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别报道: “白衣战士”为了生命挺身
“我们是建设者,为了生命争分夺秒;我们是检测员,为了生命不厌其烦;我们是志愿者,为了生命挺身而出;我们是患者,为了生命决不放弃。我们心连着心,为了生命不惜付出。世界感恩同心,武汉,我们要雄起。……”
4月17日下午,长沙市望城区大汉集团总部,一首激昂雄壮的社会公益歌曲《我们》在会议室响起,拉开了《我们》的战疫英雄——援鄂医疗队事迹报告会(以下简称“报告会”)的序幕。3位医护人员讲述“战疫”故事,分享感人瞬间。
大汉集团的领导和员工在会上认真聆听白衣战士的抗疫故事。
湘黔一家亲 与死神抢人
今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笼罩全国,在这场严峻的疫情面前,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教授张卫东,是第一批湖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督导组和省级专家组成员,被派往怀化市驻点,他也是参加过抗击非典的一线“老兵”。
在驻点怀化之前,张卫东的父亲刚刚因病去世。1月17日简单办好父亲的后事他立马回医院上班。农历正月初一,他接到去怀化驻点的通知,立马收拾行李。他了解到,怀化作为全省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我省最早发现新冠肺炎危重病人的地方。出发时在高铁站,张卫东心情忐忑,也有些害怕。他说:“因为刚开始也不知道新冠肺炎是什么样的病,只知道类似非典,而传染性要高得多,心里没底。害怕不知道具体情况怎样,还害怕作为专家,有负人民的委托。”
在怀化三医院,有一对老年夫妇,老爷爷84岁,老奶奶74岁,家居武汉,年前回辰溪县探亲,相继被确诊患有新冠肺炎,1月27日,老伴住进ICU病房,心肺功能衰竭,已插管,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是全省病情最危重的患者之一,住重症病房。老头病情较轻,在普通隔离病房。夫妻俩感情深厚,只隔一扇门,老两口却无法相见。在医护人员帮助下,他们只能通过手机视频,相互安慰,加油鼓劲。这让张卫东感动不已。他和专家组成员到达后,与院方专家一起共同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方案,医院专家组“一天一会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结合中医,经过精心救治,将老奶奶抢救过来。2月18日老两口已平安返汉。
1月18日,在湖北武汉做导游的小彭回贵州玉屏县老家过春节。21日,因连日高烧不退、咳嗽等症状,来到新晃人民医院就诊。24日,她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26日晚上,小彭病情突变,呼吸衰竭,生命垂危。接到求救电话,专家作出立即进行“插管”治疗的决定,及时抢救。27日小彭被转至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集中救治。
湘黔一家亲。对于这位外省患者,全省第一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多位省领导听到小彭的情况后,或电询、或到医院,要求尽最大努力救治,并全程跟踪关注治疗进展。为保证治疗,调集了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全力进行救治。专家组27日下午抵达怀化,来不及休息片刻,便前往重症监护室查看小彭的病情。专家们一天一会诊一方案,保证了救治效果。最终将小彭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驻点期间,专家们早出晚归,不顾舟车劳顿,深入当地各市、县、乡镇的多家定点医院及收治医院,和专家组其他成员一道,对每一例疑似患者进行评估,对所有确诊患者的救治方案进行讨论,对危重患者根据病情变化随时会诊、调整治疗方案。他们听取病情报告,查阅影像、生化检查资料,来到床旁查看危重患者的情况,认真分析讨论后,给出专业的诊断、治疗建议。“比起那些援鄂的医护人员我做的远远不及他们。”张卫东说。
“我是医生,就得往前冲,不能躲。也会有担心,但事情总要有人去做。”张卫东朴实的话语代表了广大医护人员的心声。
与会人员在印有“大汉集团致敬战疫英雄”的旗帜上签名。
这一天 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黄忠华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第三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血液净化中心主管护师,是一位有着13年党龄的80后党员。戴着一副金丝眼镜,面容清秀的她,说起援鄂经历,充满了自豪。
今年2月6日晚上10点,医院护士群发出了召集去武汉的动员令,黄忠华等20多名护士立马报名,护士长要她和家人商量后再做决定。黄忠华当即坚定地向护士长表示:“不用商量,我一定会去。”“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短短几个小时,她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征程。
“当时出发时并不知道到底要去多久,医院要求自备一个星期的防护物资,我们也知道武汉的防护物资是非常紧张的,也了解到有医务人员感染了。2月7日抵达武汉,第二天便开始进舱工作。”黄忠华说:“我第一天上班,没有防护鞋,我就在鞋子上套上好几层塑料袋。说实话,第一次进舱很害怕,第一次接触这些确诊病人,而且大部分是危重病人,近距离接触,内心感到有点恐惧。”她在协和西院,亲眼目睹这里医生的工作,对他们由衷敬佩。“协和的老师上班时是在整个病房里来回跑动的,我看到他们防护服内手术衣全都湿透了。”黄忠华指着屏幕上自己脸上满是压痕的照片说,“他们脸上的压痕比起我的要深多了,就像是刀刻的。”
黄忠华工作的第一天,舱内50张床位全部收满病人了。“穿上3层防护服、戴着两层口罩、护目镜,几层手套,什么事情都不做,站上5分钟,你都会喘不过气来。慢慢的我们开始适应了整个工作的过程。”她说话的声音有点哽咽。
2月10日清晨,黄忠华便接到搭档主管护师陈磊的电话,得知当天有一名长期血透患者,原本应每周做3次透析,但受疫情影响,已经10天没做透析了,发生了严重的心衰,呼吸困难,已经濒临死亡,需要紧急做床旁血液透析治疗(CRRT)。然而,做血透治疗的机器是临时借调过来的,不仅武汉协和西院没人会使用这个型号的机器,湘雅医院也从未用过。但患者性命攸关,不做也得做。当即通过视频自学新机器的上机操作,学了1个多小时,马上给患者做治疗。“我觉得很自豪,在两个小时内学会操作一台陌生的机器,保证病人的安全,顺利完成治疗。这一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这是我们医疗队在武汉的第一台CRRT。”
黄忠华回忆,那天她下午1点钟进舱,5点下班。可是治疗的机器配件及其耗材还未齐全,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去ICU寻找缺少的配件。由于对陌生库房不熟悉,她将ICU的两个库房都找了一遍,护目镜模糊了,衣服也湿透了,最终,在搭档陈磊的帮助下,几番周折,终于找到了配件,安装好仪器,开始预冲管路——凭借着一个上午的视频自学和平时扎实的操作基础,半小时左右就把机器预冲好了。下午4点耗材送进舱内,想着接班的陈磊对机器还不熟悉,黄忠华便选择留下来协助陈磊,确保病人透析安全。“患者上机前已经心衰很明显,不停地咳粉红色痰;但他深知我们不容易,早已热泪盈眶,使出浑身力气给我们竖起大拇指,我内心五味陈杂,心想一定要尽全力救治他。”由于长时间的穿着防护服,黄忠华已经开始面部过敏,她坚持到把病治疗完已是晚上8点多,身体开始出现虚脱症状。陈磊则一直坚守在患者床前,直到深夜11点,患者平安下机,心衰症状明显好转,才坐车返回驻地。
没有你们 我肯定挺不过来
大年三十上午,株洲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共产党员罗细萍刚下晚班,准备回茶陵老家过年,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医院医务科通知她被征调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原地待命,随时出发去湖北。不能回家过年,罗细萍第一次向父母撒了谎:“爸妈,我不能回家了,要去外地出个差。”农历正月初一下午,她和队友们出发奔赴湖北黄冈。她说:“我很害怕!但我是一名党员,现在国家需要我,我决不会退缩。”她的老公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非常支持她。“出发前,我联系了当地的一些医生询问情况,作了最坏的打算,把所有银行卡的密码以及重要的东西都一一告诉老公,还对老公说万一回不来了要怎么怎么的。”说起这些罗细萍眼睛都红了。仿佛看到她与家人依依惜别的情景。
1月30日,罗细萍和队员转战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这里被称为黄冈版的“小汤山医院”。当天晚上,她和一名医生收了10多个病人。株洲医疗队负责的病区有60多张床位,每天都是满员其中还有10余个危重患者。作为一名一线医生,真正进入隔离病房后,之前的恐慌没有了,满眼、满脑子想的只有病人,每天值班、查房,写病历。罗细萍说,上晚班时,因为穿了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防护口罩,不方便穿脱,基本不睡觉,实在累了就坐在塑料椅子上靠一靠。“刚到黄冈时,没有防护服,为了节省物资,医生们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中间尽量不吃不喝,并且穿上纸尿裤避免上洗手间。走出隔离病房,脱下防护服,所有人的衣服都已汗透,脸上被口罩勒出深深的印痕。”进去10多天以后,国家配备的标准的防护服就到位了。
一位有脑梗病史的70岁老人,儿子、女儿都感染了,住在不同的楼层,罗细萍每次去查房,老人都很开心,说医生了不起。出院的时候她对罗细萍说:“有机会我一定要去湖南看看你。”原来,老人因呼吸困难、双下肺重症病变入院。在罗细萍的精心治疗后,康复很快,不久就出院了。
还有一位50多岁的病人,进院后病情变化非常快,两肺都变白了,家人哭着求医生救命,罗细萍耐心开导,安抚病人和家属,表示一定会尽全力抢救。病人1月30日入院,直到3月18日,黄冈新冠肺炎病例清零才出院,已经完全康复。病人非常激动,拉着罗细萍的手说:“没有你们,我肯定挺不过来。”
在黄冈的50多天,罗细萍感触良多,每天,医护人员都是超负荷工作,不断与疾病作斗争。“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情,社会就会有序安定,各行各业都在为抗击疫情做出努力。”(文/图 全媒体记者 黄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