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潇湘 ▎储能行业风口:储能“生态”的退与进,起与伏
“我们可能处在一种技术进步的假象中,IT技术的飞速发展掩盖了其他领域技术进步的缓慢。”知名作家刘慈欣曾用这句话形容科技进步。
或许,储能行业正是刘慈欣笔下的“落后者”。
“新基建”浪潮下,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行业都在朝着数字化、智能化迈进,这些行业个个都是用能“大户”。而作为基础支撑——能源供应中不可或缺的储能产业,在数字化的道路上才刚刚开始探头。
作为一家主攻储能、备电系统研发的企业,湘投云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投云储”)成立三年以来,可以说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
在其成长的A面,作为湖南湘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湘投集团”)混改试点的创新科技型企业,湘投云储被寄予打造湖南数字储能产业集群的厚望。
在其成长的B面,则是储能产业在落地应用中面临的产业链配套不完整、盈利模式受限等问题,在没有更高层级的政策依据和行业共识下,湘投云储步履维艰。
近日,国资潇湘融媒专访湘投云储副总经理汤睿,讲述他眼中的储能新经济,以及整个储能“生态”的退与进,起与伏。
储能之用
“像湿地调节生态系统一样调节电能的平衡”
燥热的夏夜,广州白云区城中村灯火通明。
半年前,这里的居民还饱受用电之苦,因为人口集中,用电负荷峰谷差很大,片区整体用电情况紧张。
解决用电紧张,传统做法是在城中村增建配电房,但受用地等因素制约,这个方案无法实施。此时,湘投云储给出了“虚拟电厂”的方案。
“我们将附近的通信基站中的备电电池整合,重新利用起来,建设电池储能系统。”汤睿打了一个比方,储能犹如“充电宝”,能实现电力的充放自如,把负荷适时变大变小,起到调频、调峰和平滑电力曲线的作用。
△湘投云储改造的广州白云区城中村通信基站。
湘投云储对片区内的100个通信基站进行储能改造,通过能量交换,在用电低峰期设备自行充电,高峰期向电网供电,湘投云储为居民建起了一座“虚拟电厂”:100个基站同时启用可以补充超3900度电,按照普通的三口之家一天的平均用电量为7度电测算,可满足560个家庭1天的用电量。
这是储能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一个典型案例,除此之外,5G基站的大规模建设、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等,都让储能行业站上风口。
△湘投云储联合中国移动设计院和华为公司研制出5G基站能源一体柜产品。
“储能系统包含电池装置、电源装置、能量调度装置、安防装置,根据不同需求,将各个单元组合起来,从零散到整合、从整合到最优。”汤睿表示,储能系统能够部署在电力的发、输、配、用各个环节,起着“蓄水池”的作用,就像湿地系统能够调节生态系统一样,储能调节着电能的平衡。
储能之困
盈利模式受限 市场认知缺乏
建一座“虚拟电厂”,盈利是否可观?
汤睿给出的答案却是否定的。目前,储能的盈利模式一般为电价低时充电,电价高时放电,但是,以湖南现行电价为例算笔账就知道,峰谷电价差为0.45元/度,如果单纯以峰谷套利模式计算储能系统的收益,盈利遥遥无期。
这不是湘投云储的困境,这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难题。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的峰谷电价差不大,同时,由于储能系统集成项目大都是非标准模式的,每个项目需求不一样,每个场景都有特点,难以形成规模化可复制的效应。再者,储能的市场认知度还有待提升,用汤睿的话来说,“国内业主普遍更看重的是硬件、价格,还没有为技术和服务付费的概念”。国资潇湘融媒查阅资料获悉,目前江苏等省份出台了以辅助服务补贴的方式实现储能获利的政策,湖南相关政策还未正式发布。
“我们希望能够建立‘谁受益、谁付费’的机制,对于储能的长远发展很有必要。”汤睿表示,政策层面的支持,对于储能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储能主要解决的是能源消纳问题,包括当下很热的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湘投云储正在与科研院所、发电集团等联合申报大规模储能专项课题,将采用湘投云储的储能技术在其风电场建设储能电站。“我认为,为开发和利用买单的主体不仅仅可以是能源开发商自身。”关于“谁受益、谁付费”机制,汤睿进一步谈到,支付储能费用的主体既来自于用电用户,也来自于享受储能提供平滑稳定输出服务的企业。只有市场中形成基本的经济逻辑,储能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建立。
储能之盼
产业握指成拳 政策创新引导
这些诉求背后的“底气”,从湖南储能产业发展可见一斑。据湖南相关部门调查,省内的先进储能材料及电池企业多达上百家,其中不乏杉杉、长远锂科、三讯等储能材料龙头企业和比亚迪、中车时代电动、北汽株洲等新能源电动汽车头部企业。
湖南的储能产业在这些领域具备较强实力,但若以储能全产业链条的角度看,缺乏“深加工”能力,电力变换装置及系统集成领域暂未形成有实力的企业。 在湖南省政府发布的全省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中,就包含了先进储能材料及电动汽车产业链。若能够尽快“补链”“强链”“延链”,也免去明明本地有基础有优势,却因产业链单个环节薄弱,不得不跑去沿海城市求合作的尴尬。 同时,储能行业的发展还存在标准不完善的问题。“新事物新技术往往都是在前面探路,慢慢打磨成型了,再倒逼标准建立。”汤睿介绍,目前储能行业没有相对完善的标准出台,从企标到行标,最终要形成国家标准,并不容易。 尽管前路漫漫,但在汤睿看来,储能行业未来可期。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两个一体化”都以储能作为支撑。
“储能被业内称为‘能源转型最后一公里’,在政策利好频出和产业路径越来越明晰的背景下,我看好储能发展的前景。 ”汤睿呼吁从政策引导的角度,加快储能产业链的配套,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握指成拳。对于市场认知和盈利难的问题,汤睿也建议,从小切口入手,以点带面,先制造示范效应。比如,湘投云储所在的产业园区,放置了2000度电容量的示范集装箱,因为目前没有相关政策,电网无法调度用户侧的储能,多出来的这部分电只能在园区内消耗,无法并网到电网上。
△湘投云储园区内储能集装箱示范点。
早前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储能系统并网的管理规定,储能电站可以并网验收,这意味着电站取得了电网承认的合法地位。在汤睿看来,如果湖南也能尽早实现,那么“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资本、市场、公众都会认识到储能的价值,合力推动储能行业的发展。
来源:国资潇湘融媒 记者 黄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