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矩阵 - 会员中心 - 投稿 - 投诉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工作人员查询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文学天地 >

刘克邦散文赏析 ▎风景,就在你的眼前

编辑:张可杨 时间:2020-03-22
导读: 刘克邦,文创一级,高级会计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风景,就在你的眼前

文/刘克邦

 说到西部,人们总要将它与“偏僻”“贫瘠”“荒凉”等词眼联系在一起。

 湘西,乃湖南西部,除了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之外,更多的却是“美丽”“纯真”和“神秘”,它既有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又有悠久深邃的文化底蕴,还有丰富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赞叹不绝、心往神驰。

 工作关系,多次去过湘西,每次去湘西,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和新的感悟。

 爽朗的九月,风轻云淡,满目翠绿。应湖南作家协会“谷韵吉首”文学笔会组委会邀请,与各地作家朋友们一道,我再一次踏上了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又一次仰承湘西人爽朗而率真的品性,领略一番武陵山区旖旎而多姿的风光。

 一、古城莲荷

 乾州古城,位于吉首市区万溶江河畔,四面环山,吞流衔水,云遮雾绕,苍翠欲滴,清秀灵动,优美典雅。如果说,湘西是一幅绚丽多彩、美妙绝伦的画图,那么乾州古城就是一颗镶嵌在画图上晶莹剔透、奇光异彩的明珠。

 这里,有雄伟壮观的城门,纵横交错的衢巷,古色古香的民居,厚重深邃的庙宇,飞檐翘脊的亭阁,热闹精彩的戏目,琳琅满目的商品,谁走进去,谁都会感到一股古朴、淳厚、浓烈的民族之风扑面而来,神清气爽、心醉神迷,仿佛步入一个悠远、神奇、迷人的故事之中。

 我们下了车,在导游小姐的引领下,随着观光的人流,涌进北城门,折往右走,沿着石板路,来到胡家塘。

 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在店铺林立、红灯高挂、人头攒动、市井翻腾的古城中,这里豁然开朗,别具一格,竟是另一片天地。

 这里没有喧嚣、嘈杂和浮躁,也不见商品、商铺和交易,更没有灯红酒绿和金碧辉煌,呈现在眼前的是,小桥、流水和人家,恬静、安详和淡定,精致、灵性和秀美,既有江南水乡的风韵,又有皇家园林的气度,俨然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色。

 明清风格的民居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青石铺垫的大路小径,蜿蜒曲折、光亮整洁;人工培植的盆景植物,枝繁叶茂、争奇斗艳。

 房屋、道路、池水、树木、花草,立体与线条,素净与艳丽,庄重与随意,古式与新派,珠联璧合,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和谐、美丽和曼妙的画图。

 在房屋和行道的合围中,是一片偌大的水面,一条小径,连着一座小拱桥,从中穿过,将水面分隔成一大一小两口池塘。

 那小径,以及镶嵌在小径上一块接着一块的青石板,在阳光的斜照下,一尘不染,湛蓝发亮。

 那小桥,小巧玲珑,造型别致,仿若一件拴在项链上的小饰物,恰到好处地点缀着那条小径以及小径四周的景色,令人赞叹不已,怦然心动。

 听人说,这桥叫“清风桥”,顾名思义,就是具有清正之风形象和品格的桥。不管桥名是建造者所取,还是后来人冠之,我想其意一定是在提醒和企盼所有从桥上走过的人,尤其是那些为官当政者,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像这桥一样,端端正正,稳稳当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只有付出,没有索取吧。

 右边的小池塘,呈马蹄形,小径从中分岔,延伸接近塘中心,牵一口深井,托一株杨柳,载几盆花花草草,自然随意,独具一景。有几个游客走过去,兴致勃勃,喜笑颜开,在上面嬉戏、合影。

 小塘里,浮着几团深绿色的植物,我不认识这植物,问了一声,一旁的省作协副主席王跃文告诉,这是“睡莲”。

 那睡莲很不起眼,但生命力极强,东一堆、西一堆地抱着一团,顽强地支撑着身躯浮出水面,吸吮着新鲜空气,享受阳光的照耀,开出几朵或红或紫令人喜也令人爱的小莲花来。

 那一泓清澈的池水,平静如镜,淡定从容,在擎托、呵护睡莲的同时,将头顶上的蓝天、白云、黑瓦、褐壁、绿树、红花的倒影尽揽怀中,吸引着过往游客止步俯身探望,不愿离去。

 相对小池塘而言,左边的大池塘可就壮观、气派多了!

 满池的水芙蓉,一株株张着蒲扇宽、水灵灵、绿盈盈的荷叶,密密匝匝,层层叠叠,把个水面遮掩得严严实实、不见其真身;在荷叶的衬护下,一支支碗口大、活鲜鲜、红艳艳的荷花,分别借助于一根根粗的、细的、长的、短的荷梗的力量,高高地探出头来,或一枝独秀,或成双作对,或牵小扶大,或前呼后拥,气宇轩昂,笑容满面,忘情地、兴奋地向路人展示着自己的艳丽、瑰姿,似乎在自豪地、骄傲地告诉每一个到湘西观光旅游的客人,它们是世界上最美的、最捧的、最具有魅力和生命力的荷花!

 两塘莲荷,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纯真、圣洁和美丽却是共同的。如果说,小池塘的睡莲是小巧玲珑的小家碧玉的话,那么大池塘的水芙蓉就是国色天香的大家闺秀了。

 导游小姐告诉我们,打胡家塘有记载之日起,这池塘里的莲荷就在了,它们伴随着古城,伴随着与古城同呼吸、共命运的吉首人,乃至湘西人民,经风雨,见世面,开了谢,谢了开,且越开越盛,越开越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命不息,永不败落。而莲荷的旺盛和不竭,又孕育、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生于斯、长于斯的英雄儿女,影响、激励着他们心怀大志,豪情满怀,迈出古城,走出大山,干出一番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于此土生土长的杨岳斌,官至陕甘总督、太子太保,光绪十年(1884),法国侵犯福建沿海,他毅然领诏,招募兵勇,指挥操练,率部奔赴前线,横渡台湾海峡,奋勇杀敌,攻占台湾重镇基隆,后又与刘传铭协同作战,大败法军,取得了震惊中外的“沪尾大捷”。

 喝着万溶江水长大的罗荣光,任清朝天津总兵,镇守大沽口炮台24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中国,67岁高龄的他,身先士卒,喊出“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悲壮誓言,率领三千兵勇,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直至弹尽粮竭,壮烈牺牲。

 1932年,在杭州湾领空保卫战中,乾州人石邦藩驾驶飞机,迎战日本空军,敌众我寡,座机中弹68发,左臂血流如注,但他毫不畏惧,左冲右突,穷追猛打,击毁敌机三架,首创中国空军击落日机的辉煌记录。他亦因这次空战,伤势严重,锯掉左臂,被誉为“断臂飞将军”……

 这时,我突然想起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一句名言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眼前这满池盛开的莲荷,不正是湘西人民品性和精神的象征和表达吗?

 二、矮寨天路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

 这是著名歌手韩红唱得最响最红的一首歌,歌名叫《天路》,旋律优美,情感浓郁,家喻户晓,人听人爱。

 我去过西藏,乘车于青藏公路,体验过青藏高原的博大、险峻和荒凉,目睹青藏铁路建设的宏伟和艰难,由衷地赞叹“天路”工程的卓绝和伟大。然而,吉首矮寨一行,却让我对“天路”又有了另一种的理解和体会。

 吃过中饭,我和来自全省各地参加“谷韵吉首”文学笔会活动的作家朋友们分乘大小三辆巴士,前往矮寨参观正在建设中的吉茶高速悬索大桥。

 出吉首市,沿着209国道,由东往西,一路颠簸,来到了闻名遐迩的矮寨山脚下。

 这里,是吉首通往花垣、永顺、保靖、龙山以及湘西通往四川、重庆的必经之地,崇山峻岭,悬崖峭壁,长沟深壑,山高路险。多少年来,也不知道有多少汽车翻入谷底,有多少司机和乘客葬身车祸,成为湘西交通枢纽上的一大瓶颈。

 唐代诗人李白有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依我看,诗仙所述其险其难,恐怕也莫过于此吧!

 我贴近车窗,抬头仰望,只见苍穹之下,山峰连绵,巍峨挺拔,直插云霄,悬崖林立,刀劈斧削,云遮雾绕,好一派雄伟壮观的气势。

 矮寨山上,地势陡峭,林木茂密,那盘山公路,在山体上弯弯折折,来来回回,就像一根缠绕在庞然大物上的小纤绳,汽车行走其上,细如蚂蚁,慢若蜗牛,似乎随时都有可能从上面掉了下来。

 我们的目的地,在山顶上的观景台。从山脚到山顶,长约6公里,垂直高度440米,水平距离不足100米,中间有13道锐角急弯和26截几乎平行、上下重叠的路面,可谓山高、坡陡,弯急、路险,名副其实是天下最难通行的“天路”。

 开车的司机是一位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了,但他仍然不敢有丝毫麻痹大意,凝神屏气,小心翼翼,两手紧握方向盘,谨慎地操纵着汽车缓慢地、一节一节地向上爬行。

 待到转弯时,上面下来一辆车,路面狭窄、内高外低,且被来往车辆挤压凹凸不平,路况太差,两车相会,摇摇晃晃,擦身而过,差点碰挤到一起,来一次不情愿的亲密接触和壮烈的同归于尽。

 我们坐在车上,提心吊胆,紧张兮兮,惊出一身冷汗来。

 汽车行至半山处,前面出现惊险的一幕:一辆满载货物的大货车因路况不好,操作失当,不慎翻倒在路基一旁,车身变形,货物撒满一地,庆幸的是,此处地势平缓,事故不严重,没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酿成一场悲剧。

 真是太可怕了!

 经过事故现场,只见几位交警在车前车后忙碌,有的在勘察事故现场,有的在帮司机清理货物,还有的指挥着过往车辆小心通行,一个个严肃认真,身不停歇,忙得满头大汗。

 一路上,在每个拐弯处,透过车窗,都看得到在急弯顶端,设有一简陋交警岗亭,粉白色的亭身,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乱石飞溅,上面布满灰尘、泥沙和撞痕,面目全非,早已失去本色的光彩。

 每座岗亭旁边,立一交警,一个个灰头土脸、风尘仆仆,像一尊铁铸的雕塑,一动不动,全神贯注,警惕地注视着上下路段,一旦发生情况,就会立马上前,奋不顾身,指挥通行,实施救援。

 如果说,青藏铁路是“天路”的话,那么,矮寨公路就是比“天路”更令人惊心动魄心惊胆战的“奇路”“险路”。

 早就听说,在这条“奇路”和“险路”上,有一支“最牛交警”队伍,人称“天路卫士”,即吉首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矮寨中队,他们像铁钉子一般地钉在这“天路”上,酷暑摇不动,风雪刮不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指挥着过往车辆通行,及时处置突发事故,保证“天路”畅通无阻。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下子可算是识得“庐山真面目”了。

 18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与寂寞相伴,和危险同行,不容易啊!

 透过茂密的枝叶,看着那险峻山体上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以及身影上凸显出的坚强意志和忘我精神,感慨之下,不由得从心底里对他们产生几分敬意。

 经过一段艰难的爬行,好不容易到了山顶。车子在山脊绕来绕去,上蹿下跳,驶近来路方向的山崖,在一个临时停车坪里停了下来。

 此时此刻,与上山时的紧张心理截然不同,大家兴高采烈,一个个跳下车去,直奔几十米下的观景台。

 在观景台上,我扶着栏杆,举目眺望,水光山色,绿水青山,尽收眼底。只见蓝天白云之下、万丈绝壁之上,悬索大桥像一条长长的巨龙,腾云驾雾,飞越峡谷,将两座高山亲密地连结起来,令人吃惊,叹为观止。

 伟人的一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正是此处的真实写照?

 省路桥总公司大桥项目公司的一位工程师告诉我们:这座桥,是吉茶高速公路建设的重点项目,工程概算9.2亿元,总长1176米,离地高335米,有四项世界第一:悬索桥跨峡谷最长,塔与梁完全分离结构,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采用“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

 除了第一项第一之外,其他三项第一我都不是太懂,但我知道,在大桥建设上,不论是设计,还是施工,技术性程度要求十分之严,也十分之高,不管什么项目,要想拿到世界第一,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何况要拿四项世界第一,没有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吃螃蟹”的胆识和勇气,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座悬索大桥工程之浩大、技术之精尖、建设之难度,前所未有,举世瞩目,堪称一条绝无仅有的“通天之路”。

 大家你拉我,我扯你,谈论着,说笑着,观的观景,拍的拍照,兴致勃勃,欢呼雀跃,都为有幸一睹大桥的雄姿感到高兴和满足。

 我独处一处,肃立山头,眼观大桥,浮想联翩。我似乎看到,在这荒僻、险峻的山峰上,一个个开路先锋从天而降,迎酷暑,战严寒,一身泥,一身汗,安营扎寨,开山凿洞,牵线架缆,装轨安梁,不知不觉神奇般地在千米高空中架起了一座通天大桥。

 我仿佛感觉,由于建设者们精神和力量的注入,突然间,那桥有了生命力,在大地烘托下,在阳光的照耀中,鲜活地长了起来,越长越大,越长越高……

 我怀疑自己是在梦幻之中,揉揉眼睛,掐掐大腿,有感觉,知道痛,没有错,是在现实之中。

 我不敢心有旁骛,错过这难得的观赏机会,聚精会神,目不转睛。细看那大桥,我有了新的发现。

 它宛若一条横空出世、威风凛凛的锁链,牵着连绵起伏的群峰,拴住千沟万壑的峡谷,将一切自然的意识的妖魔鬼怪歪风邪气统统锁入地层深处,为黎民百姓创建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园。

 它又像一道五彩缤纷、永不消逝的彩虹,挡住风霜雨雪的侵袭,驱散天昏地暗的阴霾,将所有显形的隐性的洪水猛兽天灾人祸彻底消灭于萌生之中,让千家万户丰衣足食、平安快乐!

 回程的路上,我在思考,无论是矮寨公路的守护者,还是悬索大桥的建设者,他们都是“天路”上的壮士和英雄。“天路”,如果没有他们的守护,将会成为一条“鬼路”“死路”;“天路”,如果没有他们的建设,将永远是一条“断路”“绝路”。人类的生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能没有路啊!

 想到这,我不由得更加敬佩、崇拜和爱戴起这些无声无息、无怨无悔的“天路”守护者和建设者来。

 三、德夯小溪

 到了湘西,德夯是必去的。德夯,苗语的意思是“美丽的峡谷”。苗族同胞是最爽直、最忠信的,地方不美,决不会起一个美丽的名字。

 当第一个外人去过德夯,为那里古朴粗犷的民风、神奇秀丽的景色而惊叹不已后,这个千百年来一直养匿在深山峡谷中的“闺秀”,就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露出沉鱼落雁羞花闭月的身容,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闻名遐迩,享誉中外。

 四面八方的游客趋之若鹜,纷至沓来,都以亲临其境,一睹其“芳容”而得意和荣耀。

 有山就有水,有谷就有溪。山养水,谷生溪。山因水而灵,谷因溪而活。德夯美丽,一定与山、与水有关,与谷、与溪有缘。

 到了德夯,这个推想,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举目环顾,这里山峰耸立,壁立千仞,怪石嶙峋,树木葱茏。群山环抱之中,杨柳依依,稻禾青青,木楼连连,小径悠悠,炊烟袅袅,锣鼓声声,既有清纯素雅的自然景致,又有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犹如蓬莱重演,仙境再现。

 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那条蜿蜒曲折,清澈见底,汩汩流淌,微波荡漾,穿过山寨,伴着田园,向远方伸展而去的山溪。

 导游小姐告诉我们,这条溪叫九龙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峡谷尽头的深山老林中,有妍姿艳质如花似玉的青龙姐妹九个,由于长年累月深居大山,耐不住心头的寂寞,有一天,瞒着父母,结伴而行,偷偷出来玩耍,来到悬崖顶上,被眼前的峡谷壮景吸引住了,说呀,笑呀,唱呀,跳呀,欢喜若狂,忘乎所以,打打闹闹,抱着一团,一不小心,竟一起从悬崖边跌落下去,化为一帘白练,银光闪烁,飞泻直下,在谷底冲刷出一口深潭,然后翻身掀起,推推搡搡,汇聚成流,奔腾向前,形成现在有九龙溪。自然,那潭,就是九龙潭;那白练,就是九龙瀑布。就这样,九龙溪乐不思返,长流不断,与峡谷里的万物生灵休戚与共,亲密无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孕育和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在这里生生不息繁衍生存的苗家百姓,已成为德夯人唇齿相依生死不离的生命之水、幸福之源。

 说到这里,导游小姐兀自笑了起来,我们正听得着迷,被她一笑,茫然不解,不知所措。

 见我们满腹狐疑,她止住笑,告诉我们,为了让我们开心,逗乐我们,她神编了这么一段。

 听她一说,我们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不断,向四周传开,在峡谷壁上回荡,在寨子上空飘飞……

 多么美丽的神话!多么动人的故事!只要是爱真、向善、崇美,我宁可相信它是真的,爱听!

 伴着九龙溪,踏着石板路,我们走走停停,说说笑笑,左顾右盼,穿行在古朴、典雅的吊脚楼之间。

 那一间搭一间,一户挨一户,一片连一片的木板房,青瓦、板壁、飞檐、挑梁、花窗、雕栏,精巧别致、温馨素净,给人一种亲近、温馨的感觉。

 最令人感服的是,每家的茶楼都是敞开的,如果你累了,乏了,无论是哪一家,你都可以走进去,拖一把小椅,捡一把蒲扇,坐一坐,歇一歇,喘口气,息息汗,想呆多久就呆多久,主人是毫不介意的。

 遇上热情好客的房主,须臾间,还会笑容满面地端出一碗清香飘溢的热茶到你面前,你抿一口,温淳甘甜,神清气爽,一切疲乏与烦恼尽抛九霄云外。

 就是主人不在家,堂屋的大门也不关闭,更不会上锁,从不担心外人擅自闯入。这对我们居住在物质优厚条件优越的城里人来说,真是一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地风气,这也许就是九龙溪,与生活在九龙溪人们的生性和特质的表现吧!

 越往里走,峡谷越窄。这里,房屋稀疏了许多,路的左右,溪的两畔,人们顺着地势,见缝插针,开出一畦畦菜土和一块块稻田来。

 高的地方是菜土,低缓之处是稻田,宽宽窄窄,条条线线,层层叠叠,由近至远,漫延开去。每一块地,每一丘田,平展整齐,乌黑油亮,看得出是勤快人精心耕作细致经营的结果。

 菜地里,种着南瓜、丝瓜、苦瓜、辣椒、茄子、白菜、豆角之类的蔬菜,有的枝繁叶茂,有的瓜熟蒂落,绿色满园,惹人喜爱。

 稻田里,种的是中稻,稻秆粗壮,谷粒饱满,正是收割时期。也许是与大多数农村一样,青壮年都走出大山到城里经商打工去了,或者是在寨子里开饭店当导游参加表演,稻田里收割稻子的尽是些老人,看上去他们都已年过花甲,但一个个身体健旺、精神矍铄,干起活像小伙子一样,装满五六十斤谷子的背篓,往肩上一搭,轻轻松松,毫不费力,上坡下坡如走平地,尽显一身的满意和快乐。

 这菜,长势喜人,离不开九龙溪的浇灌;这稻,喜获丰收,有九龙溪一份功劳;这喝了九龙溪水的老人,身子骨硬朗,就是有劲!

 时间不早了,我们不敢再往前走,折转身,沿着小溪往回走。

 不远处,有一座石拱桥,高高在上,傲然屹立,横亘在九龙溪上。

 那桥,名为“接龙桥”,其身长满青苔,几株灌木蔓生斜出,风吹雨淋日晒的痕迹显而易见。

 它像一座久经沧桑的历史丰碑,见证着德夯苗寨发展进程的沧桑风云和旧貌新颜,又像一座雍容凝重的天然舞台,演绎出一幕又一幕山寨百姓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真情活剧,还像一座庄重威仪的号令台,在新的时期,精神抖擞,雄姿勃发,红旗猎猎,战鼓咚咚,激励和鼓舞着这里的人民弃旧迎新,扬帆启航,奋发图强,直奔小康。

 接龙桥,与其说它连接着九龙溪,还不如说它连接着九龙溪两畔魅力四射的苗寨,以及苗寨里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舒心畅快的德夯人更为确切。

 想不到,在这山野深处,小溪之上,竟有一座如此令人激动和振奋的不朽之桥、伟岸之桥和希望之桥!

 伫立桥头,眼观溪底,现在正是枯水季节,溪里的水量不大,水流平缓,有些地方已见溪底,大的、小的鹅卵石历历在目,成块、成片的岩层裸露出来,停留在深水处、流动在浅滩上的溪水,虽然较前少了许多涌动奔腾、震天动地的气势,但依然动静自如,急缓有度,从容不迫,悠然自得,轻盈舒展,光彩亮丽,呈现出一种“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气度和境界。

 溪水如此,人何勿能呢?

 望着那晶莹透彻潺潺流过的溪水,我的心境突然明亮起来,一切私心杂念烟消云散、荡然无存!

 (作者:刘克邦,文创一级,高级会计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出版散文集《金秋的礼物》《清晨的感动》《自然抵达》《心有彼岸》4部,在《中国作家》《散文百家》《散文选刊》《天津文学》《芙蓉》《湖南文学》《创作与评论》和《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财经报》《湖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多篇;获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湖南省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长沙市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在风景中感受生命的美丽

——读刘克邦《风景,就在你的眼前》

文/伍益中

 文学是人类世界的长明灯,是从此岸到彼岸的渡船。刘克邦的散文《风景,就在你的眼前》形神皆备地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秀丽清新的湘西风景画,让人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质朴淳厚的民俗风情,在字里行间享受着诗化语言风格的感染及充满着哲理的启示;不仅可以给人在阅读之余增加一份宁静怡然的享受,而且会对心灵进行一次彻底的陶冶与洗涤。

 《风景,就在你的眼前》分《古城莲荷》《矮寨天路》和《德夯小溪》三个篇章,既有着现代意识,又有着传统气息,民间味道;既重整体,又重混沌,重沉静;表现出憨拙里的通灵,朴素里的华美,简单里的丰富,同时充满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浑然之气、氤氲意象,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梁实秋说:“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信条,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身为人民公仆的刘克邦,时时刻刻想着自己作为一个官员的职责;当他走在乾州古城的清风桥上,不禁感慨万千,忧国忧民之心涌上心头。“尤其是那些为官当政者,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像这桥一样,端端正正,稳稳当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只有付出,没有索取吧”,一个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作家,总是像智者一样,思考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正如他自己说的:“凡是高瞻远瞩的有自己心灵的作家,都会将自己创作的生命,与跟整个民族建设的根本任务自觉地结合起来,这样的写作,才会有意义和历史价值。”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刘克邦在散文中把对湘西这块美丽而神奇土地的种种情感融化在自然景物中,通过拟人、比喻、摹状、通感等表现手法把自然人化为审美对象,感受自然意象的变幻之美。“龙溪乐不思返,长流不断,与峡谷里的万物生灵休戚与共,亲密无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孕育和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在这里生生不息繁衍生存的苗家百姓,已成为德夯人唇齿相依生死不离的生命之水、幸福之源。”拟人手法在刘克邦的散文中随处可见,使所摹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可感;并且他使用的不是某一个句子的修辞格,而是整个行文风格上的“拟人化”,“那睡莲很不起眼,但生命力极强,东一堆、西一堆地抱着一团,顽强地支撑着身躯浮出水面,吸吮着新鲜空气,享受阳光的照耀,开出几朵或红或紫令人喜也令人爱的小莲花来。”这样,他把睡莲、水芙蓉、荷花等自然物以及自然景观都当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来对待,赋予它们语言和思想,和它们对话。“宛若一条横空出世、威风凛凛的锁链,牵着连绵起伏的群峰,栓住千沟万壑的峡谷,将一切自然的意识的妖魔鬼怪歪风邪气统统锁入地层深处,为黎民百姓创建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园;它又像一道五彩缤纷、永不消逝的彩虹,挡住风霜雨雪的侵袭,驱散天昏地暗的阴霾,将所有显形的隐性的洪水猛兽天灾人祸彻底消灭于萌生之中,让千家万户丰衣足食、平安快乐”,刘克邦在散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歌咏了矮寨天路建设者的丰功伟绩,而且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那么“情语”又来自何处?也正如国学大师所言:“故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因此唯有“真感情者。”才有景物之真,才会达到情与景相交融。情何以真?人真、事真、态度真,才有感怀自然社会人伦的真切。感何以实?不虚造,不掩饰,不玄想,才有浸润灵魂、澡洗人生的清澈。刘克邦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他的散文处处都有动人的笔调和感人的力量,亲切而自然,热情而真诚,处处都包含真挚的情感,从旷达胸襟中弥散出的温馨情愫,一种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信念。因此,刘克邦在山的静穆和水的灵动之间,在绝对的变换和相对的坚守之间,惟妙惟肖地向人们展示了一幅长长的色彩斑斓的艺术画卷:民居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山里人家,农具齐整,溪水绕旁;山峰耸立,怪石嶙峋,树木葱茏……这一切无不饱含情致,充满灵韵,展示了湘西山水秀美、空灵、亲切的地域特色,散发出山地文化特有的韵味。

 刘克邦不仅对湘西山水的自然景观进行了大量独特的描写,而且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风情民俗图:绿山秀水,小桥人家,山村翁妪,淳厚人伦,神话传说。“那一间搭一间,一户挨一户,一片连一片的木板房,青瓦、板壁、飞檐、挑梁、花窗、雕栏,精巧别致、温馨素净,给人一种亲近、温馨的感觉”,这样的乡村显露出盎然生机和绝美情致,充满着永恒的生命律动与天人合一的神韵。“家的茶楼都是敞开的,如果你累了,乏了,无论是哪一家,你都可以走进去,拖一把小椅,捡一把蒲扇,坐一坐,歇一歇,喘口气,息息汗,想呆多久就呆多久,主人是毫不介意的”,生活于其中的乡村人,一切皆依照自然和传统礼俗行事,从中传达出温柔敦厚的古朴人情,既“真”且“幻”的化外牧歌世界。这样,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并非十分对立,而是融通互汇,共生共荣,二者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链环,没有绝对的主客体之分,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自然向人心的趋近中, 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合一,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世界。

 刘克邦是一个笃诚执著的人,他扎根湖湘文化沃土,不事张扬,自觉地接受生活的浸染以及世事人生的沧桑磨砺,充满了对社会、对文化、对民族、对世界的哲理思考。在散文中写睡莲等物既是在写人,又在说理。既有以莲喻人的人文情怀,也有对湘西人民的审美关照,还有对当下文化发展的反思。“莲荷的旺盛和不竭,又孕育、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生于斯、长于斯的英雄儿女,影响、激励着他们心怀大志,豪情满怀,迈出古城,走出大山,干出一番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业来。”《风景,就在你的眼前》秉承了作者散文创作的一贯风格,有思考人生、思考做事的人文情怀,并带给人遐想,耐人寻味。“留在深水处、流动在浅滩上的溪水,虽然较前少了许多涌动奔腾的气势,但依然从容不迫,悠然自得,动静自如,急缓有度,轻盈舒展,光彩亮丽,呈现出一种“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气度和境界。溪水亦如此,人何勿能呢?”刘克邦通过融入自己对现实生活一系列的理性思考,散文中所折射的理性光华里包含着朴实而又深邃的哲思。

 作品的语言,也是作者艺术风格的最好体现。《风景,就在你的眼前》除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深情之外,细心品咂,还能品咂出股朴素的、含有泥土芳香的清新之气。而此也正恰恰是源自于刘克邦对语言艺术的执著追求,“有雄伟壮观的城门,纵横交错的衢巷,古色古香的民居,厚重深邃的庙宇,飞檐翘脊的亭阁,热闹精彩的戏目,琳琅满目的商品”,刘克邦的语言不娇柔、不造作,于朴实、平淡中创造出一种韵致;并且句式的运用合理而巧妙,“九龙溪乐不思返,长流不断,与峡谷里的万物生灵休戚与共,亲密无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孕育和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在这里生生不息繁衍生存的苗家百姓,已成为德夯人唇齿相依生死不离的生命之水、幸福之源。”这样整句与散句结合使用、长句与短句相映成趣,读来既简明晓畅、灵动活泼,又内涵丰富、气势如虹,给人以错落有致的审美享受。

 刘克邦巧妙地将自身的平和本分而又豁达的性情与坦诚正直、勇于奋进的精神结合在一起,并情真意切地融入到《风景,就在你的眼前》中,并通过质朴的文字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真性情既是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更是当下社会环境中的缺失,刘克邦用他的文字为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涤尽污浊、洗去烦忧、荡掉浮躁,让人心袒露本真,还原其晶莹剔透,打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

 (作者:伍益中,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张可杨
合作伙伴

湘ICP备20002094号-2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1363号

未经本单位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湖南麓山律师事务所 李沫律师 湖南简单律师事务所 曾继明主任

技术支持团啊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