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矩阵 - 会员中心 - 投稿 - 投诉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工作人员查询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文学天地 >

刘克邦散文赏析 ▎安乡那些人,那些事

编辑:张可杨 时间:2020-04-28
导读: 刘克邦,文创一级,高级会计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长沙市作协副主席,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

安乡那些人,那些事

文/刘克邦

  安乡,是有故事的。安乡人的故事,非同一般!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因了伟人毛泽东一句“南有新田,北有安乡”,在三湘2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了学习安乡的热潮。一时间,安乡声名鹊起,名噪一时,从四面八方到安乡取经的人接踵而至,络绎不绝。从广袤的湖区到偏远的山野,从热闹的城镇到寂静的乡村,大红横幅悬挂、石灰水刷写的“学习安乡”的巨幅标语无处不见,格外醒目。安乡人不怕苦、不怕累,与天斗、与地斗,开渠筑路、治水造田的精神令人瞩目,鼓舞人心,载入史册!

  这是我第一次,在那个特殊年代,听说了安乡,对安乡有了初步的印象。

  1998年,老天爷发怒,洞庭湖区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头顶长江、脚踏洞庭、西衔澧水”的安乡首当其冲,成了洞庭湖区抗洪抢险的前沿阵地。面对洪水猛兽,安乡人毫不畏惧,众志成城,昼夜奋战,拼死拼命,加固大堤,堵塞决口,转移灾民,保住了县城以及几十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奏响了一曲惊天动地抗洪救灾的胜利凯歌。时任总书记、总理极其关注,对安乡的抗洪救灾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全省抗洪救灾功绩簿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此,安乡,这一响亮的名字,在我心目中,根深蒂固,有了更重的份量。

  说到安乡,有两个人不能不提!

  唐纯银,安福乡人,1918年出生,享年84岁,一个地地道道的“土包子”,勤奋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种植棉花,改劣种为良种,改迟播为早播,改散播为点播,改望天收为防治病虫,实行棉苗移栽,改变了我国从南宋起700多年的植棉方式,多次刷新了棉花单产的世界纪录,被人誉称为“棉花王”,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及邓小平的接见,1958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植棉劳动模范”。唐纯银为我国棉花高产奋斗了半个世纪,可谓劳苦功高,但他却从不谋取半点私利,两个子女没有安排工作,退休后住房只几十平方米。

  著名作家于沙写道:“我喜欢您的名字,纯洁得如同白银。象征您种的棉花,更代表您的为人!”诗一般的语言,道出了人们的心声。

  罗贻斌,安生乡人,1930年出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县长,长年累月骑一部单车,穿一双胶鞋,戴一顶草帽,行走在安乡的堤防上、湖水边与田埂中。每次抗洪抢险,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指挥战斗在最紧要最危险之处。他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983年11月,年仅53岁的罗贻斌因肺癌迸发去世,仅给家里留下300元积蓄,父母、妻子仍为农村户口,挤住在六十年代搭建的两间茅草房。

  身为一县之长,手握重权,如此艰苦与清廉,极为少见,深为百姓的敬重与爱戴。

  30多年了,人们仍然没有忘记他,每到清明时节,总有许多人到他坟前烧香、叩头、放鞭炮,缅怀悼念这位可敬可爱的人民“公仆”。

  他们是安乡的典型,也是安乡人的代表与缩影。

  这样的人,不论是官,还是民,也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斗胆放言,真的不多!

  在我的印象中,安乡人纯朴、善良、勤劳、智慧、勇敢,秉承仁义,崇尚真善美,除了受历史事件与典型人物的影响外,还缘于与普通人的接触与交往。

 那是1986年,我在省财政厅工作,与两位同事去安乡调研。没想到,接待我们的县财政局副局长,竟是我在省财校同班的女同学。一别6年,老同学相见,别提有多高兴了。工作完了,她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同学之间,没有客气可讲,我满口答应,与同事一道去她家吃晚饭。殊不知,她早已通知了婆婆,婆婆为迎接我们的到来,与请来帮忙的侄女一道,上菜市,进商店,跑上跑下,买这买那,已经忙乎了一天。一到她家,她婆婆笑逐颜开,热情似火,让座,泡茶,一个劲地将糖果、瓜子、花生、水果往我们手中塞。然后,庭前厨后,里里外外,忙得不可开交,鱼呀,肉呀,鸡呀,鸭呀,蒸呀,炒呀,炖呀,炸呀,热乎乎,香喷喷,摆上满满的一大桌……临别时,我注意到,为了这一餐,她婆婆已经累得不行,瘫坐在沙发上起不了身来……

 这一次安乡之行,尤其是在同学家的一幕,虽然事小,小到微不足道,但让我刻骨铭心,永生难忘,不但是为同学的以诚相待深情厚意而高兴、而感慨,更多的是被同学与婆婆间的那股亲密劲与那种和谐关系所感染、所打动!

 要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家庭的婆媳关系,因为相互间的不理解、不包容,而紧张兮兮、水火不容。

 还有一个安乡人,就是红网总编杨国炜。在湖南网络界,说起杨国炜,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老杨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耿直、坦率,与人说话不绕弯子,不遮掩,一根直肠子通到底;他不为上,蔑视权贵,敢说敢干,敢作敢为;他重感情,讲义气,对朋友真诚相待,两肋插刀,是一个可以拿脑袋给朋友当凳子坐的人;他还是一个出了名的工作狂,就像一台永不知疲倦和劳累的机器,长年累月窝在办公室,通宵达旦守在电脑前,全身心地赴在工作上。

 也许与工作性质有关系,他也有一个不良的嗜好,就是整天里烟不离手,一根接着一根,烟灰缸堆成了小山,把个办公室搞得烟雾冲天乌烟瘴气,是一名符其实的“瘾君子”。有人说,男人三者必居其一,就是烟、酒、色。他大言不惭,酒、色有一点,但不多,但最好一口的是烟!

 因为文学,我与红网论坛结缘,也有幸结识了杨国炜,喜欢他的为人,欣赏他的做事。逐渐地,与他“臭味”相投,成为莫逆之交。

 三月里,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我与红网40多名网友同行,又一次来到安乡。

 安乡,今非昔比,旧貎换新顔,早已从洪灾水患中脱胎换骨,从贫穷与苦难中涅槃重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往日的“孤岛”,已经桥高路宽,四通八达,车辆如织,进出便捷;旧时的“水窝子”,全是绿阴葱茏,湖光潋滟,油菜花香,生机盎然;一时期广为传闻的“空壳村”,在这里全无踪影,一栋栋设计精巧、新颖别致的民房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焕然一新,一个个着装整洁、打扮时髦的男女老少精神焕发、笑逐颜开,一处处乡村旅游开发点披红挂绿、张灯结彩,歌舞声、锣鼓声、喇叭声、欢笑声,还有那牛羊声、鸡犬声、蛙鸣声、虫啾声此起彼伏、交相呼应,呈现出一派新农村繁荣、兴旺的喜人景象。

 我们边走边看,有说有笑,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自始至终陶醉与沉浸在无尽的欢乐与幸福之中……

 在有些地方,经济发展了,物质充足了,生活改善了,人们往住忽视了一个问题: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安乡是否亦如此呢?

 陪同我们参观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魏丽军告诉我们:早几年,新华社发过一篇通讯,标题是“水窝子里没水喝”,说的就是安乡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的严重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措施,制定规划,出台政策,筹措资金,启动了全县大小水厂和农村供水管网的建设,划定农村重点水源保护区,打通河、湖、渠、溪让水流动起来,严禁以珍珠养殖为重点的水面投肥养殖行为,有效治理水资源污染,大幅度提高水质标准,彻底解决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珊珀湖,是安乡最大的淡水湖,相传“昔有老翁渔于此,忽雨雪,有大鲸跃波间,翁跨之,俄失所在。”由此又名大鲸港。这里水域宽阔,银波荡漾,田园依偎,水天一色,集养殖、餐饮、垂钓、搬罾、撒网、泛舟、游览于一体,是难得的旅游观光好出处。在东道主的安排下,我们走进珊珀湖,拍的拍照,摄的摄影,观的观赏,兴致勃勃,心花怒放,尽情地与湖光、湖色、湖风、湖水拥抱与亲吻……

 兴奋之间,我突然发现,不远处停着一辆三轮货车,车子旁两个村民在起劲地挥舞着木叉,将一束束黑糊糊的软状物往车箱里扔。我好生好奇,走过去,问那村民,这是什么?那年长的村民停下活,擦了一把汗,“癞遢东西!”我知道,“癞遢”是安乡的方言,就是“脏”的意思。见我还是不明白,他补充道,那是水葫芦,一种生长在湖里的水植物,繁殖能力特别强,如不及时清除,将疯长成灾,严重污染水质。他指着那些“癞遢东西”,告诉我,他们是专门负责清除的水葫芦,每年都要花大量工夫将这些东西从湖里打捞上来,堆放在一旁,待其干枯了缩小体积后,再一车车运往垃圾场填埋。

 我微微点头,向他们投以欣赏和赞许的眼神。

 一路上,所见所闻,亲身体会,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安乡农村,环保意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环保措施未雨绸缪、及时跟进。走到任何一个地方,不管是村中居住区,还是野外旅游点,抑或大道旁、小路边,处处都像城市一样,每隔一段距离,都固定安放了标准垃圾桶,以便村民与游客能随时随地将废弃物丢入桶内。在一些临时举行重大活动人员特别集中的场地,还安排了专人来回巡查,及时将地上的烟头、纸屑及塑料包装袋等废弃物清扫干净,确保了环境的清洁与美观。

 是啊,要保持湖水的洁净,要展现美丽乡村的容貌,我们万不可只顾装扮、不考虑呵护,光有索取、舍不得付出!

 安乡人的故事平凡而精彩,数不尽,也说不完!

 在新的时期,安乡人放飞着梦想,吹响了号角,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昂首阔步,用勤劳和智慧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在厚重、骄人的史册上,书写着新的、辉煌的一页!

 安乡,这颗镶嵌在洞庭湖美丽画图中的“明珠”,沐浴在改革与发展的春风里,将更加晶莹剔透、五彩缤纷,焕发出令人称奇、耀眼的光辉!

 作者简介:

 刘克邦,文创一级,高级会计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长沙市作协副主席,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曾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湖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财政部、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财政杂志社征文一等奖,长沙市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

责任编辑:张可杨
合作伙伴

湘ICP备20002094号-2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1363号

未经本单位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湖南麓山律师事务所 李沫律师 湖南简单律师事务所 曾继明主任

技术支持团啊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