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矩阵 - 会员中心 - 投稿 - 投诉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工作人员查询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更好发挥慈善公益组织社会救援作用的思考

编辑:张可杨 时间:2020-03-19
导读: “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是总体战,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是总体战,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我国慈善公益机构积极参与,作出了不少的贡献,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慈善公益组织在管理运作方面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刻反思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认识,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健全完善管理机制,促进慈善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更大的力量。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部门是指挥的主体,救援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慈善公益组织可以缺席。然而,在早期疫情研判、后期疫情防控及应急救援决策过程中,众多慈善公益组织(包括一些大型基金会)等民间团体似乎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各自的优势。除了少数组织(如韩红慈善基金会、爱德基金会等)比较活跃外,一些知名基金会及草根组织却鲜见其身影,总体感觉是反应滞后,甚至“失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慈善公益组织的应急救援能力不足,协调合作机制欠缺。二是慈善公益组织的管理者专业化程度不足,决策优柔寡断,行动迟缓。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我们要思考如何因势利导,把抗击疫情的同心同德,转化为推动慈善公益事业改革发展的契机。静而思之,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瞩目未来,提升观念、改变方式、完善能力,为慈善公益事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倡导慈善理念提升。在疫情期间及随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慈善组织应以更高远的视野、更科学的设计,积极开展善款与物资募集、转运发放,信息公开透明。一方面要激发捐赠者的慈心善念,鼓励大众参与,让“全民慈善”深入人心;对捐赠者要宽容,无论其捐助财物多寡都不要苛责或苛求,避免道德绑架。另一方面要培育慈善组织员工的现代慈善精神,增强其对机构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的认同。在抗疫救援行动中,不单让员工参与一般的救助活动,更为重要的是给予更多的专业知识拓展与能力锻造,助其全面成长,实现慈善理念的提升。从长远来看,鼓励慈善组织多元发展。

  推动救助方式变革。慈善组织类型多种多样,资金雄厚的大型基金会固然不少,而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更多是草根慈善组织、社区基金会。而今后一段时间,社区将是社会援助的主阵地、主战场。慈善组织应主动从“给予者”“捐赠者”转变为“指导者”“鼓励者”,调整心态、转换角色,顺应防控疫情期间社区服务的需要,以新角色介入。在防控疫情扩散风险的情形下平衡和协调各方利益诉求,发挥其相应的作用,搞好社区治理,加强心理疏导,营造邻里守望、互助共济、共克时艰的社区氛围。

  强化慈善组织管理运作能力。疫情发生以来,能否维系慈善组织的正常运转、推进慈善救援活动有序而顺利开展,是对慈善公益理念与能力的重大检验。这就需要慈善公益组织主动完善运行机制,及时发现不足和补齐短板,提升机构专业化运作能力,从而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首先,要加快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健全慈善资源协调机制,加强各慈善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让一些公信力强的慈善组织能够在其中发挥核心、枢纽作用。其次,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优化项目流程,提高解决社会问题的效率。借助于网络工具,远程会议与协同办公,不仅可确保数据及时有效、信息透明公开,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这样还可促进全员基于大数据来进行客观分析,理性决策,进而通过分解目标、细化任务,推动慈善组织的专业化管理。再次,要重视慈善组织参与的风险性评估,将能力建设与项目资助结合起来,加强常态化管理,通过长期努力以实现规模化、可估测的社会影响。譬如,及时推出不同灾情的项目并组织质量评估(如此次疫情中,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对孤寡老人的救助服务或是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双职工子女的照顾与教育问题,就颇具特色),而不仅仅是传统的捐款捐物等救助方式。

  (作者:周秋光 曾桂林  均系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可杨
资讯
合作伙伴

湘ICP备20002094号-2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1363号

未经本单位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湖南麓山律师事务所 李沫律师 湖南简单律师事务所 曾继明主任

技术支持团啊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