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人在基层│易楚:稻田里的守望者
本站网址:www.ddsjmt.com
人物简介:
易楚,湖南湘乡人,中南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2019届硕士毕业生。湖南省2019年定向选调生,现任湘潭市湘乡市金石镇政府党政办干部、宣传统战干事。
稻田守望者
我所工作的金石镇,各村已陆陆续续进入插秧阶段,但我清晰记得小时候,插秧时节没有这么早,往往是到了五一才忙着插秧。之所以记得这么真切,也许是因为插秧意味着有粉蒸肉吃(插秧时节吃粉蒸肉,是我们这边的习俗),又许是因着我确实牺牲过几个五一假期下田和爸妈一道插秧。
我还记得,最开始好些年,我家一直是插秧的。我清早就弓着背、挽起裤管,学着大人的样子在秧田里拔秧。手握紧扎扎实实的一把秧苗,用前一年的干稻草扎秧,扎紧后往身后一丢,这就完成了一把秧的任务。我如今再跟妈妈讨教用干稻草扎秧一事,才知道“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的典故,我想,这句话蕴含的正是万物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道理吧。
南方丘陵地带,农田分散且形状各异,扎好秧后便是将秧苗运到分散在四面八方的水田。在干农活方面,我好像从来都迟钝,我扎的秧苗,经不起扔到水田的考验,一扔就散。插秧是一门技术活,将掂量均匀的一束束秧苗插入泥土,一行插个6至10束秧,一行结束,后退开始新一行,很像写字。多数时间,我在田里“磨洋工”玩泥巴,所以一天下来并不能体会到全身酸疼。现在回想起那时辛勤劳作的爸妈,整天弓着背,半截小腿浸泡在水田里,手脚动作麻利迅速,不知吃了多少苦。
(田间繁忙景象)
后来终于换上了“抛秧”这种新式方法。直接从秧田掀起一张张秧盘,在担子上堆起一摞,省了不少功夫,我也不会再因拔秧“不规范”而被嗔怪了。抛秧于我而言,既好玩又方便,站在田埂上就可以抓起一大把秧苗往水田中抛。我的视线跟着秧苗跑,看着它们在天空中形成一道美丽的抛物线,随着一阵扑通声,秧苗义无反顾地扎进泥土。
不过,在我看来,抛秧的缺点有二:一是分布在水田中的秧苗不如插秧美观,甚至还有些杂乱无章;二是抛秧多了一道事后程序,那就是我得清洗秧盘。洗干净秧盘杯里的泥土,再把秧盘晾干,来年又能重复利用。
(抛秧)
后来家里再没种田,我也再没下过田。一家人常年在外工作学习生活,很难见证家乡的春夏秋。反倒是我,在辗转十年之后,重新踏入故土。
我有幸作为一名宣传干事“见证”了乡镇的春耕片段,新型职业农民的涌现和现代科技的更新换代,让我这个重回故土的“乡土人”感受到了农业生产的沧桑巨变。
我的采访对象是大湖村种粮大户罗大哥。见到他时,一身干净时髦的穿着让我颠覆了记忆中的农民形象——务农,多多少少是和泥土沾边的。但是罗大哥的穿着打扮告诉我,“穿皮鞋种田”早已成为现实。
(翻耕机)
罗大哥虽然是85后年轻小伙,却拥有6年的种粮经验。不想闲置祖辈传承下来的土地,是他的初心。从做农资生意到种地十几亩,再扩种到现在的230余亩,罗大哥在护住一方土地的同时,也尝到了农业生产的“甜头”,他种植的水稻亩产可达1100余斤,全镇长势最好、产量最高的一片油菜也是他亲手培育的。在他这里,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农业器械,一应俱全。利用插秧机,80余亩早稻插秧,不过是两三天的事。罗大哥告诉我,利用现代科技种田让自己省时省力,还能得空去“办厨”赚钱。新旧交替,万象更新,光是在插田上,我所体验过的插秧、抛秧逐渐退居“二线”,由插秧机取而代之。
(罗大哥的植保无人机)
我于是想到了妈妈的念叨,“到了你们这一代就没人晓得种田喽,这么多田地荒掉多可惜。”妈妈可能过于悲观了些,等我将罗大哥的故事说与她听,她肯定很开心。
罗大哥的邻居汤大叔已经在老家生活了五十多年,他心里离不开这块滋养自己的土地。“‘左有黄马寨,右有罗仙寨,上有五虎镇龙门,下有狮子保水口,中间可藏十万八千兵’,南宋状元王容这样形容这里,多好的宝地呀,谁愿意离开呢?”
种粮面积达300余亩,汤大叔这一留驻,便“留守”成了金石镇数一数二的种粮大户。“2台收割机、1台拖拉机、1台直播机……”介绍自己的“好帮手”时,汤大叔小心翼翼地数着。去年,他采用的“稻—油”轮作模式给他和合伙人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汤大叔介绍农机)
“以前没种过早稻,镇农业部门负责人上门推广早稻育秧,我才知道今年农业生产有了大变化。”汤大叔原本计划今年继续沿用以往的模式,种植一季水稻和一季油菜,但新的种粮形势让自己临时改变思路:在“稻—油”轮作基础上,再新增50余亩田地种植早稻。“种粮大户不带头种早稻,谁来带头?”“把邻居家的田翻耕种早稻,邻居个个都高兴得很,还一个劲感谢我。”汤大叔脸上无比自豪。
(汤大叔的油菜花田)
像罗大哥和汤大叔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爱农业、懂技术,设备全、渠道广,种出的粮食产量高,且不愁销路。在金石镇,几乎是这一小波人撑起了全镇的农业生产,在他们的努力下,镇上万亩油菜成为响当当的名片,而完成土地流转任务种植早稻,也成为他们勇挑的责任。
(田间耕作)
因为晕车缘故,直到采访返途时,我才仔细观察主干道两旁:还是连片翻耕的土地、茁壮生长的秧苗,不同的是现代农机随处可见、孜孜不倦,一幅崭新的春耕景象。
(连片翻耕的土地)
技术更迭,土地仍在传承。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源于生计,根植血脉,所幸有人帮大多数人守住了这份土地羁绊,守住的正是多少人追忆的乡愁。
“稻田里的守望者”,我的脑海里蹦出这几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