是进驻星沙的第一批制造业企业。作为一家始终专注于工业创新的企业,当初之所以选择星沙,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生态环境特别好,另一方面也是看中了这里的发展前景。如今,星沙已发展成为了一个企业众多、产业链齐全的工业园区,配套率很高,也为我们从事工业原始创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本报记者:在星沙30年,您能否谈谈这座城市给您留下的一些比较深刻的印象?
张跃:应该来说,这座城市和地方领导对企业、对企业家的支持力度是比较大的。如在我们企业刚搬迁到这里的时候,经开区一些老领导总是第一时间为我们解决各种问题,给企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各种手续的办理非常便捷,给予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挺大,为我们公司初期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现任的主要领导对我们的支持也很大,上任不到一个月,就选定了我们作为星沙一个重大项目的建造者,(该项目)对我们公司的“活楼”产业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大力支持企业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如今的长沙经开区产业门类齐全,在这里发展工业比较方便,像我们这样的科技创新企业可以在周边找到大概30%-50%的供应商,这是星沙的优势,做工业的优势。
远大科技集团工厂内,工作人员正在组装产品。
本报记者:远大一直以来的标签就是科技创新,那么远大目前主要在哪些方面发力和创新,在行业内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张跃:创业34年(1988年创立)以来,我们只做原始创新。在进入星沙之前,我们做的是无压锅炉,这个产品到现在为止还是北方地区供暖的一个主导产品。后来进入星沙后,我们做的是非电空调,用天然气、废热来制冷制热;再后来,我们又做了工厂化建筑。
2005年,当没什么人意识到“洁净空气是可以用工业产品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做洁净空气和洁净新风产品,后来,全国都开始重视雾霾治理时,我们在这方面已经搞了五六年了。搞工厂化建筑,远大应该是世界第一家。过去的5-6年,我们用不锈钢芯板来做建筑,来做交通工具的壳体,来做高架公路、做风力发电,这个也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创新。这一系列的创新,不仅是产品创新,也是产业创新、行业创新,做这些创新产品,我们是中国第一家,有些甚至是世界第一家。
可以说,我们的创新能力是很突出的,涉及的门类也很广。1996年,远大就做了全球的互联网监控,用网络来监控我们的产品——中央空调的运行。在电子产业里,这是全世界首个这么干的。我们始终只搞原始创新,从不模仿同行业技术。
在工业创新方面,我觉得远大算是一个表率。这背后有三个因素推动,第一是远大始终站在致力于解决世界问题的角度来推动创新,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局部的、短期的问题,这是我们保持持续创新的源动力;第二是企业有自信,始终相信国人的智慧,拥有足够的自信,并且坚持不懈将创新搞下去;第三要有绝对的话语权,意图才能贯彻下去。
在外界看来,过去十年,远大的销售额、利润没有什么增长。但事实上,我们是厚积薄发,我们的这些创新技术需要时间,需要更多的投入,未来是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的。所以,希望各级领导能看到远大的潜力,同时,要知道创新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付出来的代价是别人看不见的,在这方面希望政府能够给予足够的支持。
我认为,给予创新企业的支持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持。一个技术方案变成一个技术产品,有可能花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要投入几千万、几个亿,但是别人模仿可能就一个晚上、一个礼拜,所以知识产权不保护,就没有创新。可喜的是,现在国家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第二是经济的扶持。无论是奖励、补贴还是政府采购等方面,要倾向创新企业;第三是来自消费者的支持。工业的创新发展需要消费者支持,需要市场的支持,消费者如果能优先购买有创新的、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这对于企业创新来说,是很大的支持。
本报记者:用自己的理念去影响广大消费者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您除了自己鼓与呼以外,您还做了些什么事情?
张跃:对于企业家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专注于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我们现在就是通过建立最高效率的生产系统,实现全自动生产,将产品的制造成本不断降低,也就是说,通过高技术和低成本这两个手段来达到吸引客户的目的。
远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跃。
本报记者:这么多年来持续的创新,需要时刻保持身体的精力和思想的活力,您是怎么保持的?
张跃:做企业的,一般来说,都是看到订单、利润才能保持兴奋,如果很长时间看不到大的订单、没有什么盈利,往往这个人的斗志、情绪就会低落。对于我来说,只要所干的事业是在解决世界上的问题,而且也在付诸行动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我的情绪永远是高昂的。所以一段时间没有多的订单、没有足够高的利润,并不能影响我的斗志。
要始终保持创新,又要保持企业在经营上的绝对安全,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对我来说多少有点困扰。但仅此而已,我从来不会为这种事情焦虑,我非常清楚我在做的这件事情对世界有多重要,即便是我们事业本身不成功,但是这件事情对世界所带来的价值就足以让我非常满足,所以我的积极性非常高,我从来没有感觉到疲惫、厌倦。所以,创新的源头是因为你看见了你正在解决世界性的问题。没有这样大的一个使命感,你一定会为经常出现的挫折而焦虑,和为每一年的绩效或利润而焦虑。有了这种焦虑以后,创新就不要谈了,因为创新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心态。没有好心态的时候,是没有创新的。
远大科技集团园区。
本报记者:外界流传着远大“三不”:不上市,不融资,不行贿,这“三不”是不是属实,现在是否依然这么坚持?
张跃:之前确实一直是这样坚持的,但是因为芯板这个产业带来的变革,是建筑、交通和能源工业的变革,涉及产业领域宽、投资强度大,所以,我们认为只要是经过充分理性的分析是可以适当突破的。当然,“不行贿”的这条底线是一定坚持的。其实我们公司一直强调的是“七不一没有”,叫不污染环境、不剽窃技术、不蒙骗客户、不恶性竞争、不搞三角债、不偷税、不行贿、没有昧良心行为,这是我们的道德底线。
本报记者: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连续创业者,在连续创业的过程中,您觉得一直支撑着您的精神是什么?
张跃:作为企业家,最初支撑他的,多半来说是经济利益,我也不例外,但是我算是富得比较早的。我在富了以后,思想观念转变比较早,我意识到了地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很大,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污染物太多。所以,我们所有的创新都是围绕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来开展的,是与当前提到的“双碳”紧密结合的。因为有这样明确的目标,所有的创新工作就有了一个清晰的、牢固的方向。可以说,是危机感让我去发现问题,使命感让我来解决问题。
本报记者:在您看来,星沙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一种精神?这种星沙精神对于接下来的“二次创业”有着怎样的启发?
张跃:湖南人历来就有“敢为人先”的传统,我觉得这个传统在星沙表现得更加突出。星沙人不仅敢为人先,而且30年来,星沙人一直都很有危机感,所以就一直在求创新求突破。使命感是这座城市的另一种精神,也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希望,接下来,我们星沙的企业要把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当做自己的使命,我们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能力。我也特别希望,星沙的各级政府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支持原始创新上,把更多资源投向原始创新,把这里打造成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地、科技创新的高地。这样,就能吸引更多有竞争力的企业入驻,也能让星沙的产业发展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寄语星沙】
过去三十年,星沙创造了了不起的经济奇迹;未来三十年,希望星沙创造更加出色的科技奇迹。
——张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