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情怀右手爱——记洞口县高沙镇中学校长刘勋葵的教育路
左手情怀右手爱
——记洞口县高沙镇中学校长刘勋葵的教育路
文/谭宗佑 唐伟 陆红东
刘勋葵,57岁,中共党员,现任洞口县高沙镇中学校长。自2008年担任该校校长,刘勋葵已经在这所百年名校坚守了12年;从1982年选择乡村教育算起,刘勋葵已经在农村基层教育摸爬滚打了38年,要说没有崇高的情怀是任谁都不相信的。
2019年7月,刘勋葵校长参加了“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作家分会成立大会”。高铁上,同行的洞口县教育局王主任情不自禁赞叹:“刘校长还真是个难得的有文学情怀有教育情怀的校长啊,这次派来学习的老师最多,怕是要打造一支写作的铁军吧。”事实如此,参加此次学习后,高沙镇中学的通讯报道如雨后春笋般见于各类报刊及网站。
4天的学习,记者有幸拜读了刘校长的获奖文章,与他讨论教师文学创作的途径和方法,聆听他的真知灼见,佩服于他的见识之广阔和思想之深刻。知道他30年前就担任高沙镇语文学科联组大组长,指导全镇“快速作文教学改革”并取得巨大成功时,我想起了学校会议上经常不带草稿的他总能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每次活动的文案,他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这才明白王主任为什么会说刘校长是难得的有情怀的校长。
情怀是什么?有人说,情怀就是高尚的心境、高雅的情趣和宽广的胸怀;有人说,情怀就像梦想,你很难说梦想是什么,因为它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当你觉得它很美好,特别喜欢,愿意去追求时,会带着一丝崇高感的、纯粹美好的东西和向往,那么它就是了。
“老刘年轻时学习很好,可惜命运弄人,擅长理科的他因高考前的一场疟疾以三分之差与大学无缘,科学家梦被粉碎,最后被邵阳师范录取,毕业后分在离家12里的卢子小学教书,当时家里修房,自己也心思不定,结果考了个全乡倒数第二,第二年就被发配到离家30里的桂花小学去接手一个最差的四年级班。他说,这个班虽然差,但是还有几个好苗子,为此,他以书为友,钻研教学,一个学期下来,硬是将这个全乡倒数第一的班级教到了第一名。”妻子袁秀梅说起丈夫的工作时眼里释放的都是崇拜的光芒。
“1984年,我调回家乡的南泥中心小学,当时在怀化市教育局工作的老同学给我寄来了一封信,里面只有一句话‘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许是老同学的鼓励,也许是认真教学带来的成就感和“为人师表”的责任心让刘勋葵当了16年教学成绩特别出彩的普通教师。1997年,他因教学能力强被破格提拔为南泥中学校长,这一呆就是十一年。
刘校长常说办好乡村教育,让农家孩子个个有出息,过上有尊严、体面而幸福的生活,是让每个农村家庭脱贫最靠谱的好办法,是造福千家万户的大好事大实事。
“刘校长胆大心细,有想法有干劲,他对教育的热爱与做事的魄力令我十分感动。”现茶场子校的易理国校长是刘校长一手培养出来的,他经常在同事们面前说起自己多年前的老校长,“唉,当年我们南泥中学条件是真的差,校舍破烂,没有围墙,没有一条好路,没有一口好井,老师人心涣散、无心教书,教学质量全县倒数。为了解决生源问题,他敢为人先,1999年筹划寄宿,把南泥中学办成了高沙第一所寄宿学校,免除了学生求学的奔波之劳。为了解决环境差、经费缺的问题,就四处化缘筹经费,带着老师们种树,建围墙,大搞校园绿化和路面硬化。”
“那时学校严重缺水,我最怕的就是带着学生排队去附近的一个水库取水灌锅炉。”南泥中学的李老师回忆说,“还好后来学校筹到钱打了井。”
“打井的时候出了问题,井打到6米出了水,才8米深就遇到了青石层,没办法继续深挖,这样蓄不了水,一到旱季,师生又没水用。换个地再打吧,钱不够了。”教物理的蒋老师是当年打井智囊团的成员,对打井的经过了如指掌。“一天深夜,刘校长把我们几个喊起来开会,他准备继续打井,挖不动就用炸药往下炸,再打8米深水井作水缸储水,这个想法太大胆了。后来他再跟我们推演了2遍,打井师傅们说,可行,这样方案通过,水井最终如刘校长所愿打出来了。 现在20年过去了,这口井还在用。我们都没想到,一个教书匠还会打井。”
凭着打井的这股拼劲儿,短短几年,南泥中学就由典型的“环境差、校风差、质量差”的“三差”学校成了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邵阳市合格寄宿学校”“湖南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同时,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县质量监测中连续七年居前十强。并培养出两个市文科状元,许多学生考上重点大学。2005年,他因业绩突出被评为“洞口县德育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被评为“县优秀校长”。
2008年因工作需要刘勋葵调任高沙镇中学校长。高沙镇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曾为湘西南名校,但校舍老旧,教学质量一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对教育执着的情怀,他一头扎进学校,了解校情。先定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工作思路和“办优质教育,创三湘名校”的目标,提出“精准培育,为每位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然后定举措——实行“四抓四打造”工程,兴趣小组常态化工程,家校互动培养工程,公益助学工程和素质教育强校工程。这一干,不知不觉又是十二年。
这十二年里,高沙镇中学在全县20余次素质教育监测中均位于县前列,15次获全县第一。退休多年干过两届教育局长唐前睦先生在教育局听到这成绩,大赞“从未见过”“从未听说”。在科技创新和机器人比赛中,学生获国家级奖励6人次,省级奖励13人次,市级荣誉18人次,师生共获奖680余人次。优质的教育不仅培养出了多名高考尖子生(2013年毕业的谭永臻同学被北大录取),每年从该校毕业的学生上本二线的150余人,学生人数更是从2008年的1300余名上升到1900余人,班级人数最多时达95人。
2018年开始化解大班额,户籍不在高沙镇中学招生范围内的一律回户籍所在地上学,那年8月下旬9月初,刘勋葵有家不敢回,有部分家长守在他家门口,更有部分家长围攻镇政府,给县委艾书记写信,在红网上发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孩子在高沙镇中学读书。“高沙镇中学管得严,质量好,我最信得过,凭啥不让我家孩子去这里上学……”
高沙有13万人口,生源众多,化解大班额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刘勋葵没有退缩,更没有“甩担子”,他迎难而上,见招拆招,逐一解决“人”“地”“钱”问题:师资力量不够,自己带头增加教学量;没有办学场地,就挤占教师办公室、将原会议室改造成多媒体教学室,变魔术般改造出了5间教室……风平浪静地化解大班额问题,赢得社会和家长的一致赞许。县里为此召开县长办公会议,决定给该校修建一栋有72间教室的教学楼,现已竣工。
“同志们啊,家长们吵也好闹也罢,都是对我们学校对我们的老师最大的褒奖,我们没有招生的压力,交通便利,买菜方便,教学环境很宽松,不用打卡,干嘛老想着去县城,县城的月亮可不比高沙的圆……”刘校长再次使用他教育“六板斧”之一的“攻心术”。
诚然,缺少师资、留不住优秀教师一直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瓶颈,要想把高沙镇中学办成农村孩子也能上得起的名校,稳定的优质师资力量非常重要。
“缺少优秀教师,那我就培养优秀教师。”
“在教师管理方面,我狠抓师德规范,制订奖惩晋职细则,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刘勋葵介绍,为了让这所百年名校持续焕发光彩,他放胆使用中青年教师,给平台、给机会历练,任人唯贤,任人唯能,唯才是用,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开展校本研修,开展教学比武、示范课、公开课活动。鼓励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要求新老师一年称职三年优秀六年卓越。带老师外出学习、听课,请专家入校讲座,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成长。近年来,他探索建立“教学明星”评比制度,结合工作实绩每年评比金牌教师、金牌班主任,鼓励教师建功立业,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多项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市级、县级“优秀班主任”“教学骨干”“教坛新秀”“教学能手”。
“王牌是我校的最高荣誉,只授予一次。我已得了4枚金牌,争取再拿一块金牌,成为王牌教师!”该校年轻的英语教师卿秋红上学期因休产假与金牌擦肩而过,但她对成为教学明星仍信心满满。她心里清楚,刚来镇中时138班的班级管理和教学质量都不太好,关键时刻,是刘校长及时给她换了一个由老教师带的优秀班级,“年轻教师要多历练,新老师名声很重要,不能搞坏了。”就这样“老带新”,卿老师在校长的“保护”下迅速成长起来。
“老师留不住也要想办法留,用事业留用关爱用情怀留。”
刘校长除了以创名校这一共同的事业目标吸引,以赏罚分明、公平公正的处事原则留住教师外,更是关心教师、厚爱教师,为老师排忧解难,将教师冷暖常挂心头:
“2010年,我儿子出车祸成了植物人,刘校长马上给我放假让我安心照顾儿子,多次去家里看望,我因误会骂了他他也不计较,还为我儿子发起募捐。”学校的工友师傅刘定柏感动又愧疚地说。
学校青年教师曾清香老师身体出了问题仍坚守岗位,刘校长得知后亲自去做她老公的工作,要他们重视这个问题,给两人都放了假,亲自开车将曾老师送往湘雅医院检查治疗,并多次探望。刘小兰老师患严重类风湿,在师资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仍主动让刘老师回家休养。老师的子弟上初中,班级任挑;上高中需要帮忙,校长亲自去托关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正因为刘校长心中装着老师,老师们心里也都装着校长、装着学校。几位邻校校长经常感叹:“出了鬼,再普通的老师到了高沙镇中学就变优秀了”,“看不懂,镇中学奖罚力度并不大,怎么老师们教起书来一个个都这么拼命”……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爱学校,爱老师,更爱学生。”刘勋葵曾多次说:“我这一生只想做好两件事,一是办好一所农村学校,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上名校。二是帮扶关爱特困留守学生,让每位孩子不因贫困失学。”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洞口某局工作的杨冬梅是刘勋葵在南泥中学的第一届学生。“那孩子我记得,聪明漂亮,就是命太苦,父亲身体不好,家中姐弟5个,到上中学时实在供不起只能辍学,我陪老刘多次去她家做工作,为她交了三年学费。住在学校的我心疼她,经常挑拣些旧衣服给她穿,喊她来家里吃饭,她参加工作后还到家里来过几次……”袁秀梅说起丈夫资助过的这个小姑娘时,不禁红了眼眶,“老刘当老师38年,给多少孩子交过学费我也记不得了。”
因为缺钱没能复读的刘勋葵更懂得没钱上学的苦。2017年加入公益助学组织“大邵公益”,2018年,得知品学兼优的事实孤儿殷某晨上不起学,立即减免她的伙食费,每期出资800元助其上学,对她关爱有加。2019年县统考,殷同学考进了全县前600名,特意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感谢信给刘校长以表谢意。
2018年2月的早晨,春寒料峭,刘勋葵和妻子第一次走进了高沙凤凰村小意家。家徒四壁、风雨飘摇、破败不堪、无处落脚等词语都不足以形容他眼前所见到的景象,只有从堂屋一角满是污水的地上几块砖头搭的灶里尚能看出一点烟火气。小意5岁被疯妈妈带走四处流浪,10岁才回老家读一年级,不久父亲病逝,她唯一的玩具是屋门口房梁上挂着的旧床单做的布秋千。冬天,天黑的早,没有电灯也点不起煤油灯的她只能在村口的路灯下写作业,母女俩吃得最多的粮食是红薯,吃得最多的菜是烂菜叶……此后,刘校长夫妇经常带米带油带菜来看小意母女,还多次接小意到家里住,像对亲闺女一样给她买衣服买文具讲励志故事。他俩联合大邵公益会长刘之鹤与电力公司为小意家装上了电灯;随后联系高沙镇赵丽芳副镇长让小意住进了保障性安居房(意妈没有户口);又与村里沟通为小意家安装了自来水。2019年秋,他领着自己的学生刘永光先生走进小意家,给小意1000元关爱金和1800元生活费,每月300,长年资助……
2020年5月的一天下午,阳光透过树林懒懒地撒在小意家绛红色的屋顶,笔者与“政协三帮一”活动再次走进小意家。小意和妈妈正在村里跳广场舞。政协委员曾大同先生开车接她们回到安居房,刘勋葵、曾红英三人给小意送来了1500元慰问金,小意妈妈高兴地拉着刘校长四处看,当看到房子一侧用几块破木板,盖上又黑又破的塑料布搭的三面透风,上面漏雨的简陋厨房时,刘校长跟小意妈说帮她改造一下厨房,哪知她突然就哭了:“你不要再给我们买什么了,厨房这样子蛮好的,你帮我够多了……没有你们大家,哪里能有我这个小家……”疯疯癫癫的意妈此时清醒得让人惊讶,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刘勋葵校长常说:“我多一份爱心,贫寒学子多一份希望,社会就多一份温馨。”
但是,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是弱小的。2018年春,刘勋葵对接学生李立平资助了父亲去世的向某玉同学;对接美国华侨曾广源、国内爱心朋友刘春英、李刚等人,每年为大邵学子筹集助学金2万余元;2019年9月,他发动全校老师和家长参与腾讯“九·九”公益募捐,让贫困学子也能穿上新校服,受助学子达83人次。他像个“化缘的和尚”一样四处奔走,2019年12月,邀请学生李立平、曾卓才、向黎、刘杨、曾广进等人一起组建“蓼湄精英助学基金会”,第一期募得25500元,帮助高沙6所学校17位困境学子在疫情后及时复学;他大力宣传,亲友4人,同事及教师子弟13人成为大邵公益会员……
他心怀大爱,慷慨解囊,四处化缘,默默地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助力贫困学生梦想花开;他埋头苦干,勤思巧干,不慕名利,用自己的教育情怀、实干精神感动了一批批后来者;他坚守乡村教育舞台,带领他的团队(他当校长期间,培养了2位学区主任,4位乡村中学校长),振兴乡村教育,被评为“洞口县首届名校长”“邵阳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获“洞口县劳动模范”“湖南志愿服务优秀志愿服务者”等光荣称号;他左手情怀右手爱,两者都不放松,是高沙人心中名副其实的“乡村好校长”!
刘勋葵说:“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我会一直耕耘在乡村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即便退休,也要化作春泥更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