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矩阵 - 会员中心 - 投稿 - 投诉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工作人员查询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以更精准有效的财税金融政策推进高质量发展

编辑:张可杨 时间:2020-04-29
导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 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如何以更精准有效的财税金融政策推进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特约请湖南工商大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财税金融协同驱动  培育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作者:刘赛红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施策,3月份各大指标呈现回升势头,降幅明显收窄。我省经济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恢复,企稳回升态势基本确立,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更是逆势增长1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功不可没。

  随着海外疫情持续蔓延,继发性趋势对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推进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财政金融协同驱动,创新方式、分类施策,打好政策“组合拳”。

  科学研判,构建财税金融应对危机长效政策机制

  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出台了增投资、减税费、扩信贷、发补贴等一系列帮扶纾困的财税金融政策,效果显著。但海外疫情严重,“长尾特征”明显,我们务必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科学构建危机应对长效政策机制。

  一是充分考虑危机带来的主要问题和财税金融政策的作用效果,精准发力。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实现“六保”,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充分发挥其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货币政策需要配合财政政策、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以利于将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相关政策制定应注重对症下药、分类施策、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精准度和实效性。

  二是实施财税金融政策要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市到区县的上下联动机制,确保政策及时到位、精准有效。应加强地方统筹力度,通过政、银、企协调联动,防止各自为政、政策冲突、步调不一,阻碍各类政策落实落地。

  创新引领,强化财税金融协同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疫情之下实现“六保”的重要依托。疫情暴发以来,各类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的融资政策密集出台,但这些政策性指导对金融机构而言是一种“软约束”,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难解。

  鉴于此,我省可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做法,申请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建议由省财政出资,并依托财信金控发起控股,组建全国首家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在经营上,创新推出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并联合“信用长沙”、湘信融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等征信系统,完善立足湖南金融中心、辐射全省的风控体系。同时贯彻落实《湖南省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实施方案》,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速转型升级、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发展质量。

  抓住机遇,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经济新增长极

  建设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等“新基建”,有助于扩大有效需求、稳增长稳就业,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加快“新基建”步伐。中共湖南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加大“新基建”投入力度,培育打造经济新增长极。

  为此,应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示范效应和乘数效应、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效应,将更多资金投入到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上。建议通过设立创新引导基金,对孵化项目、初创项目实行倾斜性资助;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新基建”项目示范性投资;通过财政贴息、减税或奖励措施激励发放“新基建”项目贷款。

  精准施策,鼓励地方性金融机构服务“一区两链”强链补链 地方性金融机构具有本土性、区域性、灵活性等特点,可有效适应和契合我省产业特色,实现与工商企业整合联动。应鼓励地方性金融机构以服务“一区两链”(“一区”是指产业园、科创园等园区,“两链”是指供应链和产业链)为抓手,加快我省供应链、产业链强链补链,产生“1+N”放大效应。

  地方性金融机构通过发展园区金融,可借力批量客户地理集聚、信息集中、政策共通等方面优势;通过发展供应链和产业链金融,可利用群体客户业务共存、物流互联、信息归并、资金归集等特点;通过核心企业的头部接入,可快速聚拢客户——从而既壮大自身发展规模,又促进“一区两链”企业发展。

  与此同时,地方性金融机构大多为小型城商行、农商行,具有“立足本土、服务中小、面向三农”的服务定位,一直面临着加大投放和强化风控的“两难”选择,而“一区两链”金融尤其是“两链”融资能让两者较好融合,有利于防控系统性风险。地方性金融机构服务半径有限,将目标客群锁定本土核心企业和全国知名企业的末端小微客群,有利于其专注我省富有区域特色的“一区两链”金融,促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湖南省区域金融创新研究基地主任)

加速金融科技发展   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

作者:罗长青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经济发展蒙上阴影。截至目前,我国已基本控制疫情,但国际疫情仍在快速蔓延,各经济体大多采取了“隔离、封锁以及社交控制”等措施,势必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的长期冲击。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已成为保障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

  在此次疫情中,金融科技在应对危机、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以移动支付为基础的数字经济生态圈保障了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给、破解了老百姓生活难题,也使得各项帮扶企业的纾困优惠政策得以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以及后疫情时代,加快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在坚持“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基本原则上,紧扣“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这一主线,加速金融科技发展,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是整合金融科技的数据资源,以要素支撑效应夯实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础。日前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提高数据等要素市场效率。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2019年上半年,我省大数据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为完善金融科技发展的数据基础,应加快信用大数据、交易大数据的智能系统研发,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运用,充分发挥我省在装备制造业等行业的优势,重点孵化以供应链金融大数据为依托的金融数据企业,培育和完善金融大数据产品体系,建立数据产品在收集、存储、利用、转让等方面的市场交易机制和监管机制,以金融大数据的完善推动数字经济生产要素市场的优化。

  二是构建金融科技的创新体系,以供给优化效应完善数字经济的发展生态。构建金融科技创新体系,首先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以及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5G通信等在内的网络平台,完善金融科技创新的市场基础设施体系。应大力自主研发以支付、保险、贷款和保理、电子银行、公益众筹、智能投顾、财富管理等为主体的金融科技产品体系,培育在细分市场有竞争力的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还要构建大数据风险监控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智能预警系统,实行“穿透式”监管,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监管“防火墙”,保障金融科技创新环境。同时,应以高校为主体,构建金融科技人才的“政-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实现订单式培养,从而为金融科技发展和数字经济产品服务供给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三是拓展金融科技的产业联通,以动能转换效应提升数字经济的发展质量。应以金融科技为依托,将深度学习、知识图谱、虚拟现实、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制造业、农业、商贸流通、旅游、消费、城乡公共服务等行业的各类投融资需求——通过金融与产业的广泛联系,推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金融科技实现信息和数据共享,推动各类实体经济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相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金融科技生态圈,促进我省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山水是湖南的靓丽名片,生态是湖南的优质资源”,应加强金融科技与生态产业的融合,建立绿色风险补偿机制、绿色产业评估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定价机制,推动绿色经济数字化和高质量发展。此外,还应通过金融科技手段丰富消费金融功能、提升金融机构效率、增强支付安全性,从而为消费升级、增进人民福祉注入强大力量。

  四是创建“农业+金融+科技”模式,以乡村振兴效应弥补数字经济的发展短板。近年来,湖南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特色小镇” “智慧农场”日趋活跃,农村地区信贷、支付、保险、理财需求逐渐旺盛,但是金融供给总体而言仍受到诸多限制。应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基础上探索形成“农业+金融+科技”模式,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联通信息孤岛、降低信用评估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破除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时空枷锁”与“信用瓶颈”,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学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度量、控制与政策”高级研究员,副教授)

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  加快乡村产业振兴

作者:曾之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破解“三农”问题、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加快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金融机构应据此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加强对全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的综合金融服务,推动形成多种主体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助力解决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金融服务薄弱、融资难融资贵等长期困扰“三农”发展的难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指各类金融机构通过审查整条农业供应链,集合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为实现农产品“从种子到餐桌”提供服务的融资方式。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在三农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仍有不少金融机构对供应链金融的认识理解欠清晰、创新应用不足,与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近期召开的中共湖南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强调“要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应加强政策引导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快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效率,以夯实农业基础、维护农产品保供稳价,确保我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建立完整农业供应链,提升农业供应链管理和公司治理水平。对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给予贴息、减免利息所得税等优惠,鼓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三农”风险补偿基金,对供应链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中产生的风险给予一定补偿,提高金融机构发展供应链金融积极性。依托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拓展担保业务内容,为涉农供应链融资提供一体化担保,分散供应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风险。

  二是瞄准重点领域和产业方向。金融机构应根据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三步走”的部署,进一步明确涉农供应链金融服务重点,瞄准“三农”重点领域和产业方向,加大服务力度。围绕农村三大产业融合、现代农业发展、农业“走出去”、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做文章,大力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积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加强金融机构同业合作,探索开展银团贷款,推动涉农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帮助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请发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债券等,拓宽金融服务供给来源。整合金融机构传统业务,为农业产业链上各类主体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私人金融服务”。

  三是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监管部门应允许金融机构适当突破现有政策开展创新试点,引导其探索供应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金融机构应推行基于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和不同链条组合的定制化金融服务模式,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互促共进。同时大力提升数字金融服务能力,积极运用区块链、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基于农业产业链的金融生态场景,打造集支付、结算、理财、融资为一体的线上线下“金融生态圈”,推行跨行业、跨区域涉农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四是加强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应探索建立科学的客户准入、评级机制,选择发展成熟、信用良好的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供应链,强化合规管理,有效防范全供应链系统性风险和业务操作风险。加强国家涉农政策研究,对涉及农村集体产权抵质押的业务,依照《合同法》《物权法》《担保法》等基本法律,合法合规进行物权登记、物权公示等,避免权属不清产生无法处置抵质押物等风险。强化重点风险防控,加强农业产业链动态分析、深度研究、立体监管和全景预测,健全信用风险监测、评估、预防、化解等机制,完善涉农供应链金融自下而上的风险预警体系。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学地方金融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   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李珂

  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经济的动力与活力。长期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政策,不断增强中小企业扶持力度、推动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中小企业已日益成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为帮助中小企业纾困破局、渡过难关,中央层面出台了减税费、增信贷、降成本等一系列惠企政策;我省及时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23项工作要点”,对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难题,应坚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到中小企业发展全过程,并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引领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增强中小企业发展信心。

  在继续落实对中小企业融资补助、阶段性免征中小微企业社保单位缴费等以降费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前提下,贯彻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努力做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

  首先,应争取更大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中小企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大力支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基建项目,为中小企业发展搭建更高平台。其次,可考虑拿出部分财政资金,给生活困难、低收入人群发放购物券,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带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等生活性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划出专项财政资金,适当给予中小企业电、气等能耗价格补贴。最后,在商品品质、服务水平相当的前提下,政府采购应优先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

  ——落实落细减税政策,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潜力。

  疫情期间中央对小微企业阶段性税收优惠政策包括: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由3%降为1%;延长纳税申报期限;对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等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快递收派服务取得收入免征增值税;延长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期限等。税收部门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切实指导中小企业充分享受阶段性优惠政策、增强发展活力,同时响应中央号召,最大限度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地方税税种。

  与此同时,应充分利用鼓励创新的税收政策,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比如研发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化(一次投资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都是旨在鼓励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议制定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退税政策,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在中高端消费、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学生物、共享经济等领域寻找新机遇,创造出更多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培养更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

  ——形成财政税收政策合力,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早在3月底,我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复工率已经达到了98%以上,居全国前列,证明了这类企业具有强大生存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说明“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湖南应以此为契机,制定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

  具体而言,建议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建立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为入库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资金支持、知识产权托管维权、品牌宣传推广等专项服务;利用财政资金参股,引导企业参与构建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和工业“四基”建设,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幅提高“专精特新”企业奖励,激发企业内在活力,推动其加快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学财政税收研究所主任、副教授)

健全风险保障机制   助力公共危机管理

作者:王韧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继“非典”之后我国面临的最为紧急和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如何有效应对类似公共危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保险是现代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可以降低灾难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冲击和影响,同时提高全社会的危机意识和管理水平,是经济的“减震器”和社会的“稳定器”。进一步建立起系统、安全、长效的风险保障机制,助力公共危机管理、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险行业既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

  ——深耕保险风险管理技术,助力应急机制体制建设。

  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社会管理机制的重要一环,应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事前通过宣传公共安全知识,培育企业和居民的公共风险管理意识,提升其危机应对能力;二是事中凭借风险管理的专业科学技术,通过实时参保人员的风险大数据共享,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公共危机中为流行病风险的分析和控制提供全新路径,提高危机对象管理的靶向性及精准性;三是事后充分利用保险理赔机制的正外部性特征,促进社会、企业及家庭的恢复重建,减轻因突发公共危机可能产生的财政压力,并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建议,成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基层资源、基础力量。

  ——重塑医疗保险服务生态,助力公共卫生体系改革。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各地公共医疗资源不足这一短板。保险行业应化危为机,在加快提升行业“社会风险管理者”的属性认知、强化全社会健康保障风险意识和群体医疗责任意识的同时,积极推动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新的医疗服务生态。

  一是人身保险及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各类线上问诊及医疗资源供应服务,以缓解公共卫生危机暴发时医疗资源紧张局面;二是进一步强化商业健康保险供给侧改革,加快法定传染病保险产品研发,并及时将医疗新技术、新药品和新器械纳入健康险保产品供给侧改革;三是强化险企与有关医院、医疗科研企事业单位等的资金服务对接,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稳定性强等优势,积极满足卫生防疫、医用物资制造及采购、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融资需求,助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改革。

  ——落实综合保险惠企措施,助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今年我省一季度GDP为8824.82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保持稳定。随着复工复产有力有序推进,保险行业应出实招、抓落实,助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发挥损失补偿职能。为相关企业因疫情防控导致的营业中断、订单取消、隔离成本等费用支出提供保障,同时加大企业财产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业务拓展力度,提供团体复工医疗、意外保障保险,促进社会消费的复苏及提振;二是提供融资增信服务。大力发挥信用担保保险、贷款保证保险优势,着重为银行无法触达和覆盖的小微企业提供适合的融资解决方案;三是落实政策性保险机制。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扩大企业出口融资、加强贸易风险管理,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四是鼓励险企投资创投基金。支持有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起设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投资小微企业专项债券及相关金融产品。

  ——推动农业保险优化升级,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进一步优化升级农业保险,对于支持农村保供给保增收、确保脱贫高质量和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着力推动保险公司资源平台化、理赔精准化、服务扁平化。以发展数字农险为核心,升级农险承保及赔付平台,确保不误农时、应保尽保、应赔尽赔;二是继续优化农业保险扶贫机制。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为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保障;三是不断升级农业保险服务。加快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生猪类保险+期货等产品研发,促进金融资源整合。扩大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探索建立以质量安全责任保险为支点的农产品安全治理体系,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加快实现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可杨
财经
合作伙伴

湘ICP备20002094号-2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1363号

未经本单位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湖南麓山律师事务所 李沫律师 湖南简单律师事务所 曾继明主任

技术支持团啊网

Top