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阳光花自开
■ 案例介绍 ■
小王,女,10岁,小学四年级(1605)班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不够稳定。性格内向,胆小,害羞。在学校里,很少与老师、同学们交谈,老师找她谈话,她一声不吭,面无表情。上课时无精打采,作业经常不能完成。不合群,平时独来独往。小王终日闷闷不乐,脸上很少有笑容。2019年3月12日,因为丢失了一把雨伞怕母亲打骂而不敢回家,留宿街头。
■ 案例分析 ■
2019年3月13日上午,身为学校工会兼关工委主任、心理辅导老师的我,得知该班有这样一个学生后,我心急如焚,立马找到该班的班主任和小王本人,通过各方面了解得知:她的家庭比较特殊,父离异后再婚,父亲靠摩托出租、继母以打手套养家糊口,对孩子漠不关心,忽略了与孩子的内心交流和亲情熏陶,特别是继母常恨铁不成钢,常采用“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让孩子对母亲的距离逾来逾远,一旦犯了错就选择“逃避”的方式,从而“留宿街头”。在学校里,由于成绩较差和不听话,甚至不进教室和偷同学的东西,老师不得不向家长常打“报告”,每次得到的是家长的打骂、同学的白眼。久而久之,她失去了自信,从而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更加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不合群,终日郁郁寡欢。
■ 辅导策略 ■
针对这个学生,我同政教处几位领导、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及时召开了一个专题会议,商讨最佳教育方案,最终达成共识:单靠一个人或者一个方面是无法挽救这个学生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多管齐下、齐心协力,用我们的心和真情去温暖这一颗不该受伤的心灵,于是一系列“拯救”行动悄然展开:
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师是孩子的再生父母,为了去除小王的畏惧心理,学校要求老师们在课后之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让她帮老师拿作业、发作业本等,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 让孩子觉得:老师还在关注我哟。
家校合作,对症下药
小王心理上的自卑,大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要班主任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小王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坦诚交流,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教育应该如何如何,对小王多施予爱心,从生活细节、学习方面入手,让她逐步感受到父母的浓浓暖意,体验到亲情的关爱。
“一帮一”,树立信心
在班中,我要班主任安排一个性格开朗、能说会道、热心助人的同学与她同桌,并给同桌布置“任务“:不管你想什么法子,每天要与小王说五句话、十句话……及时向老师反馈。通过数日,逐渐激发了小王与人说话的欲望。
指导交友,融入集体
课外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丢沙包、跳绳……,让小王与大家一起参加,增进交流,使之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并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友谊的可贵、集体的温暖。
■ 辅导效果 ■
经过一个学期“爱”的帮助,小王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开朗了许多。找她来谈话,已经有问必答。她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并经常与她们一起活动,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更为可喜的是,同母亲的关系融洽了许多,逃课、偷东西、不回家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过,并还能常常看见她那盈盈的微笑。
■ 案例反思 ■
面对小王的转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作为教师,针对类似小王这样的学生,教师需要“雪中送炭”,循循善诱。有病还得良药医,只有找准“药方”,开具“药单”,治病救人,方能收其良效。
爱心化细雨,润物细无声。心有阳光,花便自开!牵手孩子,心系你我,这正教育人所追寻的那一种最“纯粹”的教育容颜。
(作者:刘海屏 作者单位系邵东市宋家塘街道湖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