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矩阵 - 会员中心 - 投稿 - 投诉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工作人员查询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文学天地 >

用一颗感恩的心生活——读刘克邦散文有感

编辑:张可杨 时间:2020-09-23
导读: www.ddsjmt.com

网址:www.ddsjmt.com

用一颗感恩的心生活

文/刘强

  人品乃文品。

  文字是心灵深处最真实东西的流淌,折射着思想的痕迹,好的文章,往往是直抵心灵深处那隅幽静的港湾,让人感受那一种石子落入湖水荡起的涟漪向四周散开的心动。感怀之余又会有种积极向上的情愫,于平淡中重新点燃人生奋进的激情。

  我读刘克邦的散文集《金秋的礼物》与《清晨的感动》就有这样的感觉。

  刘克邦的童年饱受苦难的折磨,父亲被打成右派发配到遥远的湘乡;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独守着湘西山村那贫穷潦倒的生活,却仍然坚毅地站在讲台上,静心地耕耘着园丁的那一亩花田。母亲的坚韧与宽容,对工作的认真与执着,深深地根植在了他的骨髓中。

  《我的母亲》像一支山涧的清泉,缓缓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坚强博爱的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煤油灯下认真地备课批改学生们的作业;工作之余一句句地读世界名著将英雄们的故事给幼小的他。文中讲述了一个非常细小的情节。走山里的夜路时,小克邦不慎摔了一跤,可是母亲没有向往日一样去心疼地扶起他,而是大声地说:“好孩子,勇敢点,自己爬起来。”当时,他觉得母亲很残忍。直到母亲不幸去世后,在经历磨难的时候,他方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也正是母亲的这句话,让艰苦的岁月中的他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走出农村,跨进学堂,步入机关,在工作和事业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

  当母亲永远离开他的时候,他成了山里那座小学的孤儿。善良的人们给予了他最无私的疼爱,同时,也在他骨子里种下了博爱的种子,这颗种子一直在他心里成长着。因此,在品读刘克邦的文集时,你能深切地感受到那种坚韧与宽容,以及对朋友的那份真诚的爱。甚至你会因为友爱而倏然流泪,你能真切地感到那颗感恩地心,并深深地感染着你……

  《少时同学廖传丰》以一个“罗盘”为线索,讲述了他儿时与同学廖传丰的故事,当读到廖传丰在他落入洪水的生死关头,丢掉一切个人恩怨,不顾一切地跳入洪水中抢救他时,我的眼睛开始湿润了,这就是大山里的孩子,质朴无华。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当他几十年后回乡去看望廖传丰的时候,却意外地得到他已经永远地走了,他死的那样地壮烈:在塌方的瞬间,为了救一个社员,他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社员被救了,而廖传丰去英勇献身了。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这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他的生命是为了拯救别人而生的。”我的内心如此地说。也正因为刘克邦的心灵深处安静地躺着廖传丰这样一个挚友,所以,每当他遇到生死关头的时候,总是能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地救人于危难中。《生死之间》让我看到了一个临危不惧的“我”“扑通”一声连人带衣服鞋子跳入腊月隆冬刺骨的水中,奋力抢救落水的儿童,一个、两个……《难忘的一次经历》仿佛一场灾难片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再一次看到了他果断与无私地大爱。一遍遍地用真情说服围观的群众投入到抢救伤员中来,一声声几乎是带着哭腔的哀求,终于打动了冷漠的“观众”,一支浩浩荡荡地救援大军组成了,几十条危机中的生命得以拯救,而他和同伴们最后没有留下丝毫信息悄然离去……

  《一封震撼心灵的来信》又让我看到了刘克邦骨子里流淌的那份爱。那份感恩命运的心。他的少年是在湘乡度过的,那段苦痛的岁月没有成为他的伤痛,而是心怀感激,感激那里的人们在他悲苦的岁月中给予的爱,于是他选择了回报。在湘乡的《爱心之窗》他积极地投入了资助贫困学生的队伍,成了一名隐形爱心志愿者,先后资助了两名孩子,当他收到资助孩子的信件时,他被孩子的爱打动了:人生一世,贫富有别,祸福难测,但是有一些东西是每个人都可以把握的,那就是情与爱、仁与义、品质与道德、志气与精神。这便是他在给予别人爱的同时,也被别人给予他的爱而感动,并且让这份爱不断地升华,成为了他行为的准则。《芙蓉路上的邂逅》《无法归还的借款》等无不彰显这种互相渗透的爱。在当今社会,特别是一个国家干部来说,能做到他这个份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怪不得他拥有那么多的粉丝。我相信,这一路上他播撒的爱,也一定会传递下去,并且会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发芽……

  他有一颗正直的心,在《难忘的一次经历》的末尾他这样写道:我宁愿相信,那是一辆假冒警牌车,或者是拉关系借用的警牌车,如果车上真坐的是“为人民群众消灾帮老百姓防险”的消防干警的话,我的心也就太沉重太不安了。说实在的,他完全可以不写这段话,只写他们如何抢救伤员就行了,但是,他没有,正义与良知在他的心中是那样的重要,所以,他在文章的最后,要陈述自己的观点,道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忧患。同样,在《罚款风波》一文中,讲述了一些交通警察的不作为行为,而这种行为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然而,他无法容忍这种见怪不怪的行为,而是全力出击。他不仅仅解剖这个社会的阴暗,也解剖自己心灵深处的灰色。

  《歉疚》一文中,他以一颗真诚地心,将自己心底的秘密解剖开来,呈现给读者。这真的需要勇气。文中讲述的是他年幼丧母后,一个人在学校生活,一位吴老师看他很可怜就经常喊他到家里吃饭,每一次都给他做好吃的,后来,文革开始了,吴老师很无辜地成了牺牲品,革委会主任让他上台发言批斗吴老师,说他拉拢腐蚀青少年。懵懂的他被人推向了批斗台上,就这样,吴老师一家被批斗了,而这件事却像沉重的铅石压在他的心里,就连道歉的机会他都没有找到,只能在心底亏欠老师一辈子了。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与老师发生的一个故事,那时候,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席卷开来,我们学校有一个音乐老师,姓张,嘴巴有点歪,同学们就给她取了一个外号:张歪嘴。因为她对学生很严厉,所以,批林批孔运动的时候,要求每一个同学们都要写大字报,结果大多数同学都帖了大字报攻击她,不多久,张老师就调离了学校,去了一个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同学30年第一次聚会的时候,提及孩事的懵懂时,大家提到了她,都觉得很对不起她,想对她说一句:对不起。都找不到机会,也只能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亏欠了。

  刘克邦不仅仅用良知检讨社会,同样,他用良知检讨自己。特别是在旅美见闻中,他用平实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另一幅欧美画卷以及国人的那种劣根性。有几个小故事特别耐人寻味。

  他是一个集邮爱好者,见到邮票就像“老鼠爱大米”一样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激动地高声询问,而这一切被一个工作人员用“嘘”的动作,让他冷静下来,才发现原来大厅里排着一条一米多长的队伍,插队,在中国实在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而此刻,他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出格了。而好客的老外,却给了他一个特别的礼遇,优先让他购买了邮票,正如他自己所说:邮票是买了,但应该买什么样的邮票,买了多少邮票,我全然没有在意,也毫无底数,因为我的心思早已经不在那邮票上了……

  这个小小的故事,让我想起早些年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柏杨直抵中国人习惯中的一些陋习,目的是引起国人的反思,修正自己的行为,树立一个文明古国的形象,而陋习似乎已经融入骨髓中一样,要挖骨疗伤还真的不容易,于我看来,要彻底改变国人的陋习就一定要从孩子做起了。感怀之余有一种任重道远的使命感弥散在我的生命中……

  旅美见闻中还有一个“瘾君子”吸烟引燃垃圾桶冒青烟的情节,就在他惊呆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位老外大妈果敢地冲进餐厅,拧来一桶水将青烟熄灭后微笑着离去。

  他毫不忌讳自己是一个国家干部,用他的笔一点点地解剖自己灵魂深处的陋习,让人在品读他的故事时,不禁从内心反思自己:我是否也插队?我是否也熟视无睹公共道德?

  还有一个关于交通问题的见闻。在描写曼哈顿隧道时,他这样写道:这条隧道建成年岁已久,深幽狭长,陈旧失色,显然早已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水平的需要了。一眼望去,隧道虽然是单向通行,但只有两个车道,像一个瓶颈,将一条宽宽的道路陡然压缩了许多。可想而知,日以继夜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来的汽车要通过这里的拥挤程度了。然而,我们在经过这里的时候,看到的是令人赞叹不已的一幕:在进隧道前还有一段距离时,在各个车道上行驶的汽车,在没有任何人指挥的情况下,八个车道,从左到右,一与二,三与四,五与六,七与八,两个车道为一组,每一组左右交替,一先一后,井然有序地并到一个车道上,变成四个车道;然后,这四个车道上行驶的汽车,再以同样的方法,合并成两个车道,并行通过隧道。在如此众多车辆众多线路且多次并道之时,没有哪辆汽车不讲礼貌,在并道时紧随前车之尾抢先进道;也没有哪辆汽车破坏规矩,斜插到旁边的其它车道上去。

  这真是让国人“大跌眼镜”了,曼哈顿的司机们太没有气魄了,在中国,一旦前方有稍许拥堵,本来只有两条车龙的,立刻会因为司机的勇敢直前而变成4条、6条车龙,整个大道从天俯视时,你会惊奇地发现成了一块“车饼”,彷如盛满了硬币的扑满,你已经无法从那个细小的口子中倒出硬币来了。

  仅仅是汗颜吗?我想不是的,透过他的文字,我们可以品味到灵魂深处的感叹与深深的忧患。而这种忧患是因为他骨子里有一种对民族的大爱!

  我常在想: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透过刘克邦的文字,领略了他一路坎坷的拼搏印记,那是一串串坚实的脚步,无论是务农,还是做“打铁匠”、还是去艰苦的山区扶贫,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颗博爱的心,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扎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正是有了这份对工作的求实进取的责任,才让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现在,这一切真的值得年轻的朋友们去学习去深思。

  掩卷而思,刘克邦的散文,字里行间给我一种积极进取的思想、一种博爱的胸怀。他靠自己的刻苦学习,成为了全省会计界的专家和领衔人;他以兢兢业业的操守,从一名普通的农民成长为省财政厅领导班子的一员;他以谦卑的情怀,俯身耕耘着自己的文字,成为一名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正如他在《一篇日记的“蝴蝶效应”》中写道的:如果你常思常想,常说常做,始终如一,坚持不懈,一次微笑、一次善举、一次尝试、一次努力、一次拼搏,则有可能产生更大的影响,更深更远的效应,从而改变你的命运,壮丽你的人生。

  是的,细节决定成败。而细节又是源于你内心的本质。只有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的人,才会在任何一个细节上,毫无做作地践行着内心的声音……

责任编辑:张可杨
合作伙伴

湘ICP备20002094号-2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1363号

未经本单位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湖南麓山律师事务所 李沫律师 湖南简单律师事务所 曾继明主任

技术支持团啊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